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路晓婷 《今传媒》2016,(12):96-97
张艺谋的电影《归来》从上映之初就受到了热议,这部改编自严歌苓原著《陆犯焉识》的影片,巧妙地避开了当时特殊而又宏大的背景,将陆焉识与冯婉喻温婉动人的爱情无限放大,选取陆焉识后半生的生活轨迹为叙述线索,将一个知识分子晚年的纯真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将以叙事学角度出发,从叙事内容的改编、叙事细节的不同、叙事主题三方面来阐述小说到电影的改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金庸小说《笑傲江湖》改编而成的系列电影为基础,探讨电影创作者在进行电影文本创作时如何运用修辞陌生化与修辞熟知化等修辞原则,使小说和电影之间的审美价值得到成功转换与提升。  相似文献   

3.
《青蛇》是一部改编自李碧华的小说,由香港鬼才导演徐克执导的经典奇幻影视作品。原作小说通过清冷诡谲、犀利敏锐的笔触刻画了人性,而徐克导演以男性视角对原著小说进行了角色特征平衡处理,在保持浓郁的个人电影风格基础上,加入了一些其对于所处时代人性与欲望的思考以及先锋式的改编。通过老练细腻的影视语言表现了角色丰富而强烈的内心世界,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心理影片特质,更添人文主义情怀色彩。本文从人物心理人格视角出发,解读影片中关于人性与情爱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4.
赵慕妍 《今传媒》2016,(4):94-95
由于叙事元素相似,文学作品经常被改编为电影.但改编后的电影与文学作品相比在叙事上还会有差别.文学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被誉为"最难镜像化的小说",但是李安运用巧妙的叙事技巧对其加工,取得了非常不错的口碑和票房.通过对《少年派的奇幻漂流》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和情节设置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索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时在叙事方面的规则和技巧,对文学作品的改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勇  刘家豪 《现代传播》2024,(2):93-100
电影通过将政治信息故事化并糅合到国家叙事文本中,从而塑造着国家形象并传递其政治价值。当前韩国电影影响力攀升,中韩电影创作从叙事文本与价值立意的偏差形成了在国家叙事与国家形象塑造上的不同。中韩两国都曾面临国家硬形象电影的传播困境与从单一性创作转向交融性国家叙事的转变。而韩国电影跳出以自我为中心和排他性民族主义表达框架后取得的成功,对中国电影创作如何更好地传递中华民族价值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叶弥的小说《天鹅绒》,本文对比原著小说、导演阐述、剧本、电影四种文本,对故事重组、叙事转换、人物设定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从小说到电影非扁平化的新型改编方法。  相似文献   

7.
胡阳 《今传媒》2021,29(4):91-93
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自苏童的中篇小说《妻妾成群》。处于中间枢纽的张艺谋以解码者和编码者双重身份完成了小说文本文字符号向电影视觉符号转化的跨文化创造。从小说中江南后花园知识女性的颓靡到电影中北方高门大院女性的挣扎,从小说中井边紫藤花的盛开到电影中红灯笼的高挂,笔者将以传播学的解码、编码视角拓宽影视改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刘立荣 《东南传播》2014,(11):104-105
电影的叙事人称至关重要,如果运用不当会影响电影的叙事逻辑。本文以电影《无人区》为例,从叙事人称的角度对电影文本做了研究,发现该片三次叙事人称的转换中存在着两个悖论,使影片出现部分情节不符合逻辑、结尾画蛇添足的问题。希望其他电影作品能够以此为鉴,避免出现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9.
电影从新闻事件中取材自电影创作伊始便层出不穷。近年来,许多造成社会热烈反响的新闻报道都先后被改编成电影作品,这类影片大多取得不俗的票房业绩,有的还在国内外电影节上获奖。本文就非图像新闻事件改编为电影的现象作研究,即以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所报道的新闻事件被改编成的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实例分析电影在改编过程中的叙事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从小说发表到电影改编上映已经过去20年。这部作品被认为是一部反映了大时代变迁的史诗,而对于小说争论和电影改编曲折的20年似乎也反射了一个新时代转型期的精神挣扎作为当代中国最历尽周折的小说之一,《白鹿原》衍生出一部更加历尽周折的电影似乎在预料之中。二十年来,不可开交的争论似乎在《白鹿原》里缭绕不去。这部气局堂堂的作品从一出生便路途艰辛:小说删改后才终于获得茅盾文学奖,影视改编迟迟不批,获准拍摄后又数次易主,一波三折。而好容易拍摄完毕,初剪版本还得到  相似文献   

11.
潘洁 《出版广角》2018,(3):90-92
《轻舔丝绒》是英国作家萨拉·沃特斯最著名的小说之一,小说在叙事上独具匠心,对服饰语言的运用是该作品的一大亮点.作者在小说中塑造的人物虽带有明显的维多利亚时代印记,但彰显的却是后现代意识和观念,作者以当代的理论认识为基础对历史进行再现,在重现历史的同时反思历史,从而赋予了这部作品鲜明的时代意义.文章从叙事视角的选择、服饰语言的巧妙运用、跨越时空的历史思考三个角度探讨该书的出版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亦舒的小说往往以特有的女性叙事视角塑造独立自强、追求本真的现代都市女性形象,近期热映的电视剧《我的前半生》正是由亦舒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来.文章以这部作品为例,探寻小说的影视剧改编的规律和方法,总结得出叙事造型化,主题体现时代特征,情节和人物的设定既要符合影视剧创作的规律,又要贴合实际,才能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  相似文献   

13.
刘念 《东南传播》2013,(8):42-44
如今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从2000年至今的十余个年头,网络文学在市场化探索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网络文学相对成熟的产业化模式为电影改编提供了新思路,交互媒体作用下文本与影像的摩擦迸溅出“双赢”的火花.透析网络文学改编热现象,鸟瞰网络文学电影改编经历的起伏,网络文学的电影改编丰富了华语电影的类型缺口.新形势、新理念的元素灌输使网络文学在变革升级中,不断影响着电影改编的发展进程,使电影改编在历练摸索中日益成熟.  相似文献   

14.
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成的电影《归来》,通过转变文学作品中的叙述结构、叙述方式,重塑主要人物形象,实现了影像对文学文本的置换和再造,媒介的转换使电影文本具有了不同于文学文本的意义世界.电影淡化了文学文本中政治与人生碰撞下知识分子苦难命运的主题,凸显了影视作品所擅长的恒久而温情的爱情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厘清电影媒介与文字的区别,分析媒介转换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的嬗变.  相似文献   

15.
李磊  高展 《青年记者》2016,(15):47-48
将当代都市作为观照对象写入艺术文本中起源于1980年代,都市剧、都市电影、都市文学,在审美发现中都将都市生活、都市变迁作为创作素材。一方面,这得益于改革开放加快了都市化的步伐;另一方面,市民文化随着社会风尚的变迁而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心理与行为规范,中国都市人群迫切需要一种反映他们日常生活与价值追求的艺术作品,于是以都市作为题材的影像作品在众多艺术文本中崭露头角。当都市文化裹挟着现代工业文明向我们冲击而来时,艺术也在以审美方式反思与回应着时代变化,这也为审美现代性提供了分析都市影像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吕弘彦 《东南传播》2021,(12):63-66
早期"火车效应"与"吸引力电影"的部分成因可以被理解为是观众关于某项媒介经验的缺失.近二三十年,电影叙事正发生着"媒介经验"转向:一方面,有较多数量的商业电影作品、电影放映现象以经典电影文本内容作为指涉对象;另一方面,电影作为旧媒介却反过来从电视、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介中获得相关经验以作为叙事与表意元素.在近十年的华语电影中,媒介经验具有参与元叙事与作为使用习惯两种身份与功能.媒介经验转向也引发了使电影沉浸感受到了挑战,对观众作出了技术性区分的文化迷思.  相似文献   

17.
许昱颢  战迪 《传媒观察》2022,(12):91-96
本文基于历史的视角和媒介叙事类型体系分析,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英雄叙事(heroic narrative)以喜剧为表现形式的创作实践和文化意涵作出阐释性研究。研究发现,以电影为代表的当代英雄媒介叙事经历了从倡导新生活的浪漫主义到结构重构的批判性反思的转变,体现出形式多样与价值内核恒定相结合的特征。基于喜剧类型的英雄叙事的发展,体现出了与国家文化领导权适应时代演变的同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杨耐寒 《新闻世界》2010,(5):196-197
张爱玲的小说素有"纸上电影"之称,近些年再次掀起改编为电视剧的热潮。张爱玲的小说与改编后的电视剧在传播的表达方式、叙事角度、人物塑造等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些也成为评价改编电视剧优劣的影响因素。我们应在全面认识张爱玲小说及其改编电视剧传播特点的基础上,突破原有的"忠实原著"说,结合改编电视剧的当代性,给电视剧改编更宽松的发展环境与空间。  相似文献   

19.
小说《林海雪原》成书后,相继被改编为样板戏、电影、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和叙事文本,不同时期的传播观念和审美诉求形成不同的艺术实践.文本的丰富性、多义性和差异性是艺术再创作彰显美学意义和价值的重要视点和纬度.研究不同的叙事文本对相同故事的阐释及传播话语,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审视文化传播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凡是经典的文艺作品,主要侧重于对社会、历史、地方等重大人物、事件所进行的宏大叙事,同时侧重于表现个人在重大历史关头的英雄行为和智慧价值的提升。而优秀的电影作品,许多改编自经典的文艺作品,尤其是优秀的小说作品,这在福建有着优良的文学传统。可以说,福建电影发展史,同时是福建电影改编史。秉承这一优良传统,越来越多福建作家的作品被改编为优秀的电影作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