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山文化是产生于楚地的山地巫文化。它与楚巫文化经典中《楚辞》、《山海经》有着紧密联系。从《楚辞》、《山海经》中可看出梅山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巫文化作为人类最悠久的文化现象之一,它以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灵魂主宰为主旨思想,并通过献祭、象征性模拟活动等方式与神灵交流,达到被施以恩惠和得到庇佑目的。本文在梳理巫术的概念、类型的基础上,通过民族学人类学的视角,以苗族巫文化为例,对巫文化的起源及其巫文化在人类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诠释。  相似文献   

3.
<封神演义>集中展示了中国古代巫文化,语言文字巫术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小说中描写的语言巫术,其施术原理主要依据模拟巫术与对超自然力的崇拜,其类别有谐音巫术、对文字魔力的信仰、语义巫术、言语巫术、副语言巫术等.对语言巫术的描写,体现了小说浓厚的民间文学本色.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武术的概念和巫傩文化进行了解说与分析,并从套路武术源于巫术、武术用鼓源出巫术等方面阐述了武术与巫傩的渊源关系。认为武术与巫傩有割舍不断的历史渊源,研究二者的关系可以更好的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梅山特殊的自然条件与人文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古梅山原有的巫教、从江西传入的南方道教,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佛教和儒教,在此相互冲撞、分化和共融,最终统合成了一种以原始巫文化为基础。积极地融和了南方道教文化(尤其是江西茅山道教文化)、佛教、儒教的部分思想理念在内的特殊的地方性道教文化事象。即梅山道教文化。  相似文献   

6.
20余年来,学者们从梅山地理区域、梅山名称由来、梅山主体民族构成、梅山历史、梅山文化内涵、梅山宗教与巫傩、梅山音乐、梅山体育与梅山民俗等方面对梅山文化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整体性和宏观性概述多,具体实证性研究少;具有理论深度和文化品位的精辟论述较少;田野报告太少,文献分析较多;研究方法单一,跨学科研究不够。  相似文献   

7.
由于土家族地处较为封闭的自然环境,土家族文化中体现了许多巫文化的特征,保留着较多的神话与宗教色彩,凸现出鲜明的原始性特点。土家族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着特定的巫文化土壤,而且有着特定的巫文化气候。因此,湘西土家族舞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土家族族巫文化的影响,其舞蹈中呈现了模拟巫术、生育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灵物崇拜等巫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梅山的地域、风俗民情、与统治者汉人的战争等方面,对梅山及其族属的活动来考证梅山。  相似文献   

9.
福建闾山教与湖南梅山教,都属于我国南巫系统的支派,只是由于不同地域条件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在两地呈现其文化形态的差异性,其中不仅有共同的信仰人物、教法,并且也有相互的交流,其中内蕴值得探讨。根据两地田野调查资料,对福建闾山教中的张五郎现象和湘、川之梅山教与张五郎信仰及衍变现象进行比较,并就闾山教与梅山教关系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当灾难降临,人们在采取理性手段抗灾的同时,也会实施一些非理性措施。其中焚巫尪就是古人求雨抗旱的一种非理性形式。虽然这些巫术并没有实际的经济价值,但在巫术背后却有着丰富的政治和社会意义。商汤通过祷雨活动,将政权与神权合二为一,不仅赢得了民众的支持,增强了各阶层的凝聚力,更是对灾难之下的民心的安抚,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梅山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色彩,表现在它的宗教信仰上,显示出了普遍的巫觋崇信心理、在神灵谱系构建上的世俗化解构、信仰驱动上鲜明的功利目的性等民俗特征。  相似文献   

12.
散文集《穿裙子的云——童年记忆》是梅山文化沃土里长出的歌。她以对童年生活的深情追忆为主旋律,以梅山风土人情的诗意表达为和声,以渗透着梅山巫风的神奇书写为最独特亮丽的青符。作品中那些令作家铭记至今的记忆碎片,经过作者的调配与架构,谱成了带着梅山文化韵味的歌。因此,散文集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品位。  相似文献   

13.
德国史学家贝林格从天气和气候的视角,对欧洲近代早期出现的大规模猎巫现象给予跨学科的重新解读,从而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本文评介贝林格有关天气巫术与猎巫关系的命题,并对跨学科猎巫研究的困境和出路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梅山文化是长期以来在梅山地城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山地文化.北宋以前,该地区尚处于一种自然松散的社会形态下,但由于社会政治和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梅山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北宋在梅山建制以后.梅山文化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随着民族交往与融合的加强,开始被汉族文化所接受和尊重.梅山文化在诸如民风、歌谣、方言、饮食、节日活动、宗教信仰等方面形成并保留了其地方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18,(66):5-6
巫就是人们凭借着虚构的幻想而产生的超自然力量或神鬼之力或靠着巫师的一些特异功能和本领,总之,是通过超过平常人的神奇之力对客体加以影响和控制而达到一定的心理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活动和法术。巫起源于蒙昧时代晚期和母系氏族公社早期产生的万物有灵,到了阶级社会,巫师专门化,巫术也为奴隶主贵族及巫师集团所垄断,战国及其以后,巫师失去了政治地位,巫术活动流落民间。时至今日,社会上仍有人相信巫师,巫之所以至今流传是因为它是人类学、民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滥觞和开端,也是因为它体现了人性及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对人的精神上、心理上仍有一定的预期作用、排忧解难作用和慰藉作用。  相似文献   

16.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经济生活方式及多元族群产生了独特的宗教.发祥于梅山地区的梅山教融合儒、释、道、巫等多种元素,创立了谱系相当复杂的众多神灵鬼怪,形成了独特的梅山神系.它的特点是多神共存,兼容并蓄,追求性爱,不分尊卑高下,一律平等.梅山教整合多元族群,使得"梅山"成为一个文化标志符号,从而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梅山神雕像的形态到梅山人对其崇拜和偷梅山菩萨的当地具有喜剧色彩的特殊风俗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8.
梅山与梅娟     
梅山不是山名,而是古梅山蛮据有的地域;它随着梅山蛮势力的扩大、削弱而变化。梅山名称起源于战国时沅湘之间,徙来了一支梅姓越人,这支越人中出了个传奇人物梅娟钅。梅娟钅在秦末农民起义时,起兵从吴芮伐秦,为颠覆暴秦立下了显著战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中的少数民族首领,也是梅山文化的主要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严酷的生存环境中挣扎求存的先民们需要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这种原始心态及智力能力最终导致了巫术和巫觋的产生。巫觋是神与民沟通的唯一桥梁,随着社会形态的日益完善,“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由此衍生出来。  相似文献   

20.
梅山三峒 :即“上峒梅山打猎” ,以山区为主要地域 ;“下峒梅山打鱼摸虾” ,以靠近江河水域等地区为主要地域 ;“中峒梅山掮棚看鸭” ,以田垅平地为主要地域。梅山文化区早期人类与大自然抗争中 ,为人类社会做出了杰出贡献的英雄人物 ,被尊称为梅山神 ,为群体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