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写好、写深农村报道,是县(市)报服务农村工作和农村读者的“重头戏”。但是,许多县(市)报的记者,感到到农村采访,听到的总是一堆“张家长,李家短”的小事,见诸报端的不是“四季歌”,就是“豆腐块”,完稿之余,时常抱怨自己的报纸小,写不出“大块头”、“有份量”的稿子。其实不然,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小报也有小报的优势:县(市)报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她最贴近基层,最贴近实际,最贴近群众,最贴近农村。而且,县(市)一  相似文献   

2.
从本期开始,本刊新开“县市报透视”栏目,专刊县市报发展战略、报道创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文章,重操作性、实用性,给中国最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以思考和启发,促进县市报群落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3.
深度报道是新闻媒体争夺受众、实施竞争战略的制胜法宝之一。县市报搞深度报道在人才、知识、经验等方面不如上级大报,深度报道的题材也受地区局限,这是个劣势,但县市报对地方的政策、情况熟悉,信息获取快,相比而言,更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个优势。但客观情况是,一些县市报自身的深度报道往往较为薄弱,县市报记者习惯于采写一般的动态新闻和经验性新闻,不善于抓住深度报道的题材,新闻报道常常有“遗珠之憾”。  相似文献   

4.
作为最基层的一级党报——县市报,“立足农村,服务农民”是其重要的职责。坚持与时俱进办好农村版,既是县市报服务“农业、农村、农民”的具体体现,又是县市报应对报业竞争、巩固和扩大农村市场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作为县市报之一的《武义日报》,“三农”报道紧紧围绕“农业调整、农民增收”的主题,不断创新编辑思路,增强报纸的指导性、服务性、实用性,最大限度地贴近农村实际,满足农民所需,赢得了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武义日报》的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转变”:  相似文献   

5.
程伟 《新闻通讯》2009,(2):54-55
县市报作为最基层一级地方“小报”,长期来在各级“大报”、“大品牌杂志”等高级别平面媒体以及各级电视立体媒体的挤压下生存,但县市报凭借区域内主流媒体及贴近基层群众的独特优势,仍然保持着区域内平面媒体广告经营的“垄断”性地位,与本地电视台对峙,各持一块较为稳定的广告资源,共同保持着较为旺盛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县市报如雨后春笋般地得到迅速发展。县市报目前已成为我国新闻事业中不可缺少的新生力量,是县市新闻宣传的一支劲旅。面对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县市报如何改革,使之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无疑成为一个新的课题。 一、县市报的优势和劣势 我国的县市报由县市一级党委主办,是县市党委的机关报,是四级党报中最基层的一级党报。和中央、省、地级党报相比,县市报的优势是明显的,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县市报处于基层,在党报中是自费订阅比例最大的党报,可以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最直接地宣传到普通群众中去;二、县市报办在基层,对读者最熟悉,对读者最了解,可以及时了解到、听到真实的情况和声音,更有效地开展新闻宣传;三、县市报地方特色更为明显,群众爱看;四、县市报报小订价低,群众承受能力较强。县市报的劣势也较为突出:一是周期长(主要为周报),新闻宣传时效差;二是编采人员素质低,报纸质量不高;三是经费来源少,很难走出经济好时办报、经济差时停报的怪圈。 二、县市报面对的“读者市场” 要研究县市报的改革,就必须研究县市报的“读者市场”。中央级和省级党报多为公费订阅,地市级党报  相似文献   

7.
周杰三  朱代军 《传媒》2003,(11):36-39
少数得以保留的县市报,摘掉了最基层党报的牌子,前面就是广阔的市场,我们将如何作为? 没有了党报的牌子,不再由当地党委主管主办,保留下来的县市报失去了发行上的“保护伞”,却因为少了某些方面的制约,而赢得了更多按市场规律发展的主动权,赢得了按企业化运作的制度创新、机制再造的广阔空间。 一般说来,保留的县市报经济基础较好,市场意识较浓,但要真正实现市场化、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新闻改革和多媒体竞争中,作为地市一级党委机关报来说,如何张扬个性,办出特色和品位?这是摆在许许多多地市报同仁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从目前来看,不少地市报一方面发展多元经济,应对挑战;另一方面他们紧密结合当地实际,坚持“三贴近”原则,挖掘、用足、用活“三贴近”资源,打造了一批“三贴近”精品工程,不断增强党报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他们当中,有的开展“三贴近”活动,有的推出“三贴近”的精品专版和专栏,如芜湖日报社开展“党报进社区”活动架起党报连心桥;《怀化日报》推出《民生在线》版搭建党报互动平台;《平顶山日报》创办“百姓故事”栏目增强党报感染力等。在“本期特别视点”专栏中,我们强势推出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希望地市报涌现出更多的有关“三贴近”的品牌活动、品牌专版和品牌栏目。  相似文献   

9.
从连续四届的全国地市报好新闻评比来看,深度报道有可能成为地市报新闻报道中的强项之一。而报纸言论仍然是当前地市报不容忽视的一个弱项。有人提议,明年第五届地市报好新闻评选工作,除多倡导现场短新闻外,宜强调和重视言论报道,促进报纸言论在舆论导向中的重要作用。今年参评的言论,评上二、三等奖的共有28篇,一等奖空缺。这是历届评选所没有的。这里有严要求的因素在内,但主要反映出小报言论报道确有不尽人意之处。言论是报纸的旗帜。随着改革开放,读者对报纸的需求提高了,引导舆论的任务更重了,这就是时代对报纸言论的严峻挑战。言论报道,一是要旗帜鲜明,对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引导舆论:二是不放过应该说话的机会,不办哑巴报纸。地市报(包括县报在内)的言论,宜充分发挥贴近基层,贴近实际和贴近群众的优势,面对面向广大  相似文献   

10.
县市报要办出上乘的质量,就得念好十二字诀——贴近实际,讲究实在,追求实用,舍此别无它途。编采作风——贴近实际作为最基层的县市报,无论从报纸所处的地理位置,还是受众接受新闻的心理,都具有大报不可比拟的接近性。县市报直接面对基层干部群众,直接面对人民大众多姿多彩的社会实践,报人无须千里迢迢长途跋涉漫无目标去寻找新闻本源,他抬脚就可“飞人寻常百姓家”,捕捉活蹦乱跳的“鲜鱼”;报纸也无须“长途贩运”过时的二三手信息,而能够进行“反映社会生活,回馈基层信息”的“现场直播”。这是县市报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步入新世纪的门槛,作为“离基层最近、与群众最亲”的县市党报,如何抢抓机遇、应对挑战、营造优势、加快发展,这是广大县市报人普遍关心、共同思考的议题。 笔者认为,县市报要谋求生存与发展,关键在县市报自身。一方面要紧紧依靠地方党委,充分发挥县市报贴近城乡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独特的政治优势,办成党和政府重视支持、人民群众爱读爱看、专家肯定赞许的优秀报纸,扩大其在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的影响,成为本地的一个“优秀品牌”;另一方面,县市报也要站在全局和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县市报作为最基层的党报,如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呢? 与中央、省、地(市)党委机关报一样,县市报要当好党和政府的喉舌耳目,社会效益是第一标准;但从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而言,报纸又是特殊的商品,同样要受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影响和制约。也就是说,只有读者认可,报纸才有市场。因此,县市报必须认真研究自己的消费群体,找准位置。 县市报的消费群体在哪里?县市报最大的特点是地方性、接近性,这是县市报的立身之本,也是它的优势。从这个意义上讲,县市报的市场在农村,其目标对象应锁定在乡…  相似文献   

13.
县市报是面对基层的广大读者,怎样沟通县市报新闻工作与读者的心,便成了目前搞好“三贴近”优势,提高报纸质量的主要工作。 就目前的很多情况看,某些县市报搞媚俗取悦,不求务正务实的现象日趋严重。新闻不实引起官司;广告虚假、对簿公堂;滥竽充数、文风低俗等现象屡见不鲜、屡禁不止。真正想面对现实、刹歪扶正的编辑、记者甚至被吓得也只好“失职反省”自己,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修正”一下职业道德了! 曾见到这样一句自记者内心发出的正义之声:记者——不但有正义的笔,而且也应有正义的行为和灵魂!这正好是目前县市报搞好“三贴近”、充分发挥地方优势的灵丹妙药,敢于匡扶正义、打击邪恶,就地取材,务好自己的一畴之地。既然你敢乱打幌之,胡作非为,那么我为何不敢钻到你的幌子底下或  相似文献   

14.
张诺 《新闻窗》2009,(2):103-104
近年来,随着县市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报业市场竞争的目趋激烈,县市报已处于一个竞争的环境中。作为最基层的报纸,县市报与对手的竞争并不在同一平台上,在人力资源、采编经验、新闻来源、地方限制等方面也往往处于劣势。但对县市报来说,其最大的优势在于贴近,而最有提升空间的,恰恰也就是贴近。所谓提升,就是要把与读者地域上的贴近转化为心理上的贴近;把与读者物质层面的贴近转化为精神层面的贴近。  相似文献   

15.
衡量报纸宣传质量高低的尺码,贵在“精品”量占有的多少。这一点,新闻界已形成了共识。为了多出精品,大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作为县(市)委机关报,在出“精品”上是不敢落后,也不甘落后,可谓煞费苦心。和大报比,县(市)报人才、信息、重大题材报道等远远不及大报。这是县(市)报的“短”。但和大报比,县(市)报贴近基层、贴  相似文献   

16.
后勤 《新闻前哨》2000,(7):30-31
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优良作风。 作为党报系列中最基层的县市报,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应扬其处于基层的优势,紧密贴近农业实际,贴近农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从而使报道内容鲜活,报纸卖点增多,发展前景广阔。否则,“贪大求洋”,抢道越位,势必失去本属于自己的“势力范围”。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作为担负舆论导向重大责任的县市党报,应像一面对照梳妆的“镜子”,去积极真实地关照和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同时应具备“筛网”的功能,经…  相似文献   

17.
县市报是离读者、离实际、离生活最近的一张报纸,如何发挥这一优势,不断提高报纸质量,以赢得读者,扩大影响?近两年来,我们在实践中,注意处理好围绕中心与深入基层、为中心工作服务与为群众服务、正面宣传与舆论监督三个关系,从而较好地发挥了县市报“三贴近”的优势,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和群众的赞誉,树起了党报的威信.处理围绕中心与深入基层的关系,明确只有深入基层,报纸才能贴近群众,才能更好地引导群众围绕市委的中心开展工作的指导思想.过去,我们的采编人员有个偏见,认为市直各部门和各乡镇的领导对市委的中心工作理解准确,跟得紧,谈得好,因此到农村采访,只是在乡、镇委机关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材料,同书记、镇长谈谈,采访便结束了.写的是农村报道,实际上村组没到过,农民没见着,说起来到工厂里采访,只是同厂长谈谈,车间没进过,工人没见着.这样写出来的报道空话、套话连篇,市委的精神成了贴在文章上的“标签”,读者未知欲知应知的问题没能回答,因此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于是我们狠抓采编人员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工作.一是明文规定记者每月有两篇以上的农村报道任务;二是在二版开辟《记者在村组》、《在生产岗位上》等栏目,每周都安排记者到基层  相似文献   

18.
2003年以来,我国各级电视新闻在“三贴近”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观,尤其是央视率先垂范,各省级卫视和地面强势频道也大多能抓住“三贴近”、贯彻“三贴近”、围绕“三贴近”制播节目,扎根现实生活,赢得群众信任,较好地保持了生机与活力。相比之下,地(市)、县(区)级的电视新闻却差距明显,行动迟缓,见效不大。特别是有些县级电视新闻,仍然存在着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多、老典型重复报道多、罗列数据图解政令多和空话套话无效信息多等“四多”现象。地方电视新闻如何切实有效地做到“三贴近”呢?笔者结合盐城广播电视台的实践,谈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质量是报纸的生命,那么一张报纸的“特色”则是其生命的支点。县市报地处基层,是地方性的综合报纸,它最明显的特色是地方性、接近性。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县市报只有突出地方性、注重本土性、反映民众性,才能增加可读性、增强实用性;只有确定这一特色,才能使县市报有立身之本并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面对入世和市场经济的挑战,县市报应该以什么样的“特色”赢得读者呢?从近年来的摸索实践,我们的主要体会有三点。  相似文献   

20.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作为信息载体之一的报纸,迎来了大发展的极好机遇。大报出现扩版潮,小报千方百计缩短刊期。一些没有办报的县(市),也纷纷组织班子,申请办报。市场经济同时也将县市报推到激烈竞争的报业市场和新闻市场中。县市报面对的最激烈的对手首推地市报。地市报以其采编力量强,经济实力强,排版、印刷手段强,出版周期短,时效快赢得“上帝”先睹为快之心。这种优势,对邻近市区的县市报优为明显。拿本报来说,通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