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偏离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以及心理世界中都存在着偏离现象。本文主要试图研究语言世界中的偏离现象,即餐饮业广告语中的语言偏离现象,从而能够促进大连地区的餐饮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偏离现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语言世界、物理世界、文化世界以及心理世界中都存在着偏离现象.本文主要试图研究语言世界中的偏离现象,即餐饮业广告语中的语言偏离现象,从而能够促进大连地区的餐饮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狂人日记》是极具修辞魅力的小说,用"四个世界"理论分析小说中"语言世界"的偏离现象,对于更好地解读文本很有价值。狂人的"语言世界"的偏离表现在三方面:语言世界对物理世界的偏离;语言世界对文化世界的偏离;语言世界对心理世界的偏离。狂人对于人、物、事非正常的观察,非常理的推断偏离了物理世界;狂人的"狂语、狂行"偏离了文化世界;狂人超常的心理体验和错乱的思维定势偏离了心理世界。"语言世界"偏离究其原因是受到物理世界、文化世界和心理世界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4.
"就业导向"是针对我国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和职业教育发展方向出现偏离而提出的一种政策导向,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必要性。同时,"就业导向"是一种应时之举,有其阶段特征和理论局限性,并不能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长远发展的"指挥棒"。根据世界职教发展动向和终身学习时代要求,从"就业导向"向"生涯导向"发展,走终身化职业教育道路,应成为未来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理性抉择。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揭示了"此在",并且揭示了"此在"的存在——"在世界中"的状态。唤起了人们对自身的关注,挑战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认识论以及人道主义。此在对存在进行怀疑和询问,思考其存在。海德格尔强调的人是在世界中存在的人而不是单独的个体,更不是理性的抽象的类。人生活在世界中,应当关注自身的存在。人在世界中,并且揭示世界和世界中的存在者。海德格尔"此在"概念的提出以及对此在的"在世界中"存在的分析,对于当代仍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美学思想中关于艺术终结论的思想预示着当代艺术的状况,而当代艺术中偏离传统艺术中追求美好与崇高的做法,冲击、颠覆传统艺术概念的行为,被许多批评家认为是"艺术终结"时代的到来。然而,当代艺术并没有造成"艺术的终结",相反地,它是艺术发展到现阶段的重要的艺术形式,填补了艺术世界的空白。  相似文献   

7.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存在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  相似文献   

8.
语言世界是相对于文化世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而言的,指语言内部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等。汉语广告语言必须与汉语语言世界相适应,现代广告在语言世界中的偏离,表现在对语音的偏离、对传统词义的偏离及对句式结构的偏离。  相似文献   

9.
英译"虎"相关汉语语汇最常见的策略就是将源语的"虎"转换成译语的"lion",导致意象偏离,反之亦然。对中西方"虎/tiger"的认知差异进行梳理,可以探究其意象偏离的认知根源。  相似文献   

10.
陆艳 《生活教育》2012,(20):40-42
目前的课堂还存在枯燥应试的教学。究其根本,是教学偏离教育的本质。教学的价值取向和定位强调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本文旨在化学学科中寻找育人价值的实现途径,并在教学中有机整合,培养具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实验技能、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独特创新思维、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高质量学生。  相似文献   

11.
(《新刊大宋宣和遗事》(以下简称((宣和遗事》)是讲史话本,宋代无名氏作。其第一人称代词有“我”(110)、“我辈”(2)、“朕”(36)“吾”(27)、“俺”(7)、“咱”(7)、“咱们”(1)、“某”(5)、“某等”(1)、“其”(1)、“奴”(1)、“奴奴”(1)等12个,详细诠释它们的语法功能和特点,有助于人的了解宋元时期的语言概貌。  相似文献   

12.
“乐”与“道”、“乐”与“仁”的关系表达了先秦儒道两家乐论的两种不同路径和态势,并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哲学的理论品格。早期道家以“道”为本体,“乐”是近乎“道”的“大音”、“天乐”。老子以“虚静”的方式把握“大音”;庄子“天乐”的把握,在于“心斋”的建立和“至人”这一理想人格的构建。早期儒家的“仁”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仁”是各种道德品性的精神基础,被升华为一种世界观,一种精神境界;以“养心”“尽心”来完善主体道德人格的建构,孟子在“仁政”的基础上提出“仁声”,并将“仁声”扩展到“与民同乐”。实现政治伦理和艺术感化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3.
先秦时期,“语告”语义场内主要成员包括“告”、“谓”、“语”,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成员格局不变,但“告”和“语”的句法格式发生较大变化,唐五代至宋元时期,“语”和“谓”先后消亡,最终形成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动词“告”独自承担语告表达功能的格局。  相似文献   

14.
“连”一分为二,“连1”表示“可数有界”义;“连2”表示“不可数无界”义。“连连l”来源于“连1”,“连连2”来源于“连2”的重叠和“涟涟”的语义感染。“连”、“涟”之间以及“连连”、“涟涟”之间分别发生了两个层面的语义感染,因此词汇呈现复杂的面貌。“连连”的“短时高频”义从本质上看通过“连”与“涟”的借用,最终与“涟”发生关联。  相似文献   

15.
成年期学校德育存在着"去成人化"、"学校中心化"、"功利化"和"碎片化"等问题。提高成年期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应当实现从"育德"到"成人"、从"传递"到"建构"、从"学校"到"生活"、从"他律"到"自律"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16.
就合肥方言单音动词的词形、词义及语音进行研讨。研讨的单音动词共55个,其中“蝶”、“下”、“降”、“冲”、“[目聂]”等牵涉到词典等在注音、释义及词形认定上的一些问题;“[食掌] ”、“揰”、“嬔”、“鵮”、“ ”、“胤”、“縼”、“煠”、“ ”、“烃”、“烼”、“ ”、“摕”等牵涉到古词、古义在合肥方言的留存。  相似文献   

17.
表示"等待、等候"这一意义,"俟、待、候、等"的历时演变情况是:先秦用"俟"和"待",汉初始用"候";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先秦用例及仿古外,"俟"在口语中几乎不用,主要用"待",其次是"候";"等"表"等待、等候"义,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此后的宋元时代,"待、候、等"一直处于竞争中,直到明代,"等"的使用比率才在口语化较强的文献中占绝对优势,表明"等"在口语中已基本替代"待"和"候"。"等"之"等待、等候"义产生是方言进入通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文学的雅俗问题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对象。相关的研究往往因为忽略了雅与俗之间相对性的基本特征而使问题变得扑朔迷离、千头万绪。雅与俗自产生之初就存在着相对性的特点,并且包含着一定的阶级性文化意味,这为雅俗现象的丰富性内涵提供了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朱光潜将西方的"sublime"一词译为"雄伟",梁宗岱否定了其准确性。他依据字源学的标准,将"sublime"译为"崇高",确定了其在中国现代美学中的译名;他将阴柔美与崇高相对接,扩大了崇高理论的研究对象;他否认康德的崇高学说具有绝对真理性,为"数学的崇高"和"力学的崇高"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庄周梦蝶进行新的解读,首先,"蝴蝶"和"庄周"对应精神分析中的"本我"和"自我";其次,寓言中的"物化"与死本能的学说有密切的联系,依此探讨庄子思想深处厌生乐死的倾向和死亡的哲学意义;最后,庄周梦蝶的最终归宿是"逍遥游",而这正是"本我"对"自我"的战胜,是消除了"意识"与"潜意识"的"真人"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