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成了4种不同取代基的1,3-双(芳基丁二烯基酮)丙烷类新型双共轭链衍生物,并对其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实施了其在可见光诱导Ru(bipy)3Cl2催化条件下发生的[4+4]和[2+2]环加成反应,合成得到了4个四环并五环及4个八环并五环双酮取代化合物.该结果为合成特殊八员环及四员环类药物分子和多共轭有机光电材料化合物,提供了很好的前体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利用密度泛函(DFT-B3LYP)系统研究HNC(N3)2体系的几何结构和振动频率,设计合成反应的路径,通过对分解反应势能曲面的研究得出其具有较高的动力学稳定性,该双叠氮基化合物是极有可能在试验中合成的物。  相似文献   

3.
以正硅酸乙酯(TEOS)、1,1,3,3-四甲基二硅氧烷(含氢双封头)、l,3-二乙烯基-l,1,3,3-四甲基二硅氧烷(乙烯基双封头)和苯基三乙氧基硅烷为原料,在盐酸催化作用下合成氢基、乙烯基和苯基封端的MQ树脂.利用凝胶渗透色谱(GPC)测定了合成的MQ树脂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并与几种市售MQ树脂进行了对比分析.考察了MQ树脂在含氢硅油中的分散性能,并就MQ树脂分子量分布对其分散粒径的影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目的:合成头孢卡品酯中间体2-(2-叔丁氧基碳酰氨唑-4-基)-2-戊烯酸(a)。方法:首先,以4-氯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与硫脲反应成环,然后加(BOC)2O保护氨基,然后与丙醛在-60~-50℃反应,再加入碱解成酸,加五氯化磷成酰氯。结果:合成化合物a的总收率为59%。结论:本合成工艺提高了收率,并且操作工艺简单易行,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金属有机骨架(MOFs)材料是目前研究很热的一种新功能材料.本文只要研究了以溶剂热法将Zn(NO3)2·6H2O与新制备的配体80-1反应合成MOF-5材料,通过对材料进行TGA、XRD等表征,研究合成的新材料的结构性质以及储氢方面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李海 《科技风》2012,(13):124
用实验室合成的类双酚单体4-(4-羟基苯基)二氮杂萘-1-酮,在碳酸钾催化下与2-氯-5-硝基-三氟甲苯经亲核取代反应先合成一种二硝基化合物;再在钯催化下与水合肼发生还原反应制得一种具有扭曲,非共平面结构和大取代三氟甲基的新型二胺单体2-(4-氨基-2-三氟甲基苯基)-4-[4-(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基]二氮杂萘-1-酮。由此含氟二胺单体和两种商品化二酸进行膦酰化缩聚反应制得了一系列主链具有扭曲,非共平面结构和大取代侧基的聚芳酰胺。  相似文献   

7.
《科技风》2017,(15)
目的:综述近年来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合成方面所取得的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成果。方法:查询与分析近年来有关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合成方面对应的学术研究成果以及期刊文献资料。对有关问题进行全面归纳与总结。结果:针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合成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7-(2-苯并噻唑基)、7-(2-苯并恶唑基)氟喹诺酮抗菌药物合成工艺(2)1,4-苯并噻嗪-2-羧酸-1-氧化物合成工艺;(3)6,7或7,8并环三环喹诺酮类化合物合成工艺。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在针对各类感染性症状的治疗中具有疗效确切、价格低廉、抗菌谱广、以及不良反应少等优势,通过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合成工艺的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够促进氟喹诺酮抗菌药物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采用溶液合成法使5-甲基-苯并咪唑-1-乙酸,邻菲罗啉两种配体与镝化合物反应合成镝三元配合物。通过熔点测定、配位滴定、摩尔电导、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等手段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表征。配合物的荧光光谱表现为稀土离子微扰下的配体发光,配合物在电极上的还原反应属于准可逆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9.
孙婧  龙旭 《科技风》2015,(4):109
目的合成几种醛胺二糖化合物,通过对其结构和生化性能的研究,明确了不同的醛胺二糖结构对其生物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以戊糖缩二胺(即化合物[1])为原料,合成一系列有机化合物[2-8]。结果:利用H.NMR对这些化合物进行表征,确认其结构。通过对革兰氏细菌的抗菌实验进行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结论:实验结果表明这些醛胺二糖化合物均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尤其是化合物[2-4]。  相似文献   

10.
郭丰华  廖正福 《大众科技》2007,(9):131-131,133
合成了一种具有光-潮气双固化功能的预聚体,并对树脂的结构和树脂配制涂料及涂层性能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差示扫描热分析仪(DPC)、热-红联用(TG-IR)等进行了表征,表明研制的树脂适合用于配制性能良好的光-潮气双固化保形涂料.  相似文献   

11.
姜超  周密  钱欣  陈枫 《科技通报》2012,28(3):100-104
通过对半代聚酰胺-胺树状大分子(PAMAM)表面酯基的胺基化反应合成了由β-环糊精修饰的树状聚酰胺-胺(PAMAM-β-CD),并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手段对其进行了分子结构表征.为研究外围修饰的β-环糊精包合小分子的性质,采用紫外-可见光光谱测试了β-萘酚在不同PA-MAM-β-CD浓度水溶液中的紫外吸收光谱.结果表明:在修饰β-环糊精的PAMAM水溶液中,β-萘酚的紫外吸光度随主体分子浓度的变化呈现了不同区域的两种相反递变,这种规律性变化源于β-环糊精空腔高电子云密度的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糠醛为原料,以SO4/TiO2固体超强酸为催化剂,通过三步反应合成了а-呋喃丙酸甲酯、乙酯、正丙酯、丁酯、戊酯等五种呋喃丙酸酯香料。此外,通过正交实验对呋喃丙酸甲酯的合成条件进行了优化。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合成坎地沙坦酯中间体1-碘乙基环己基碳酸酯(A).方法:用氯甲酸乙酯与氯化硫酰经自由基反应得到1-氯乙基氯甲酸酯,再依次与环己醇、碘化钾反应,得到(A).结果:合成化合物(A)的总收率为16%.结论:本工艺提高了合成坎地沙坦酯的收率,反应条件温和,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2-(2′-呋喃基)苯并咪唑(FBD)和邻苯二胺(OPA)在无水乙醇溶液中的紫外吸收光谱;测定了FBD在305nm和321nm处的摩尔吸光系数;建立了FBD的紫外光度分析法,在0.01~10mg/L的浓度范围,采用321nm的测定波长,5mg/L的OPA不干扰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叶炯英  刘琛  肖庆军  于尚琴  倪哲明 《科技通报》2009,25(5):624-628,634
介绍了2-(二氨基苯基)苯并咪唑-5胺(BIA)改性聚酰亚胺材料的合成技术以及应用领域.重点对比了国内外对于BIA单体的合成技术路线的优缺点,总结了BIA改性聚酰亚胺材料三种合成方法以及应用情况.与传统的聚酰亚胺材料相比,BIA-改性聚酰亚胺材料具有耐高温、耐化学性、粘接强度高、绕曲性能好、成本低、污染少、绿色环保等优点,并在微电子制造技术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6.
以对甲基苯乙烯、对三氟甲基苯胺和乙酸钯合成了(E)-N-(1-(对甲苯基)亚乙基)-4-(三氟甲基)苯胺,并用正交试验的方法对该合成工艺进行了优化设计,其结果表明,当三物料的摩尔比为20:2:1,反应温度为100°C,反应时间20h时工艺最佳。  相似文献   

17.
以乙酰乙酸乙酯为原料,经亚硝化、甲基化、溴代、环合等四步反应合成了2-(2-氨基噻唑-4)-Z-2-甲氧亚胺乙酸乙酯,其顺式异构体的总收率为38.2%,经实验证明,此路线是一种快捷、方便而有效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18.
吴军 《科技通报》2013,29(2):133-135
利用基于Box-Behnken设计的响应面优化了影响β-衣康酸单甲酯合成的3个关键因素: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和底物摩尔比.获得催化合成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58.98℃,时间:0.5 s,底物摩尔比:3.71,收率为99.2%.通过气相色谱和熔点测定的方法对产品进行了初步的鉴定.  相似文献   

19.
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用SO42-/TiO2固体超强酸作催化剂合成乙酰水杨酸.探索了影响反应的因素.实验表明,最佳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的焙烧温度500℃,反应温度76~80℃,反应时间30 min,n(水杨酸):n(乙酸酐)=1:2.0.催化剂用量1.0 g,此时乙酰水扬酸的收率可达79%.而且催化剂的制备简单、催化活性高、重复使用性好、后处理简便、无三废污染,是一种新型环境友好的绿色催化剂,符合节能环保的绿色合成要求.  相似文献   

20.
合成了一种具有光-潮气双固化功能的预聚体,并对树脂的结构和树脂配制涂料及涂层性能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差示扫描热分析仪(DPC)、热-红联用(TG-IR)等进行了表征,表明研制的树脂适合用于配制性能良好的光-潮气双固化保形涂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