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评论漫画,图解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白 《青年记者》2003,(12):41-43
你可曾记得儿时初读报纸时最珍爱的栏目?漫画,一定是漫画。漫画跟我们的成长息息相关,漫画起码让我开始痴迷于阅读,我至今仍然记得小时候与父亲共享漫画时的欢乐体验。但是现实是:美国的漫画和漫画家正为在报纸上获得自己的位置而苦苦奋斗。美国的评论漫画现在正处于  相似文献   

3.
当今社会,媒体的影响无所不在,新闻,又是媒体影响受众的主打内容。新闻之所以重要,有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人。它写人,影响人。  相似文献   

4.
新闻停滞不前时,时评则迂回进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国维 《青年记者》2004,(10):14-15
当越来越多的报纸、越来越多的版面变成时评时,我们为新闻感到悲哀。  相似文献   

5.
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写作不仅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在细微之处打动读者,彰显人文关怀的力量。本文论述了如何抓住新闻的细节以提高新闻写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6.
在一个日益走向透明和开放的社会里,没有什么比对事实真相的封锁、封闭和掩盖更令人感到与时代格格不入了。新闻记者作为时时把握社会脉搏律动,并向公众报道事实真相,唤醒社会良知的职业工作者,当这种掩盖和封锁发生在自己身边时,我们尤其感到不解和震惊。  相似文献   

7.
8.
在新闻写作中,除了要有宏观的概括性的描述外,细节性的描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感动人的,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往往是细节部分。一篇没有细节的新闻作品,就好似一幅画只有远景,没有中景和近景,内容再好,也只能是雾中的花,远处的山,难以吸引、感染、打动观众,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相似文献   

9.
10.
11.
民生之后,电视何去何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于所谓的“民生新闻”,我认为它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新闻类型,它实际上也还是传统的“社会新闻”的花样翻新,这有点类似于家电业的概念游戏,只是为了听着更新鲜更招人耳目罢了。在经历了当前的繁荣之后,其命运也将像其他的概念一样,成为过去。那么,在“后民生时代”,电视媒体又将何去何从呢?我们可以从民生新闻热的深层背景中找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正>昨天一位学生向我报喜,他获得了保送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资格。这位学生正在另外一家985高校的新闻传播学院读本科。在报喜之余,他给我出的题目是:我应该选择清华新传的哪位导师?我给了他两个方向。一是回归新闻学科的本质和发展现状。它是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德国、日本乃至美国的新闻教育模式可以佐证这一点。如果考虑到近年来传播学对新闻学科的渗透和影响,那么选择一位既有业界经验、又有理论素养的导师就是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3.
邓涛 《青年记者》2005,(11):31-32
若干表现令人叹惜 一名新闻摄影记把照相机镜头对准坐在一辆警车里的5个小孩,他们正注视着消防队员将他们母亲的尸体从燃烧的大楼里抬出来,脸上呈现出痛苦和疑惑的表情.这张照片将刊登在第二天的报纸上.  相似文献   

14.
目前的各类新闻中,什么类型的新闻离老百姓最远呢?答案是时政新闻。每天的各类新闻中,什么类型的新闻与老百姓最近呢?答案也是时政新闻。这看似一个悖论,但现实就是如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最早一批晚报,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的都市报热潮,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就是,一旦杀出一条  相似文献   

15.
如果笔者的记忆不错,新闻历史感是近两年才被郑重其事地提起的.范敬宜说"写新闻要求有历史感"(<新闻战线>2∞1年第1期第43页).北青报的总编也认为"现在有历史感的新闻太少".  相似文献   

16.
17.
记谈新闻的作用,常用“探寻事实真相”描述。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对照一些报道看就会警醒:事实不等于真相。[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于伟 《青年记者》2004,(10):40-41
事件新闻是受众需求、新闻回归的必然。是媒介顺势而兴的产物。采编人员适应新形势、驾驭新情况.就要多“抓事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一批省级、中央级广播电台调频相继在温州落地。要做一名出色的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完成编辑工作的特定任务,还要有“主动出击”的工作理念。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本地广播的新闻竞争力。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广播新闻编辑“主动出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文章针对新闻媒体同质化现象严重的客观实际,指出,深度是新闻写作的"制胜之道"。作者结合自身新闻实践,着重探讨提升纸媒的新闻价值问题。作者认为,新闻易碎,但思想不朽,在重特大新闻事件中,要在关注新闻信息"第一落点"的基础上,深度挖掘新闻的"第二落点",从而更大满足读者的信息渴求,延长新闻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