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颠覆了传统形而上学思想中唯理论和经验论两种对待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思维方式,走向了比胡塞尔的先验意识更为本源的地方——此在"在-世界中-存在"。此在之所以能以"在之中"的方式而存在,是因为此在是一种情绪性存在,情绪决定、敞开了此在的在"此"存在。但正是通过对《存在与时间》中情绪现象的分析,我们发现此时的海德格尔没有真正走出主体主义的藩篱,没有真正摆脱胡塞尔的影响,这种主体性甚至以比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更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不过,正是这种极端表现实现了海德格尔对传统主体主义的彻底颠覆。  相似文献   

2.
王彬彬 《华章》2008,(16):12-13
在<观念1>中,胡塞尔完成了他的先验转向.先验的自我成为绝对性的"主体",是一切实显行为的"有效性基础".但是,这一极端的自我观发展使胡塞尔遭到陷入唯我论的批评.于是胡塞尔在<观念2>中就开始研究主体问性问题,但是他认为当时仍未能摆脱唯我论,故未将该书稿发表.此后十多年中胡塞尔始终专注这一问题,终于在<笛卡尔沉思>的"第五沉思"中获得暂时让他满意的解决.本文将以"第五沉思"为依据来分析胡塞尔是如何以主体间性理论来避免唯我论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初,在哲学领域内出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折,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都先后对主体间性问题作了探究。胡塞尔提出了先验的主体间性,认为“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的。海德格尔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对人之本质的思考是与他对近代主体主义的批判联系在一起的。他在前期主要通过此在的生存论分析,进入存在之思。但这依然有追问"存在者之存在"的嫌疑,而且这样做的结果是更进一步地极端化了主体主义。后期海德格尔进行了更"源始"地追索,更多地从存在本身思及人,人成了存在的守护者,并且参与存在的运作。因此,直到后期,海德格尔才真正克服了主体主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海德格尔早期的文本<体验结构分析>做筒要梳理,与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及方向及海德格尔本人后期的存在思想做联系和比较,试图揭示海德格尔早期在胡塞尔门下就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问题意识方向.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存在主义的著名代表人物,要了解存在主义必须要知道海德格尔,"此在"是海德格尔哲学体系的基石,要了解海德格尔必不可少要真正透彻理解"此在"。本文正是情绪状态角度对海德格尔的"此在"进行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7.
戏拟、拼贴等手法的运用显示了<武林外传>成熟的"大话"文体特征.与周星驰的大话作品相比,它表现出独特的本土化特色:一种建构与解构,颠覆与妥协的奇特融合.文化上的游戏主义与政治上的犬儒主义是这种大话文艺的致命伤.  相似文献   

8.
巴金创造了一系列男性"弱者"形象,如<家><春><秋>中的高觉新、陈剑云、枚,<雾>中的周如水,<寒夜>中的汪文宣等.这些"弱者"形象具有相似的性格--懦弱、忍让、忧郁.时代背景是这种性格的成因之一.他们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旧的封建腐朽思想与新生进步思想相互碰撞的时代.其次,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家本位"等思想压抑着他们的自我意识.此外,个体性格中的惰性、体面意识和自卑感也促进了他们懦弱性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韩少功的"寻根"作品所展现的巫风楚俗与列维·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论述的原始思维方式有看紧密的联系.以<马桥词典>为范本具体阐释这种联系,并进而说明正是这种原始思维方式孕育了富有浪漫色彩的巫楚文化,铸就了韩少功笔下瑰丽神奇的巫楚魔幻世界.  相似文献   

10.
在交互主体性的先验现象学中,胡塞尔通过原初性还原不仅将超越意识范围的周遭世界放进括号里,而且对于其它主体存在的信念也被悬搁起来。这一点看来必然导致这样的结论,即其它自我实际上只是唯一的先验自我的投影,他人的存在就成了为我的存在。为了避免此种唯我论的困境,胡塞尔提出超验单子论的自我如何将其它自我作为主体间的平等伙伴建构出来。本文旨在阐明胡塞尔对“他我”的建构及简评这种建构是否达到了胡塞尔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20.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