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声波总在一定的介质中传播。如果声波的波源与观察者都相对于介质是静止的,那么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和波源发出的频率是相同的;但是,若声波的波源和观察者都运动时,也会发生观察者所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和波源发出的频率不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在科学研究、空间技术、交通管理、医疗诊断等各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现行高二物理教材的《多普勒效应》一节,是新加内容,学生接触较少,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但教材只是进行简单的定性分析后得出其特点。对于如此蜻蜓点水式的说明,学生在学过之后,就好象雾里看花,一点头绪都没有,现将出现的几种情况定量分析如下。1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介质都静止不动波源和观察者相对介质都静止不动,即二者没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等于波源的频率f收=f波。2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会改变2.1波源相对介质静止,即u=0,观察者以速度v相对介质运动,这时波的波长λ不变,波速V改变。(1)观察者以速度v靠近波源。λ收=λ波而V=λf即(V波+v)/f收=V波/f波所以,f收=(V波+v)/V波×f波这样,f收>f波。(2)观察者以速度v远离波源。①当v≥V波时,观察者接收不到波源发出的频率。②当v  相似文献   

3.
1 制作原理 多普勒效应是指:当波源(声波、光波等)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收到的波的频率和波源发出的频率不同,两者相互接近时,收到的频率升高,相互远离时则降低. 例如,当火车迎面开来时,你会觉得汽笛的尖叫声震耳欲聋;而当机车从身旁驶过以后,顿时会感到声音不那么尖锐了.这是由于当波源和观察者接近时,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接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增多,即接收到的频率增大.频率越高,声音越“尖”,或者说声调越高.反之,如果观察者与波源背向运动,那么单位时间内观察者所收到的完全波的个数就比原来少了.即接收到减小.频率变小,声调变低.  相似文献   

4.
在多普勒效应中,我们关心的是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和波源发出的频率的大小关系,其相对介质的运动可分为两种最基本的运动类型———波源不动观察者运动和观察者不动波源运动。其它的相对运动都可以由这两种情况演化而成。由于运动本身是相对的,因此这两种基本类型在不同的惯性系中又是统一的。下面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具体分析。1当波源不动,观察者以速度u相对介质运动时因为波源不动,故其发出的波在传播过程中相对介质的波速v、波长λ、频率f都是不变的、稳定的。且满足:v=λf①当波源和观察者都不动时,单位时间波源发出f个完全波,则观察者单…  相似文献   

5.
问题的提出在一次期末考试中 ,有这样一道题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 ,使观察者感到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 ,叫做多普勒效应 .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减小时 ,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   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下同 ) ;观察者与波源间的波长   了 .试题给出的答案是 :变大、变小 .“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减小时 ,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大”是正确的 ,但“当波源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减小时 ,观察者与波源间的波长变小”一定正确吗 ?问题讨论设波的传播速度为 V,波长为λ,周期为 T,频率为ν.下面分三种情况讨论…  相似文献   

6.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发现,当波源和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受到波源的频率会发生变化.人们把这种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高中物理新教材《机械波》一章新增了《多普勒效应》一节内容,教材经过对“两种情形”简要的分析,概括得出: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则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相互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检查教学效果时发现,学生对结论的记忆是深刻的,但对两种情形的理解却是肤浅的,有的甚至于把两种情形混为一谈.为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多普勒效应,本文拟对其“两种情形”作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7.
多普勒效应揭示了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但在许多刊物、书籍、网络、甚至教科书中对多普勒现象的定义及解释存在分歧,易使学习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产生混淆.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多普勒效应揭示了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但在许多刊物、书籍、网络、甚至教科书中对多普勒现象的定义及解释存在分歧,易使学习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产生混淆。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9.
1 多普勒效应及重要规律1.1多普效应若波源或观察者或它们二者均相对介质运动,则感觉到的频率f’和波源的真实频率一般并不相同,这个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1.2多普勒效应的规律为了便于研究问题,先规定符号规则。设u表示波源对介质的速度,v表示观察者对介质的速度,V表示波的传播速度,若波源趋近观察者u为正,反之为负;若观察者趋近波源,则v为正,  相似文献   

10.
马连喜  王绍符 《物理教师》2007,28(11):41-42
由于相对运动,观察者观测到的频率与波源实际发出的频率会有差异,这就是所谓的多普勒效应.对于声波,用经典力学处理即能给出足够精确的结果,对此笔者的文章中已有详细的讨论[1],其结果为f0=1 uv01-uvsfs.其中u0、us和v依次为观察者、波源和波在介质中的速度.当波源与观察者相对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物理》选修3—4第42面在讲到多普勒效应时只是定性说明了“波源与观察者互相靠近或者互相远离时,接收到的波的频率都会发生变化”,并没有定量推导出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到的波的频率之间的关系.但在与教科书配套的同步练习册以及2004年江苏省高考试题中均涉及该关系的定量计算,大多数学生都很难理解.不会计算.下面笔者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定量分析该关系.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对多普勒效应的解读只处于理想化的简单模型,即简单地由波源和观察者的相对运动判断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变化,进而得出音调的升高或者降低。正是这种简单模型的教学,导致一些物理教师并未对其原理做深入思考,造成一些教学上的失误,错误引导学生,使学生对多普勒效应的理解存在偏差。本文利用多普勒效应中观察者接收频率的计算公式证明当列车迎面驶来时,观察者听到的汽笛声音调并非越来越高,由此归纳总结出,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为变速运动时,观察者所感受到的音调变化,并据此提出一些教学建议,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觉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  相似文献   

14.
多普勒效应是当波源或者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发生了变化的现象.要理解多普勒效应,必须先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频率的区别,这是学习多普勒效应的关键:下面谈谈多普勒效应的数学分析.  相似文献   

15.
再谈超声速多普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蓉娟 《物理教师》2005,26(12):39-40
多普勒效应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它是指波源和观察者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到的波的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在人教版(2003)高中第二册物理(必修加选修)教材中,以声波为例介绍了多普勒现象.当声源相对于观察者以低于声速的速度运动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频变高或变低,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能很容易观察到,所以是被学生所熟知的.但是,当声源运动速度等于或大于声速时,多普勒效应又怎样呢?这是一个奇特而有趣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作进一步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多普勒效应是当波源或者观察者相对于介质运动时,观察者接收的频率发生了变化的现象.要理解多普勒效应,必须先知道波源的频率与观察者接收频率的区别,这是学习多普勒效应的关键.下面谈谈多普勒效应的数学分析.  相似文献   

17.
“多普勒效应”是人教版2005年初审通过的物理选修的学习内容。描述的是在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时产生的物理现象,它比波动现象又复杂了些。我在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实际过程中体会到,要掌握多普勒效应必须让学生明确:在多普勒效应中,波源的频率是不变的,由于波源与观察者之间有了相对运动,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才发生变化。这是学习本节课的关键。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需做好如下五个环节。  相似文献   

18.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首先发现当波源和观察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观察者感受到的频率与波源的实际频率有所不同,这一现象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应用,并被命名为多普勒效应现象。如今这一现象被大量应用于测速、超声诊断、声呐、雷达以及天文研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帮助。这一现象也是高中物理波  相似文献   

19.
当列车进站时,我们听到汽笛声不仅越来越大,而且音调变高;列车离去时,汽笛声不仅越来越小,而且音调变低.反之,若声源未动而观察者运动,或者声源和观察者同时在运动,也会发生观测频率与波源频率不一致的现象.由于波源或观察者的运动而出现观测频率与波源频率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多普勒效应,是奥地利物理学家多普勒在1842年发现的.  相似文献   

20.
于凤斌 《物理教师》2009,30(10):10-11
人教版高中物理第2册在“多普勒效应”一节中有这样的表述“在铁路旁听行驶中的火车的汽笛声,你会发现汽笛声的音调发生了变化:火车向你驶来,音调变高,火车驶离你远去时,音调变低.……这种由于波源和观察者之间有相对运动,使观察者感到频率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多普勒效应.……总之,当波源与观察者有相对运动时,如果二者相互接近,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增大;如果二者远离,观察者接收到的频率减小……”笔者认为本节中这些说法有诸多不妥之处,容易误导学生造成学生的错觉,需要更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