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生本德育”的实质1.“生本德育”的定义。生本德育”是指“以生为本”的现代德育观和方法论、是指以学生为教育本体的学校德育 ,“生”指学生 ,“本”为人本、本体。“生本德育”是指学校德育理念、德育思想、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等均以学生为本体、为根本的出发点。以教育对象为本体 ,围绕学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主体精神实质特点、行为实际表现而展开和实施。它既是德育理念、又是德育实践 ,且区别于传统的“师本德育”。就大德育观而言 ,学校德育其范畴 ,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及法制、纪律教育等。无论…  相似文献   

2.
王金龙 《上海教育》2000,(10):29-30
归纳素质教育的本质内涵,可用“以学生发展为本”加以概括,而考察素质教育的全部外延,则明显地看到德育始终被放在首位,于是就存在这样的一个命题:“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德育,抑或可称在德育中如何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我们认为:二者的契合点应落在学生的“成人”教育上,(也有称“做人”教育,但我们认为前者所表达的含义似乎更确切、更深刻,因为“成人”体现了一种发展观点,一种教育过程,故本文用“成人”教育这个概念。)而审视当前德育工程,我们会发现,恰恰是这一点却成了一个薄弱环  相似文献   

3.
《家长》2011,(11):2-F0002
天津市滨海实验学校以“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为目标,把“学生德育学分制”作为管理学生的抓手,实施“全员德育导师”机制,成立学校家长委员会,通过开展“让孩子在阅读中成长”、“如何适应小学生活”等一系列专题讲座,提升教师素养,提高家长教育孩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随着生态危机日趋严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出现了25处“环境”、39处“生态”的字样,并专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章节,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如何将生态问题以教育的形式渗透到中职德育课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通过理清生态教育的理念,抽取适合中职学生德育课堂教学的生态教育目标,构建以生态教育为核心的德育课堂体系,使中职学生通过有效的生态教育课堂,获得对生态意识、生态情感、生态文明的新德育观.  相似文献   

5.
德育唯有回归生活,“贴地而行”,才能焕发活力,取得实效。具体表现为:德育课程生活化,以“生活德育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综合相关课程,开辟一条通向学生生活的渠道;德育方式多样化,包括说理教育、榜样示范、陶冶教育、道德操练、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指导等方式;德育评价多元化,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目的、指向学生生活的动态综合、多元开放型德育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6.
德育课程是一门以生为本、以校为本、以生活为本的活的课程。但在实践中,原有的德育课程设置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德育目标定得过高,学生不易理解;品德、心理、班队活动的课程内容有重复,比较零散,缺乏系列性和综合性,脱离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课时安排不充裕:教育方式仍以“说教式”、“灌输式”为主,轻体验,轻实践。教育效果不理想。如何以课程改革为契机,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综合德育课程体系?这是解决德育课程存在问题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学校德育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探索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新模式,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德育实践中,应立足校情,探索“学校一家庭一社区”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以提高家长素质为抓手,以挖掘社区教育资源为重点,积极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德育内驱力,实现德育和智育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8.
海盐县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中心自1996年以来,以科研为先导开展德育研究,创建了一个以情感、态度提升为核心,以情感体验为基础,以“守时、守规、守信、扬长”为基本教育内容的德育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成效,为如何提高职业学校学生德育水平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德育内容问题是德育管理的核心问题,中小学德育是为人的一生打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如何做人,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标准,如果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是五、六十年代的教育内容,学生就会感到我们是“老古董”、“老八板”,持抵制的态度。虽然优良传统必须发扬,但也要根据时代发展增加新的内容。德育内容必须符合时代要求、未来社会要求、学生心理特点。要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德育内容必须强调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内容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中小学生,因此必须从中小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从小事做起,以…  相似文献   

10.
卓小波 《湖南教育》2013,(11):50-50
聋哑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也有厌学、生活自理能力欠缺、小偷小摸、自私懒惰等德育问题。聋人学校德育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怎样对聋哑学生进行入脑人心的思想教育?我们学校从2003年开始,开展“新时期聋生德育问题及其教育对策研究”,以丰富残疾学生的道德体验为切入点,  相似文献   

11.
德育的目的在于育德。心理健康教育在维护心理健康的同时 ,也同样产生育德效果。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可以相互借鉴 ,逐渐完善。如果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进行整合 ,那么德育将会变得像心理咨询一样具有魅力。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德育内容的补充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高尚的人”。因而 ,其教育内容如社会公德教育含有更多的规范成分在里边 ,告诉学生“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 ,其实质是在约束学生的言行。这种教育过多地关注学生与社会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要求学生做出利他行为 ,而忽视了学生为自己考虑的方面 :即如何去适应社…  相似文献   

12.
魏国海 《辅导员》2009,(11):46-46
“人本德育”,即以人为本的德育,也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德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前提下,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我们实施了低重心、生活化的教育,制定了“礼、孝、和、责、诚、勇、毅、俭”八个德育细则,作为“人本德育”的培养目标。建构“人本德育”模式是个系统工程,已实践的具体做法有:  相似文献   

13.
如何把学校德育真正落到实处,让民族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西南位育中学在十多年的摸索中找到了窍门:梳理丰富的德育内容,确立“双格教育”为学校“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人”的核心内容;研究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为每个年级确立一个德育主题;丰富德育的方式和手段,以活动为载体,以榜样引领学生成长。  相似文献   

14.
“以学生为本”的德育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德育实践中贯彻“以学生为本”,要以学生个性塑造为价值导向,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加强对学生生活方式的教育,强化学生个体道德体验,建立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德育服务机制,营造有利的德育环境体系。  相似文献   

15.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关键与重心,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就是指立足本校特点,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挖掘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各种德育资源,并整合各种德育资源,贴近学生、学校、社会,开展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创造性地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德育工作落在实处,提升德育工作效益,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就如何挖掘校内外德育资源,开发德育校本课程,提升德育工作的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顾婷婷 《学周刊C版》2024,(9):115-117
“敦睦德育”的历史教学方法探究,是当前高中历史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这种探究主要是为了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同时以张謇精神和“敦睦德育”为基础,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文化自信心。其核心在于在历史课程中引入德育的内容和理念,使学生能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品格,提升自身素养,这对于推动高中历史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敦睦德育”的理念和思想,旨在探究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敦睦德育”的思想和方法,推动历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21 世纪应该培养具有人文底蕴、健康生活、责任担当等素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本身蕴含着关心教育的德育内涵,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学会关心”的德育实践,我们需要围绕“和合共生”理念,为德育改革工作找到一个理论支撑点,形成学校“学会关心”德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高校德育大纲》明确将国防教育、学生军政训练纳入高校德育大系统,中央16号文件也将认真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作为新形势下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这种把高校国防教育与高校德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系起来的新理路,为新时期研究高校国防教育构建了一个全新视界。全面梳理高校国防教育德育功能的研究现状,既是有效发挥高校国防教育“国防”和“育人”双重效益的迫切需要,也是高校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9.
“生活·实践”教育是新时代人才培育的新模态,探索育人方式变革的新视界。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及其团队提出“生活·实践”教育理论,凸显以生活为中心,倡导学生在具身生活实践中全面发展。分析“生活·实践”教育视域下校本德育课程的内涵;透析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原则,建构“立足三个岗位、弘扬四种精神、争做五好学生”为宗旨的校本德育课程,并设计校本德育课程开发的主题活动。通过创设生活实践教育场馆,在学生获得多元生活实践体验中,推动“生活·实践”教育与校本德育课程内容的双向对象化,在互为转化中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精神发展和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记得一位著名教育家曾经说过:“教育首先是教育学生成人,其次是教育学生成才”。说明在“成人”“成才”的问题上,“成人”是第一位的,“成才”是第二位的,由此可见德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那么面对商品经济带来的冲击及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根据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只要充分利用教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