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民族乐派对民族音乐文化发展、世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所做的贡献直到现在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在对待民间音乐素材上,两个时期民族乐派的态度和方法是不一样的。19世纪民族乐派将民间音乐素材"规范"和改造,使其符合浪漫主义专业作曲技法的原则;20世纪民族乐派在留声机、录音机等设备帮助下,较完整地采集到原生态的民间音乐,这些民间音乐不仅被直接用于音乐创作,而且也成了20世纪现代作曲技术。  相似文献   

2.
法国作曲家德彪西被人们称为站在19世纪浪漫主义的延长线上探索20世纪音乐道路的一位先锋和勇士。文章通过对德彪西管弦乐创作上的音乐语言形式、创作题材选择及音乐表现手法的分析,具体阐述了德彪西管弦乐创作的音乐特征。  相似文献   

3.
西方哥特主义萌芽于18世纪晚期,在当代和现代作品中仍然盛行。哥特主义是西方浪漫主义的一个特殊分支,被评论家称作“黑色浪漫主义”。文章介绍了哥特小说的起源、背景、发展和影响。作为一种写作手法,哥特小说在18世纪晚期兴起,19世纪30年代衰落。尽管流行时间较短,哥特小说对19世纪和20世纪西方的许多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韦伯的故事     
音乐上的浪漫主义比其它艺术形式的浪漫主义来得晚一些,它是从19世纪20年代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直到19世纪末叶。浪漫主义思潮在音乐界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近一个世纪。韦伯的《自由射手》是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第一部歌剧作品,他开创了人类音乐史崭新的一页。这一页的日期是:1821年6月18日。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唯科学主义思潮的探讨,提出其时自上层知识分子至下层平民百姓的整个中国社会空间,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唯科学主义情结。这表现在思想界的"科玄论战"中科学主义对所谓玄学鬼的征讨,也表现在文学界许多作家对浪漫主义思潮的直接阻击上。认为正是因为唯科学主义的泛滥才彻底阻断了浪漫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6.
17世纪初期哈姆莱特被解读为“悲情英雄”,18世纪被解读为“浪漫主义英雄”,19世纪被解读为“悲情浪漫主义英雄”,20世纪的哈姆莱特具有“恋母情节”。哈姆莱特身上的时代精神、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对生与死的不断思考使哈剧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7.
17世纪初期哈姆莱特被解读为"悲情英雄,"18世纪被解读为"浪漫主义英雄,"19世纪被解读为"悲情浪漫主义英雄,"20世纪的哈姆莱特具有"恋母情节"。哈姆莱特身上的时代精神、对未知世界的不断探索、对生与死的不断思考使哈剧经久不衰。  相似文献   

8.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在西方文学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学潮流——"浪漫主义",随后在19世纪20年代音乐届也迎来了浪漫主义的变革。浪漫主义的特征是追求个性、强调个人感情的抒发,感情重于理智。诗歌《水上吟》是古典主义文学向浪漫主义文学过渡期间的一首代表作,之后被浪漫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舒伯特及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人物李斯特采用而创作了艺术歌曲《水上吟》及钢琴改编曲《水上吟—船歌》。李斯特对于诗歌《水上吟》的进一步创作,从器乐的创作领域为诗歌融入了新的音乐表现手法,进一步提高了诗歌《水上吟》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诗歌《水上吟》的广泛流传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拉赫玛尼诺夫是一位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的欧洲音乐大师,是俄罗斯浪漫主义音乐的先驱,他的音乐充满魅力,充满激情,富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0.
奥地利著名作曲家舒伯特(1797—1828年)素有“歌曲之王”之美称,他是18世纪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继承者、19世纪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创始人。他的一生是在贫穷、苦闷、艰辛中度过的,为了事业和理想这些都不能改变他对艺术的追求,他的不少作品都鲜明地反映了在梅特涅反动执政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压抑和渴望摆脱压迫的心情。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20年代可以说是浪漫的时代,浪漫主义在郁达夫等作家的作品中更多的是沉湎于内心情感体验以及对个人苦闷和彷徨的抒发。到了30年代现实主义一统左翼文坛,浪漫主义被彻底抛弃。艾芜《南行记》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既是对浪漫主义反抗精神和战斗性的一种彰显,又是对革命文学某些缺失的一种补充,成为革命文学中的浪漫新质。  相似文献   

12.
作为西方文学历史中的重大事件,浪漫主义运动和思潮发生在18—19世纪。在这一阶段,西方文学完成了从近代到现代的转变,这是各种社会影响和文学思想共同推动的结果。在西方现代文学诞生的各种促进力量中,浪漫主义潮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浪漫主义既是对欧洲古代民间文学传统的回归,也是对西方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和美学传统的反叛;它上承欧洲文学的感性主义传统,下启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的非理性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说,浪漫主义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发端。  相似文献   

13.
从“意识形态”(ideology)和“诗学特征”(poetics)两个方面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在中国的译介进行了探讨。在意识形态方面,通过对中外学者编撰的文学史比对,发现中国学者对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偏爱有加,因为他们符合中国人民的抗敌精神需求。从诗学特征来考量,华兹华斯和济慈自然恬淡的风格更接近中国知识分子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4.
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最令人瞩目的音乐流派是印象主义音乐。当时,浪漫主义已走到其尽头,无论在文学、美术、还是音乐,各个领域都已相当完美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的理想,因而在浪漫主义之后,不可避免地要出现一个新的在理想上、风格上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杰出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一百多年来,他的钢琴作品始终响彻音乐舞台,时至今日仍被各国钢琴家盛演不衰。肖邦的钢琴音乐是今天人类音乐文化艺术史中的不朽瑰宝,其音乐形式上的综合与创新,使他的钢琴叙事曲成为当时和今天在器乐独奏作品中的经典之作,肖邦作品的叙事性特征充分表现出了肖邦对于表现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和对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完美体现。叙事曲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裁出现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最初,叙事曲源于中世纪的定型诗,此后,叙事曲从17世纪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传播是中国早期知识分子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鲜明特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期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语境下从各自阶级利益和政治需要出发,对《共产党宣言》进行有选择地译介,选取适合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传播。这种选择性传播决定了《共产党宣言》从传入中国之初就开始了其本土化进程,不断被赋予中国特性,最终被国人逐步接受并建构起中国语境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早期知识分子阶级成分复杂,目的与立场各异。系统梳理《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早期的选择性传播及其历史影响,相信对当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19世纪世界童话的始祖安徒生到20世纪中国童话的拓荒者叶圣陶,童话除了被赋予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还体现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这些特点影响着20世纪世界各国的作家,尤其是童话创作者。循着西方世界童话的气息,叶圣陶先生吹响了中国童话的号角。他向往着童话般的生活,怀着天真纯洁的童心,运用儿童想象的方式,通过儿童视角创作了大量童话故事,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时代脉搏以及少年儿童和作家在那个时代的生活、理想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法国浪漫主义绘画是19世纪欧美浪漫主义绘画的典型代表,在19世纪西方画坛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受浪漫主义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其文艺思想、创作题材、美学形态和表现形式在美术史上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他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他主宰着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本文旨在通过两国浪漫主义绘画的不同特征和表现来认识东西方两种浪漫主义绘画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19.
诗歌艺术的抒情性决定了它与浪漫主义的密切关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对浪漫主义的误读影响了新时期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精神的张扬,但在政治抒情诗创作中仍表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抒情强度、厚度和力度,这在政治热情激荡的时代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文学反响。  相似文献   

20.
叶圣陶先生笔耕逾半个多世纪,创作了大量的以教育界、学校生活为题材的教育小说,被钱杏邨称为是现代中国文坛上的教育小说作家。他描写教育界知识分子的生活境况,塑造了一大批真实多元的知识分子形象。这些人物中,有面临经济困顿、理想泯灭、对社会无奈的教员,更有具有反抗精神,为改变自身的生存处境、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人生价值观的选择对我们当下教育工作者仍具有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