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作文,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兴趣,他就有了写作的内在动力,他的注意便会指向作文,他便会自觉地阅读,自觉地思考和观察,自觉地拿起笔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方法主要有:1、题材激趣:题目或材料本身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三十年后的聚会》、《假如我当市长》、《童年趣事》等。学习了《卖炭翁》,让学生写《卖炭翁的炭被抢以后》;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让学生写《于勒发财之后》。另外,要写的恰恰是学生心里迫切要表达的东西,让作文和学生的心…  相似文献   

2.
课堂过程描述一进教室,我就对学生说:“今天我们上作文课。”话音刚落,就听见有学生悄悄地发牢骚:“真没劲,又是作文。”我微微一笑:“不过,不是写作文,而是评作文,评作家的文章。看看作家的文章有何优点和你认为的不足。”也许是没有写作的压力,课堂开始有些生气了,我顺势说:“就评我们手头都有的严文井的《给匆忙走路的人》,但是在讲评前,我想先问问大家,高考优秀作文应具备哪些条件?”这问题不难,学生很快就回答出:要有好的语言、典型的材料、精美的构思。于是我便让学生开始品评这篇文章的语言,学生积极响应。品析“一条溪水从孕育它的…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常苦于没有应手的材料。开始,我常常从一些书刊上抄选训练材料,直接使用。但是抄选的这些东西往往和学生作文状况不太吻合。有时候,我十分清楚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毛病,但苦于没有对症的“药方”,费时费力仍不能“药”到病除。作文次数不少,道理也讲了很多,可毛病还是依然如故。后来,经过长期的琢磨,我便把“抄用”换成了“改用”,让“外来的和尚”念当地“经”,这一“改”,还真起了点作用。改用材料,首先“创意”要有针对性。“念”什么“经”,要看当地的需要。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4.
话题作文风光不再,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大有重拾山河的气势,可写贯话题作文的学生对于那些用华丽的语言支撑着众多材料的文章情有独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数理化的挤占,语文科教学只能是“夹缝中求生”,要学生多读多写几乎不大可能,因此,在写作时,学生苦于素材不够用,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让学生在高考中作文取得高分,一些农村中学的老师便提出了“一材多用”的方法,力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一定的素材,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笔者也曾拜读了此类文章,也听了几节类似的辅导课,并加以尝试。确实,学生作文的内容不再空洞了,分值也提高了,可一段时间后,便心烦气闷,  相似文献   

5.
今年9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名师作文教学观摩与研讨会,专家杨献荣老师的“一滴墨水”、徐善俊老师的“古诗文改写”、朱煜老师的“有趣的玩具”等,几节观摩课让我很受启发。这些名家的作文课之所以上的那么精彩,除了他们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领会了新课改精神,并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际,总结出一条有效的作文教改之路——动手实践与作文教学的整合,实践了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的过程,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话必说”的愉悦。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让学生眼中有材料,心中有感悟时才能写出内容具体感情真挚的文章;只有围绕现成材料指导写作方法,才能有扎实的课堂作文教学过程,才能收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才能克服老师们课堂作假,做秀的不足。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小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恐惧心理,一提到作文就脑子一片空白,那么而如何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自信,让孩子们愿意写、喜欢写、乐于写,是新课程标准的重点,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要变革传统的作文“难”,必须走出标准化的束缚,走向个性化的表达,以“立足自我,走向生活”为方向,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作文。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状况令人忧虑。有的语文教师更多地在意“文无定法”“教无定法”,忽略了作文教学的整体性、系统性,在作文教学中随意性很大,造成学生写作能力无法达标,写出的文章不伦不类,语言芜杂,内容散乱。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我根据自己的教学谈一点方法上的体会。我把“材料作文”教学概括为“三四法”。“三”指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读懂材料,这是材料作文的开始。许多学生在这一步过不了关,对于所给材料,胡乱猜测,结果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在这一步,最主要的是让学生抓住材料的主题和中心,这应该是分…  相似文献   

8.
一提起作文教学中的“评改”,有人会认为,“评改”应该让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去完成,这样才能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可以形成学生“改”的能力以及修改文章的习惯。甚至有的教师会因为批改作文太耗费精力,便以“让学生在评改文章中得到锻炼”为借口,自己则因此少改作文.不改作文,让工作变得轻松一些。  相似文献   

9.
“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作文, 让每一个孩子会写作文!”这就是我——一个普通语文教师最大的心愿。为此,我不断地思索着,探索着……思索、探索中, 一场作文教学的“红色革命”便在我班悄悄地开始了。“红色”代表着火热的激情,我希望这场作文的“红色革命”能够点燃学生习作的激情,让我班所有  相似文献   

10.
时评     
别让高考满分作文误导学生钟锋近年来,高考阅卷工作往往还未结束,便有媒体“爆炒”高考满分作文。这些文章丰富的知识、巧妙的构思以及不拘一格的表达形式的确让人耳目一新,无形当中,这些文章开始成为众多学生纷纷效仿的目标。而问题在于,媒体对这种高考满分作文沸沸扬扬的炒  相似文献   

11.
让学生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从“无话可说”变成“有话想说”,是作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作文鲜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2.
“兴趣作文”就是为学生作文创设感兴趣的写作材料及感兴趣的写作环境,改革机械的命题作文,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放胆作文。我初步尝试了“兴趣作文”教学。特别是寓作文教学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写,在写中玩,得到了他们的欢迎,收到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许多同学作文时,正襟危坐,板起面孔,学着大人的样子,代“圣人立言”。作文写完后,自己不满意,老师也不乐意。长此以往,写作的兴趣便荡然无存。他们似乎忘记了自己是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自我。他们平时言行举止学生味儿十足,一到作文时便老气横秋,仿佛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有“深刻的社会意义”,殊不知这正是作文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作文时不妨多来点“学生腔”,让你的作文富有中学生生活气息。一般说来,学生腔有以下一些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在作文教学中,以往我习惯把整个习作浓缩在一堂课的前二十分钟内,稍作指导后便让学生进行写作。学生缺乏细致的观察、亲身的感受、真实的体验,面对着作文题目往往无话可说。可是,我在作文教学中试行了“四板斧”,效果不错。第一板斧:下一次作文的范围和要求提前布置,让学生提前收集必要的材料。以往的作文教学,总是在作文课上才公布本次习作的题目、要求,学生根本没有收集作文素材的时间和空间。而在上一次作文结束之后就立即公布下一次作文的范围和要求,学生就会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准备,作文时自然得心应手了。第二板斧:学生写我也写,我和学…  相似文献   

15.
一提起作文教学中的“评改”,有人会认为,“评改”应该让学生在互评互改中去完成,这样才能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可以形成学生“改”的能力以及修改文章的习惯。甚至有的教师会因为批改作文太耗费精力,便以“让学生在评改文章中得到锻炼”为借口,自己则因此少改作文,不改作文,让工作变得轻松一些。作文中的“评改”,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作文的质量,形成“写”和“评”的能力,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一切“评改”都毫无实际意义。学生用讨论的方式或“互评互改”作文能提高作文质量,形成“写”与“评”的能力吗?应该说,这些方法…  相似文献   

16.
常常在作文课上见到这样的情形:有的学生东张西望,抓耳挠腮,半天憋不出一句话。而有的学生奋笔疾书,可谓娓娓道来,得心应手。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说,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的学生喜欢上作文课,喜欢写作文。而有的学生见了作文就头晕,一点写作的欲望也没有,更不用说写出一篇好文章了。那么,如何有效点燃学生的创作欲望,激发他们的作文兴趣呢?一、榜样引领,潜移默化要让学生喜欢作文,教师本身先要喜欢作文,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是他们的榜样,老师也是二^二所不能的。同时,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要写出优美动人的文字让学生欣赏,让他们心悦诚服!比如,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师生同写,教师写下水文,老师的文章可以和学生的作文同台展示。教师批改学生的作文,老师的作文也可以让学生来“批改”,在师生作文交流中享受美文,享受作文的乐趣!我也常常和学生一起分享写作的快乐,比如有一次我向孩子讲述了自己一段亲身经历:一九九二年的一天,我回到老家,几十个学生在祖厝念书,经过询问才明白,负责老师说:“新校舍使用不久便成了危房,学校曾经反映到村上,村上推托到乡上,推来托去没没人管。”  相似文献   

17.
为了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我经常采用故事诱导、巧设情境、成绩激励等办法调动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积极性。如讲述“推敲”“一字师”“王安石改诗”等故事.借以使学生理解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在学生修改作文的实践中。为他们创造条件。开展让学生充当“语病医生”做“攻堡垒”等游戏活动。在活动中,鼓励他们开动脑筋。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浓厚兴趣。在学生修改作文的实践中。我一般不作时间限制,不管是批改前还是批改后。只要学生修改得恰当。便适当增加分数。学生由于受到故事启发。看到修改前后成绩的对比,尝到自改作文的乐趣。修改的积极性就高了,为自改作文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让每一个孩子喜欢作文.让每一个孩子会写作文!”这就是我——一个普通语文教师最大的心愿。为此.我不断地思索着,探索着……思索、探索中,一场作文教学的“红色革命”便在我班悄悄地开始了。“红色”代表着火热的激情.我希望这场作文的“红色革命”能够点燃学生习作的激情.让我班所有的学生都能带着这火热的激情.快乐地在习作的园地里耕耘、收获……  相似文献   

19.
凡教过语文的老师最头痛的就是作文辅导,而大多数学生也是谈“作文”而色变。个中缘由也许比较复杂,但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老师最怕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学生最怕作文无话可说。学生因为无话可说,便少不了瞎编乱凑,这样的作文让人读起来当然是味同嚼蜡。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位学生,每次作文,总是借故不交,即使硬性要求,也是胡乱拼凑,应付了事。有一次,我布置了一道题目:《我是一个__的人》。我让同学们补横线上的内容,然后作文。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表述自己的意见。我看到那个平时不爱写作文的同学低着头,一言不发,便有意识地叫他说说…  相似文献   

20.
冉云娥 《湖南教育》2001,(14):27-27
让学生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从“无话可说”变成“有话想说”,是作文教学的教学追求。作文教学应该让学生作文灵动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