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淑筠 《教师》2010,(16):128-128
电影《花木兰》的上映,再一次引发了传统文化和现代解读的对立。保守者说,中国文化必须守住自己的精神阵地,才能稳住阵脚。只有《大红灯笼高高挂》具有浓郁地方气息的电影才能代表我们。只有把中国文化渗透进中国电影,才有理由期待中国特色在全球化过程中避免沦陷。  相似文献   

2.
电影《建国大业》文化意象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方法的角度出发并结合了电影字幕翻译的特点分析了电影<建国大业>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电影<建国大业>的拍摄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六十周年以及其拍摄意义为了让国外观众更好的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译者采用了异化的处理方法,让观众正面直视了汉语中所特有的文化意象,从而扩展了其经验视野.  相似文献   

3.
在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下,文化身份是一个不断改变的动态过程.在多元化的语境中,人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追寻和构建起新的文化身份,才能和谐的发展.在整合李安拍摄的电影<推手>所包含的思想内容的基础上,围绕影片中的冲突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所造成的华裔移民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在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中构建起植根于中国文化基础之上的新的文化身份,达到有效的跨国界和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电影<阿甘正传>是20世纪90年代末的一部美国经典,影片主人公阿甘是一个小人物,以其仅有的75的智商,独自穿越了战后美国的风风雨雨,最终成为捕虾业的大亨.本文从美国本土文化的视角解读电影<阿甘正传>的文化内涵,透视二战后的三十年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5.
电影<色·戒>公映以后,传媒界出现了<色·戒>狂.其实,根据小说<色·戒>改编的电影<色·戒>,其错误思想倾向,比小说变本加厉;对男女做爱的表现恶形恶状;是一部美化汉奸、歪曲爱国者形象的作品.传媒界多数热捧<色·戒>,反映了部分媒体从业人员的不正常的文化心态.类似对<色·戒>的迷狂,对观众导向的偏差,我们希望传媒界今后不再重复出现.  相似文献   

6.
<卧虎藏龙>是中国武侠电影的成功之作,究其因是该片深受中国古典美学中儒、释、道三家美学思想的影响,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由此,通过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重新建构并使之现代化,对栽中国电影走本土化与全球化相结合的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列夫·托尔斯泰看来,莎剧<李尔王>存在着诸多艺术上的不协调,甚至指责它为一部糟糕的作品.本文试图以巴赫金对文艺复兴时期整体文化特点的分析,来回应托氏的这一指责,认为只有把作品放回其文化语境中,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而巴赫金对文艺复兴时期文化的"狂欢化"特征的概括,正是解答<李尔王>艺术之谜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8.
中国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不论从文化还是语言层面,它的存在都有其合理性.本文从电影<功夫熊猫>中的中国英语运用的视角,研究与分析了中国英语和中国英语认同度在国外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张艺谋的<活着>是根据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而成的.但电影的<活着>虽然也充斥着死亡,却不让人感到那么沉重.本文主要从身份和文化观念上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电影<功夫熊猫>中有很多中国味很浓的汉语借词.从英语中汉语借词的历史演变来看,汉语借词在英语词汇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而词汇输出也是文化输出的一部分.随着中国经济日益发展,中国文化身份也应该在国际上得到相应的认可.因此文化输出应该受到国人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史曼曼 《华章》2008,(18):39-40
电影<阿司匹林>给我们带来散文式的审美感受,是中国近年来一部不错的散文电影,本文通过分析这部电影散文式的叙事结构,领会电影自然含蓄的审美风格,从而解读出<阿司匹林>中的散文式话语,感悟散文融入电影给我们创造的另一种美.  相似文献   

12.
陈秀渊 《文教资料》2008,61(13):46-47
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通过对李安导演的电影<推手>的分析,我们发现孝顺在观念和实践上均已发生变化,并可能受到多层文化差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钱苏宁 《文教资料》2008,(15):64-65
一部电影在被引进或者是输出之后能否为广大的观众所认可,字幕翻译的作用至关重要.本文试以<落叶归根>为个案,探讨中国电影把字幕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如何运用措辞的选择、处理中国独有词汇等多种翻译技巧,从而更好的传播民族文化,树立民族形象.  相似文献   

14.
张晓嫣 《文教资料》2009,(24):81-82
巴赞的电影纪实主义美学有三大支柱,即电影影像本体论、真实美学的依据和语言的进化观,其中电影影像本体论对中国纪录电影的影响最大,也最为直接.本文作者以自己对杨天乙的纪录片<老头>的观感为例,分析了巴赞的电影纪实主义美学对<老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一首"周恩来诗词歌曲"曲作者傅庚辰,曾为电影<雷锋>、<地道战>、<闪闪的红星>等作曲,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  相似文献   

16.
由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交际失败在电影<刮痧>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本文以<刮痧>为切入点,从霍夫斯塔德的文化价值观来阐释中美文化差异,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缓解文化差异造成的矛盾,从而提高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7.
在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的双重"挤压"下,已被边缘化的精英电影文本要想改变目前的状况,必须进行策略性的调整.<美丽的大脚>和<和你在一起>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即采用了"借用主旋律和通俗电影的模式并又最终将其彻底颠覆"的策略.这使文本获得了主流文化和大众的认同,同时,又坚守了具有批判性的精英话语,可谓精英文本在当下文化语境中成功突围的范例,为处在转型中的中国电影业指出了一条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使命在于传播和创造文化,而要完成这个崇高使命,教育必须依托文化资源.只有把教育寓于文化氛围之中,教育才能获得文化品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和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在成书传播过程中,"程甲本"出版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乙本"出版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136年后,从1927年胡适发现1754年脂本开始,又陆续出现了多种脂本,这种文化现象,是红学中的"鲁壁古文"现象.<红楼梦>真伪问题沸沸扬扬,争论不休.在争论过程中又发生一些令人深思的作伪现象,如曹雪芹佚诗、河南郑州博物馆的<曹雪芹画像>、南京出现的"靖脂本",这些情况都促使人们要求还<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刘心武的"学术小说"是创作,不是红学研究.红学研究呼唤科学的研究方法,只有提倡科学的研究方法,才能解决"鲁壁古文"式的"脂本"中的种种疑问.只有科学的、历史的、艺术的研究方法才能使<红楼梦>和曹雪芹更加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20.
由于影像叙事与文学叙事的不同,使<色戒>的电影文本与小说文本同中存异.首先,在小说文本中,叙事上有着巴赫金意义上的对话性,表现了王佳芝意识中个人话语与革命话语的冲突,而电影将王佳芝的内心冲突外化为几条故事线索.其次,电影用色艺术与小说文本用词风格的差异.电影采用了深栗色基调,辅捉到了沪、港都市的高雅之气,但也丧失了小说用词风格的丰富与华丽.在用色特点上,<色戒>不同于张艺谋等商业大片的用色风格,接近于中国早期表现"小城镇"文化景现的电影,同时具有当代美国好莱坞电影的用色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