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有感而发     
有感而发杨玉辰当新闻线索贫乏时有些记者、通讯员,常常为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而伤脑筋。对此,已故总理周恩来曾有过一针见血的回答。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记者陆治向周恩来同志请教为何新闻线索贫乏,写不出为广大读者欢迎的稿子时,周恩来说:"当你新闻线索实在...  相似文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深情地对原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说:"没有你们那时的人民政府,就没有我们现在的人民政府。"周恩来总理也说:"你们十九路军对中国人民做过两件大好事,一是在上海抗日;二是在福建反蒋。"毛泽东所说的"人民政,  相似文献   

3.
《出版史料》2011,(4):21-21
王云五只读过一年半私塾,后在校学习过二十二个月英语。但他一生勤奋读书,成为"自学成家"的典范。他对读书做了深刻的解析:"文字的发展成为传至远方与后世的书籍,书籍也就成了人类思考结果的库藏。读书者可以从库藏中予取予求;任意与尽量满足其欲望。手执一卷可以上对邃古的哲人,远对绝域的学者,而仿佛亲聆其以言词吐露毕生思考的心得。这样的收获,真可谓便宜之至。"(王云五:《我怎样读书》)因此,王云五一再强调说"做到老,  相似文献   

4.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意义已毋庸置疑。以往,在新疆农牧民眼里,读书是件高雅的事,也是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读书难、看报难"成为他们与外界沟通、接受先进文化的屏障。  相似文献   

5.
坚守文化使命,源自对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关于范用 2013年9月14日是范用先生去世一周年。范先生在世时最爱的是书。人称他为"书痴",他很高兴。他曾说:"我是为了读书才选择了出版这一行的。"他又说:"我最大的乐趣就是把人家的稿子编成一本很漂亮的书。"关于范先生编辑出版《傅雷家书》《随想录》以及《读书》和《新华文摘》的故事,早已为大家耳熟能详。这里再讲讲其他两本书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公共图书馆该如何为读者服务?杭州图书馆(以下简称"杭图")的做法是:面向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流浪者和乞丐。有微博称,该馆馆长褚树青曾说:"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一微博迅即被转发了1.6万次。  相似文献   

7.
张莉 《黑龙江档案》2013,(2):160-160
2012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温家宝总理专程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与编辑和读者交流读书心得,并提倡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推动全民族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温总理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使全民阅读的理念深入人心,使热爱读书的习惯蔚然成风,需要国家、社会团体、家庭及个人共同努力。在此,笔者主要论述图书馆在培养全面阅读习惯中的可为之处。  相似文献   

8.
当新闻线索贫乏时有些记者、通讯员,常常为找不到好的新闻线索而伤脑筋。对此,已故总理周恩来同志曾有过一针见血的回答。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记者陆诒向周恩来同志请教为何新闻线索贫乏,写不出为广大读者欢迎的稿子时,周恩来同志说:“当你新闻线索实在贫乏之时,不妨到茶馆里去坐坐。听听群众在谈论什么,想什么”,并具体点拨说:“重庆街头不是常见到从战区流浪的儿童替人擦皮鞋吗?还有嘉陵渡口的船夫和市内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不是常同我们接触吗?可以同他们细致谈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愿望,写一点别开生面的新闻报道,也许…  相似文献   

9.
周恩来家族为什么由绍兴迁居淮安?对此,周恩来本人有两次扼要的说明。1914年,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书时,曾写过一篇回忆故乡淮安的作文《射阳忆旧》(刊于《敬业》1914年第1期)。文中写道:“余本浙人,自先大父为宦吴省,遂徙家而居焉。”另据南开学校毕业同学录,其中《周恩来小传》写道:“君字翔宇,号飞飞,浙江会稽人。自大父宦于吴,遂徙居焉。”  相似文献   

10.
1965年的一天,前线歌舞团在中南海紫光阁与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举行联欢晚会。晚会进行时,前线歌舞团团长何仿坐在周恩来边上,拿出烟抽。周恩来问:“你多大年纪了?”何仿回答说:“我是28年出生的,49年第一次见  相似文献   

11.
文摘 《兰台内外》2010,(3):49-50
江青说:"军队有两霸,一是许世友,二是韩先楚。"有人问许世友,在中国众多将领中,你最钦佩的是谁?许世友道:韩先楚。再问为什么,回答是:他有勇有谋。1955年,韩先楚被授予上将军衔。  相似文献   

12.
<正>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位于铁岭市银州区文化街,依托清代郝浴创办的银冈书院而设。银冈书院在清末变法维新时,院内设小学学堂一处,现为辽宁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10年,12岁的周恩来曾就读于此。银冈书院是东北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书院。1979年9月,经中共辽宁省委批准,铁岭地委把银冈书院辟为"周恩来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1995年进行大规模维修,全部修复了1910年的原貌。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现占地面积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史料》2011,(1):70-70
朱光潜曾经写过《谈读书》《再谈读书》文章,他说:"书籍是过去人类精神遗产的宝库,也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学术前进轨迹上的纪程碑。……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相似文献   

14.
在杭州一条狭长的老街道的一栋普通居民楼里,"隐居"着一位曾被周恩来称为"我党一部百科全书"的传奇湘女、谍战大戏《风声》女主角原型之一的老地下党员黄慕兰。她为了革命而"潜伏",机智营救过周恩来、关向应等中共高层领导人;她天生丽质,  相似文献   

15.
《新疆新闻出版》2015,(3):20-20
《文汇读书周报》2014年6月27日刊有《利刃与苦药——读奈保尔〈守夜人记事簿〉》一文。文章说奈保尔和鲁迅有点相似:"……有种‘两间一小卒,荷戟独彷徨’的孤独意味。"其中"两间一小卒"错了,应是"两间余一卒"。文中所引是鲁迅《题〈彷徨〉》中的诗句。全诗是:"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毛泽东曾称他为“中共第一位新闻发言人”,但梅益老人自己说:“我记得毛主席当时只提我是发言人。我决不能算是第一位发言人。当年王炳南也是发言人,负责对外的。廖承志和范长江也是发言人。主要是对内的。而召开大型中外记者招待会发布新闻时。都是周恩来亲自主持。周恩来无论面对多么古怪、刁钻的问题都回答得非常好。让听的人。其中包括一些我们的敌人。都不得不口服心服。而且他从不拿稿子或笔记本之类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官员要"情系民生",那么作为一个记者,要不要"情系民生"呢?有的记者说要当"无冕之王";也有记者说要为民请命。我的回答是:党的喉舌要当得好,民生要系得好。不仅要"系",而且要"系"得紧密,"系"得长久,"系"出水平。  相似文献   

18.
冬日午后,临窗而坐。一壶茶,一卷书,任氤氲的茶香,温润的书香丝丝缕缕沁入心田,宛如沐浴在冬日的暖阳里,溶解寒冬,温暖心扉。元初学者翁森在《四时读书乐》之"冬读"写道:"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地炉茶鼎烹活火,四壁图书中有我。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冬日读书的乐趣跃然纸上,让人忍不住捧一卷书围炉夜读。  相似文献   

19.
1910年春,12岁的周恩来离开故乡淮安去东北伯父处读书。这次离家对周恩来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周恩来自己认为:“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相似文献   

20.
董强 《军事记者》2011,(7):59-59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很喜欢明代文人陈继儒这则读书联。读书,确实能让人在喧嚣中沉静下来。并非苛责这个时代喧嚣,而是说读书能抵制个人一些浮躁,坐下来阅读并思考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