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新闻界》2016,(11):21-26
本文借助媒体框架理论,选取了国际三大主流媒体路透社、美联社和法新社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峰会期间的报道为研究样本,分析他们报道中欧关系的框架策略,探讨媒体框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举世瞩目的朝鲜半岛核问题第四轮六方会谈第一阶段会议2005年7月26日至8月7日在北京举行。全世界主流媒体都对此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报道。《南方日报》连续而完整地报道了会谈的全过程,不仅满足了该报读者对于这一重大新闻事件的关注要求,同时体现出该报国际热点新闻报道特色。过  相似文献   

3.
流动于国际主流媒体的观点和意见,是当代国际舆论的主要载体。阿拉伯世界6个主要国家的主流媒体对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的报道,代表着阿拉伯世界的主要态度和认知。本文对9家阿拉伯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共产党二十大的报道进行了分析,发现阿媒主要关注中国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换届和中国道路三个主题;对二十大报告、决议及党章修正案态度客观,高度关注并赞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其实践。这客观显示阿拉伯世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共产党基本认可。中国国际传播媒体应紧密依托阿拉伯世界发展中国家这股支持力量,积极扩大中国执政党在阿拉伯世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进而辐射全球。  相似文献   

4.
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是一个国家的大事,外事活动也是国家领导人展示本国风范的舞台,所以,外事活动的新闻报道是时政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始终是各国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5.
朝鲜核问题一直是国际政治的焦点话题,2016年它更是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人民网承载着传递国家主流价值观、引导舆论的作用。本文运用框架理论,通过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研究人民网对于朝核问题的报道框架,一方面旨在为国内其他媒体进行国际新闻报道提供借鉴和启示;另一方面也希望借此了解当今国际形势和环境。  相似文献   

6.
陈占杰 《新闻战线》2012,(7):106-107
□除了对新闻进行负面报道的传统外,英文主流媒体唱衰欧元的价值取向也是其在欧债危机报道中以偏概全的重要原因。□新华社在报道希腊的抗议活动时注重客观、准确,同时注意报道抗议活动的实质性诉求。  相似文献   

7.
主题为"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周各项活动在北京于2014年11月5日到11日顺利开展,本文对北京APEC期间日本《每日新闻》日文原版朝刊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试图以日本原版报纸为镜,映射出一个APEC背景下日本主流媒体视角下的中国形象,以便透视出重大事件背景下日媒涉华报道的倾向性,力求能为处理中日关系和对日传播中国形象提供一些参照。  相似文献   

8.
王建国 《青年记者》2016,(21):53-54
高访报道,亦称国家领导人出访报道.由于国家领导人出访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重大外事活动,因而成为各家媒体国际新闻报道中一个重要的关注领域,特别是国家领导人对一些大国的国事访问,更能引发读者的兴趣.但国家领导人出访报道,规定动作比较多,党报基本上沿循着传统的程序性报道模式.这种报道模式在新媒体时代越来越不能满足读者对新闻信息的多样化需求. 传统的高访报道模式 多年来,国家领导人出访报道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程序性报道模式.这种程序性报道一般包括出访预告、正式出访、出访过程中的重要活动以及回国消息等内容.较早的时候,国家领导人出访之后还有出访新闻照片的回顾,但现在已经鲜见了.  相似文献   

9.
曹友元  周彤 《东南传播》2012,(3):123-125
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去世后,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大媒体都予了极大关注,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预测后金正日时代朝鲜政局及朝鲜半岛局势的变化。本文着眼于中国媒体对金正日逝世消息的报道,还原传统官方主流媒体网站——人民网与新闻专业主义色彩浓厚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凤凰网在报道中的表现。通过对其网络专题的分析试图勾勒出两家媒体所体现出来的不同新闻框架,并分析新闻框架背后形成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同世界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都需要我们对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关系在媒体中的反映,给予应有的关注.本文通过对一些西方国家主流杂志有关中国报道的封面图片的考察分析发现,中国更多的是被这些媒体塑造成世界秩序的“破坏者”而不是“对话者”,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的大背景下,西方主流媒体将更多关注目光投向中国。本文以美国《纽约时报》和澳洲《澳大利亚人报》的网络版为例,对美国和澳大利亚主流媒体近两年的涉华报道进行分析比较,总结英语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倾向性的表达方式及共性和个性差异。旨在为中国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国际形象,传播中国声音,占据国际舆论格局中的有利地位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梳理研究全国两会报道,为中国主流媒体重大报道创新探索国际传播的新路径。【方法】文章以2023年新华社英文客户端的全国两会报道为例,介绍专题、时间线、裸眼3D海报、动画短片等国际传播实践,提出对主流媒体使用英文客户端进行国际传播的建议。【结果】研究发现新华社英文客户端通过议题设置、话语创新,优化叙事表达,回应海外关切,推出精品力作,生动阐释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和中国成就。【结论】中国主流媒体国际传播需坚持守正创新、用心用情,才能在重大时政主题“新闻大战”中领跑。  相似文献   

13.
覃圣云  黄雪倩 《传媒》2016,(3):72-74
工作报道是我国主流媒体,特别是各级机关报刊经常性、大量出现的报道种类.长期以来,媒体采编人员在工作报道方面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模式.其一,围绕职位高的领导人做文章,把领导人就某项工作所作讲话、指示的要点一一罗列道出;其二,对工作会议的材料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然后列出参会的领导人;其三,对工作现场的基本情况进行描述,让读者感觉似乎也到现场转了转,但却抓不到要领,基本上就是给读者端出个“大杂烩”.  相似文献   

14.
环境问题在上世纪70年代成为西方媒体的主流新闻来源之一.90年代,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以及中国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在我国也由过去的边缘性话题,日益成为大众传媒报道的重点和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的广告和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在西方主流媒体的刊播预示着国家公关时代的来临。其实国家形象也隐藏在一些突发事件中,仔细比较西方媒体对中国王家岭矿难和智利矿难的报道,或许能为国家形象塑造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国际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环境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丽 《青年记者》2007,(14):19-20
新闻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的信息传播,是一国公众获知外部世界资讯的主要通道,本文通过对国际主流媒体中近年来关于中国环境的报道的归纳,分析中国环境的国际形象,国际环境报道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影响,以及如何重塑中国国家环境形象。  相似文献   

17.
关于领导人的新闻报道就是将有关领导人的资讯,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进行传播,让公众得知各国领导人的情况。这种对领导人的报道,作为国际信息传播的一部分,关系着国际关系,更有可能会影响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和国际文化等方方面面。本文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和美国的领导人的新闻报道,分析了报道思想、报道内容、报道数量等方面的异同,剖析了新闻价值观、思维方式、文化差异等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是各方特别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出于对各自国家在气候问题上不同利益的考量,媒体也在对中国的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报道中嵌入了各自的框架。本文选取美国、印度、日本、俄罗斯以及德国这五个名列温室气体排放前几位国家的主流媒体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对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报道作为样本进行分析,试图勾勒出各自报道的议题以及背后所蕴涵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在越来越激烈的媒体竞争的格局之下,以及现代人们对于新闻报道要具有更加深刻性和思考性的要求下,深度报道不仅仅成为了传统媒体——报纸体现其格调和品质的有力武器,也逐渐成为新兴媒体发展的阶梯之一。然而,在这个娱乐化、大众化的新闻报道背景之下,灾难性报道以其最大特点"突发性",一旦发生,必然会迅速成为舆论的焦点。因此,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前提下,如何做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准确有效工作,成为了新闻媒体不能逃避的话题。本文首先是对国内灾难性报道的现状进行粗略研究,力图能把我国主流媒体对于灾难性新闻深度报道的现状进行简单归纳总结;其次是以《南方周末》为例选取两至三个具体的案例,通过媒体具体灾难性新闻事件的报道,来用事实说话;接着是通过对我国主流媒体的报道分析,概括说明我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特点及趋势;最后是引申出我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不足,并对此提出相关的改进展望,寻求我国灾难性深度报道的生机与突破。  相似文献   

20.
<正>2023年9月24日,在第19届杭州亚运会上,中国组合邹佳琪与邱秀萍在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比赛中,斩获杭州亚运会首金。在历届综合性运动会报道上,首枚金牌一直都是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对于同时段开赛的数个赛事,选定最有可能产生首金的赛事,需要媒体记者具有前瞻性和判断力。本文借助框架理论建构本届亚运会首金报道框架,从首金报道数量、报道体裁、报道版面、报道内容等维度对国内主流媒体杭州亚运会首金报道展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