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文建 《学语文》2023,(2):69-72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分别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这两篇经典名作历史影响极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两文思想内容都是论述秦的过失,又都辩丽横恣,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两文成文时间有先后,从贾谊的学术思想与创作渊源、《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两文之间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2.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和选择性必修中册分别收录了李斯的《谏逐客书》和贾谊的《过秦论》。这两篇经典名作历史影响极大,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两文思想内容都是论述秦的过失,又都辩丽横恣,有战国纵横家的气度。两文成文时间有先后,从贾谊的学术思想与创作渊源、《谏逐客书》的写作背景与实际影响、文章的论证思路与手法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可以看出两文之间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3.
臣下规劝君上的谏辞是《国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代表了《国语》的语言艺术成就。严密的逻辑性是《国语》谏辞的一个重要特色。《国语》谏语的严密的逻辑性首先表现在规劝君主的臣下往往将自己对事理的剖析建立在为时人所共同确信的逻辑起点上;还表现在结构的严整性、论点和论据之间的有机联系上。《国语》谏辞的另一个特色是高度的形象性,主要表现为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国语》的谏辞还注重谏说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4.
《谏逐客书》与《谏太宗十思疏》是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中的两篇课文。笔者将这两篇文章进行分析整合,结合新课程标准及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提炼其在说理上的经典之处,为考场情境性写作提供借鉴。这两篇文章说理的经典性在于在语言的得体性、逻辑的清晰性、说理的深刻丰富性、语言的艺术性等,其中前两点为高考评价等级的基础等级要求,后两点为发展等级要求,学生若能将这几点落实到实际写作中,定能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5.
《谏逐客书》历来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这篇文章能够使盛怒之下的秦王收回成命,并且采纳处于是非漩涡中人李斯的建议,足见文章说理的技巧和精彩。李斯之所以能说服秦王,理足固然重要,以情动人也是文章打动盛怒之下的秦王的重要原因,可谓情理兼备,相得益彰。此外,文章所体现出来的人才观无论在当时还是在现在都具有强烈的实践价值,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6.
李斯《谏逐客书》一文流传广泛,颇受后世青睐。然而《史记》首载该文而未赋予题目,《文选》将其题为"上书秦始皇一首"后,其题目一直变化多样,未有定名。从汉代至清代该文一共出现了十一个题目,且在各种选本和提及到的古籍中称法混乱。可见,《谏逐客书》并非一开始就被称为"谏逐客书",而是因为"谏逐客书"这一题目在数量或质量上有其领先优势,才在漫长的发展中逐步定名为《谏逐客书》。  相似文献   

7.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我国古代进谏公文的典范,它之所以能使秦王改弦易辙,收回成命,起到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说服效果,关键在于李斯对避重就轻、列举实例、设身处地、正反对比、以美为刺、满足欲求等说服技巧的巧妙运用,其娴熟高超的说服技巧,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斯的《谏逐客书》成功地运用心理调节机制,仔细地揣摩读(秦王)的接受心理,并竭力强化接受效果,实现了他的写作意图,也充分展示了作的写作对象意识。  相似文献   

9.
张学民 《语文知识》2004,(10):32-32
1.居安思危《左传·襄公十一年》:“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周易·系辞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相似文献   

10.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征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该文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尤其是大量成语的运用,使得文章语言精练,形象生动。下面对该文所用的成语作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1.
史克堂 《学语文》2005,(4):5-25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新老《教师教学用书》都归结为劝太宗要“居安思危”。本人则认为其中心论点应是篇首“本”、“水”两喻所引出的(国君)“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相似文献   

12.
历来评价《谏逐客书》,主要立足于一般文章的写法或文学欣赏的角度。实际上,《谏逐客书》是一篇优秀的古代公文。只有从文书的角度去分析评价该文,才能真正认识其价值。该文具有实效性显著、针对性强以及“对事的论断”的典范性三个方面的公文特性。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教材《谏太宗十思疏》第二段有两处标点值得商榷。教材原及标点是:  相似文献   

14.
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篇奏章 ,更是一场特殊的谈判。面对胸怀大志且刚愎自用的秦王 ,李斯在十分被动的情况下 ,拟定了“双赢”策略 ,并运用立意高远 ,顺应发展 ,多项对比 ,权衡利弊 ,善用技巧 ,避其锋芒等具体技巧 ,最终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5.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的注释,笔者以为,有两处值得商榷。 第一处:“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相似文献   

16.
语言环境是修辞的基础。在特殊的君臣语境中,李斯《谏逐客书》以巧妙的修辞劝说秦王嬴政放弃逐客令,具体为:大局为重,舍弃小我;以美为刺,春风化雨;剖晓利弊,巧用对比。  相似文献   

17.
一篇奏议能使秦王收回成命,足见其蕴藏着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也显示了李斯《谏逐客书》作为千古绝唱的不可阻挡的魅力冲击及论辩艺术。  相似文献   

18.
关于《谏太宗十思疏》的主旨,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虽未明言,但观其“内容分析”部分对全文的段落概括,分明认定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相似文献   

19.
邢俊芝 《学语文》2003,(4):45-45
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对《谏太宗十思疏》中“求木之长者”的“长”注释为“长,生长”。《教师教学用书》[补充注释]“求木之长者。长:另有一种解释,认为‘长’应读,即‘高大’之意,可能考虑到与‘源之远’的‘远’相对。但从文意推敲,仍理解为‘生长’之意为好。‘固其根本’,与树是否能存活生长有关;而有些树,即使‘固其根本’,也是长不高大的。”  相似文献   

20.
许琦 《文学教育(上)》2010,(19):109-110
《谏太宗十思疏》中蕴含着深刻的谈话之道,其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说理谈话的有益启示:一.要坦白真诚;二.要谦虚谨慎;三.要认真严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