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怎样指导学生造句福建杨晓英一、句式要多种多样。学生造句都是造一般的陈述句,这显得太单调。一篇文章要表达一个鲜明的主题,这就必须采用多种多样的句式。因此,造句时就要训练学生会用各种各样的句式。如用“美丽”造句,可以造:①比喻句:公园的景色像画一样美丽。...  相似文献   

2.
指导学生造句,不但要让学生将句子造对,还应引导学生把句子造好,使句子语气通畅,真实具体,生动形象,并富有思想感情,从而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引导学生向这方面发展呢? 一、引导学生注意前提.使句子语气通畅。例如用“……终于……”造句,有个学生是这样造的:“我终于做出了这道作业。”当然这个句子没有语病,是对的,但,这个句子造得不好。我问这位学生:“如果这题很容易,你一下子就做出来了,能不能用‘终于’?”他想了想,说:“《练习册》上的一道思考题,我想了很久很久,在哥哥的启发下,我终于做出来了。”这个句子就造得很好了。“思考题”,说明难;“想了很久很久”,说明我有决心解决难题;“在哥哥的启发下”,这是解决难题的途径。有了这三个前提,才能得出后面的结论“我终于做  相似文献   

3.
用词造句,是语言的训练。语言来自生活。没有生活,就难以用词造句。有些词语在指导造句时因为学生缺乏有关的生活,会出现困难。学生用《草原》一课中“一碧千里”这个词造句时,只知道课文中描绘的草原“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除了仿造,写不出什么好句子来。于是,我作了这样的引导:“谁去过草原?”学生们都笑着摇摇头。我紧接着说:“老师同大家一样,也没有去过那一碧千里的  相似文献   

4.
有些造句练习,几个字就能组成一个句子,不必多动脑筋.为了使学生思路灵活,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造一些比较复杂的句子.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在句子中间补充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具体、更生动.如用“和煦”造句时,学生造了下面的句子: 小树苗在和煦的阳光下生长. 我要求学生再将这个句子扩充.学生想了一会儿又造了下面一些句子:  相似文献   

5.
对学生的错误答案,教师一般能引起重视,分析学生做错的原因。但对学生的“正确答案”,教师在肯定的时候,往往会忽视对此行深入的分析。有一次,我让学生用“贡献”一词造句。批阅作业时,我发现全班竟有三十多名学生所造的句子与这一名类似:“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作贡献。”区别只是把“好好学习”改为“认真学习”、“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努力学习”、等。这绝对不是巧合。仔细回想,我记起几天前上课时我请一名学生用“贡献”造过一个句子,那学生造的句子就是“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为祖国作贡献”。这些“正确答案…  相似文献   

6.
造句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础训练,是作文训练的起步,所以指导造句要与作文挂钩,不但要“求对”,而且要“求好”,以充分发挥造句的功能.所谓“求好”,就是所造的句子不但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而且须意思完整.有思想意义,有感情色彩.例如学生用“显然”造句时,写了这样的句子,“显然这种行为是错误的”.“显然有人动过我书包里的东西了.”这类造句的问题是没有把意思写完整.我便要求学生写出“什么行为”明显错误,“哪个迹象”说明有人动过自己书包里的东西了.这样一添改,句意就完整明白了:“上课吃东西的行为显然是错误的.”“我刚刚放在书包里的笔不见了,显然有人动过我书包里的东西了.”又  相似文献   

7.
今天天真蓝     
一位做教师的朋友曾对我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让学生用“天真”这个词造句,不少学生都造了“张小明是一个天真的孩子”这样的句子,惟独一个学生站起来后说:“今天天真蓝!”一开始我以为他是把这件事作为笑话讲给我听的,但事实却并不是,“这个句子造得最好。”他说。我的这位朋友称得上是一个好教师,他知道打破常规对于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从语法上看,那个孩子所造的句子显然是不对的、然而,谁又能否定那句话里所包容  相似文献   

8.
听说,有位小学教师为了让学生顺利应考,竟“创造”了一种“万能造句法”,譬如,要做“用规定的词语造句”这类题,这位老师便教给学生一个“窍门”——一个填词造句的“万能”格式。这个格式是:老师让我用××造句。如题目要求用“愉快”一词造句,他就造成“老师让我用愉快造句。”这一现象在某些中学也有。有位初中教师教给学生的造句“格式”是:××是个×词。如要求用“爱护”一词造句,学生就造成:  相似文献   

9.
造句是积累、运用词语的重要手段。必须加强造句训练指导,让学生不仅能把句子造得正确、通顺,而且能造得具体、形象、生动,造出个性,造出兴趣来。下面浅谈几种造句指导的方法。一、用课文内容造句在用“千钧一发”(《飞夺泸定桥》)造句的时候,学生普遍感到有困难,好像生活中千钧一发的时刻不多。我提示学生:“能不能用《跳水》一课的内容来造句?”经我这一提示,学生马上有了造句材料,造出不少好句,如:孩子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眼看要摔到甲板上。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船长用枪逼孩子跳水,使孩子得救了。为…  相似文献   

10.
8月16日 晴 早就听说黄河壶口瀑布景色壮观,今天我有幸同爸爸一起去看黄河壶口瀑布。我们坐上车到达那里,刚下车,就听到有人在说:“今天的瀑布特别壮观,真舍不得离开这儿。”听到他的话我兴奋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这壮观的景色。  相似文献   

11.
小品二则     
姐妹“造句”晚上,电视就要开演了。突然,正在赶做作业的妹妹着急地喊了起来:“姐姐,用‘专心致志’造句怎么造?你快帮帮忙吧,不然就赶不上看电视了。”“啊?我刚才做的作业就有用‘专心致志’造句呀,怎么你也造这个句子?”姐姐一边问妹妹,一边把自己  相似文献   

12.
在批改用“打搅”这个词造句的时候,发现有些同学这样写道:“我在做一道难题的时候,谁也没有打搅我。”写到这里嘎然而止。记忆中好象上届学生用这个词造句也有这样的毛病。我把去年的批改记录找来查了一下,确有这样的毛病。好奇心的驱使,又翻前年的批改记录,也有同样的毛病。我不由得责怪自己,如在指导学生用此词造句时  相似文献   

13.
用词造句是小学语文常见的练习形式,可是有些教师指导学生造句时,往往只注意“用词”,不注意“造句”。请看下列三个句子:我们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课。老师津津有味地讲革命故事。大家同心协力地搞四化。这三个句子分别是三四五年级学生造的。“用  相似文献   

14.
学习《月光曲》时,教材安排了用“幽静”和“陶醉”造句的练习。在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完词语后,我便指名造句。对“幽静”其中一学生是这样造句的:“今晚,爷爷走在幽静的乡间小路上。”用“陶醉”造句时有个学生说道:“我被傍晚时分的乡间美景陶醉了。”这时有几个学生发现这两句话有什么相近的地方并开始小声议论了。当然,这也使我眼前一  相似文献   

15.
盼望     
勇俭 《教育文汇》2006,(3):57-57
一个孩子在作业本上用“盼望”造了这么一个句子:“我盼望勇老师早点退休。”读到这个句子时,我的心情是很难描述清楚的,我无法判断孩子只是在作造句练习,还是心里确有这样的想法。如果孩子的心里真是这么想的,做老师做到这个份上,还有勇气面对学生吗?那些天我甚至不敢在教室里多呆,看到那个孩子心里就觉得很  相似文献   

16.
《百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起始内容。经历过这部分内容教学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共识: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尤其是体会“百分数后面不能跟计量单位”的算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那么,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是凭借生动透彻的讲解来突破?还是依靠大量强化的练习来突破?为了真正达成难点突破的既定目标,我精心预设了多种教学策略。于是,带着一种“总有一款能用上”的自信,我步入了课堂案例一开始“百分数概念”的教学非常顺利。当学生借助现实情境自主提炼出“百分数概念”后,我用小黑板予以呈现:“表…  相似文献   

17.
一《百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起始内容。经历过这部分内容教学的老师都会有这样的共识:引导学生理解“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尤其是体会“百分数后面不能跟带计量单位”的算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之一。那么,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是凭借生动透彻的讲解来突破?还是依靠大量强化的练习来突破?为了真正达成难点突破的既定目标,我精心预设了多种教学策略。于是,带着一种“总有一款能用上”的自信,我步入了课堂!二一开始的“百分数概念”教学非常顺利。当学生借助现实情境自主提炼出“百分数概念”后,我用小黑板予以呈…  相似文献   

18.
在造句教学中,复句大概是一个难点了。不仅学生不易理解,即便是教师,也不知道怎样才能讲清它们的规律。所以,往往是教师讲过例句以后,学生们还是似懂非懂。有一次,我教学生们用“尽管……还”(见第九册“基础训练6”)造句。虽然我对照参考书,用了最大的努力把例句细细地分析了一遍。然而,作业本收上来一看,仍  相似文献   

19.
造句训练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个阶段。《大纲》在“各年级的具体要求中”,对低年级学生要求“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句”;对中、高年级学生要求“能用学过的词语造句”。造句,即“把词组成句子”,且“无句不成章”,所以句子训练在字词跟篇章训练之间有承接作用,对字词、作文基本功及智能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 现在小学生造的句子,思想较正确,句子也完整、通顺,能运用标点标号,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句子雷同,千篇一律;句式单一,语气平淡;范围窄小,语言枯燥等。用一句话概括,小学生造句普遍存在“对”而不够“好”的现象。句子造得通顺、正确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我学区统考阅卷时,发现有的考生是这样用“缘故”造句: 1.老师要我用“缘故”造句。 2.我不会用“缘故”这个词造句。评卷中,有两种意见:认为从答题中无法了解考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