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足石刻艺术中,存在着极为丰富的动、静对比关系,不仅表现在一像的自身造像中,更体现于像与像的组合构建里,还体现于像与周围环境的结合上。其于造像之动与静对比关系的把握,表现极为娴熟,充满了辩证色彩,从一个特殊方面显示了"技进乎道"境界的绝佳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获得艺术史上的成功,这是多方面因素整合的结果。传统雕塑的历史积淀为佛教造像的引进奠定了坚实的造型基础,中国画及画论对佛教造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雕塑家对佛教造像的创新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中国佛教造像具有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中国佛教造像的引进和发展,在当今西方艺术领域对中国本土艺术的冲击时如何看待西方艺术的引进,如何发展中国的现代艺术,让中国的现代艺术与国际先进化接轨,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法律语言是受法律工作性质影响而形成的语言变体,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作为法律的载体,法律语言必须以恰当的语言形式表述法的内容。由其交际领域、交际目的、交际对象所决定,由法律本身的强制性、权威性、严肃性所要求,法律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即准确庄严、严谨朴实。而这些特点又是在确切与模糊、庄重雅与平易通俗、繁复周密与简洁明快、规范质朴与艺术审美等对立统一体中辩证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自中国绘画理论发展以来,传统中对“繁”“简”二者的论述大多围绕“大道至简”的核心观念及“以简驭繁”的笔墨表现,而繁简二体在中国画单纯艺术表现上的探讨并不多见。笔墨当随时代,对比于传统,当下的中国画创作有了更广袤无垠的思维空间,西学东渐的技术形式及材料的创新让中国画在艺术表现上有了更多的创造表达。然对画面繁简二体的舍与得上,大多画者追求之片面,造成画面形式繁复或是单一,流于“作”地追求繁简之体而无“创”的意蕴体现,失去了中国画的本质内涵。通过对比传统与当代中国画在繁简二体上的舍与得,分析总结当下中国画创作在画面表现上的问题及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关中地区道教与佛道混合造像碑上的一些典型石刻图像进行考释和解读,可以发现当时佛道信徒在建造造像碑时就把早期的神仙传说题材作为其进行创作的思想源泉,在造像碑上刻画大量表现传统宗教中的长生和成仙思想的图像.这对关中地区造像碑的整体风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该地区造像碑从一开始就与我国传统宗教艺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显示出中国化和世俗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大足石刻艺术的虚实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是少不得对比的,有时它甚至成为艺术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其特征是使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显示和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以加强某种艺术效果和艺术感染力。”对比最终要实现和谐,完成艺术创造的巨大使命。大足石刻艺术之卓越创造中,便十分鲜明地表现着颇为强烈的对比意味。在此重点探讨其中鲜明存在着的虚实对比。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小说的基本意象是抬头看“月亮”和低头照“镜子”,她充分运用了意象的多义性特征,把“月亮”、“镜子”等常用意象发挥得淋漓尽致,形成她小说意象的繁复和丰富这一基本特征,从月亮和镜子这两个意象来看,二珠联壁合几乎在她所有作品中反复运用,交替出现。张爱玲常常有意把人物放在月光的映照下或镜子面前,间接但更为深入的照出人物的原形和精魂来。  相似文献   

8.
杨明彦 《文教资料》2011,(23):97-98
人类用视觉符号来表达感情.用图形或造像储存自己的记忆、知识或精神寄托.中国雕刻艺术及其所映射出来的视觉传达信息更是先辈们努力和探索的延续。本文从我国的雕刻艺术中来探索创作者的视觉艺术思维,用视觉信息探讨的形式进行古今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位于世界文化遗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中的中岳庙镇库铁人,是宋朝随军匠人所铸造的道教造像,与一般道教造像相比,服饰更为生活化,但与同时期武士形象相比,具有道教造像所特有的神话色彩,独具特色,表现出两种风格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北魏迁都洛阳前后 ,在以龙门石窟为中心的广大区域 ,先后开凿了一批佛教小石窟 ,形成众星拱月的洛阳石窟格局。洛阳北魏小石窟群的造像脱离了云冈石窟造像模范 ,石刻造像所体露的神秘、无畏、健劲被清峻、玄远所取代 ,秣菟罗、犍陀罗风格一变而为中国“褒衣博带”式的“秀骨清像” ,体现着外来艺术中国化、本土化转变过程中的特点。它与龙门石窟一起 ,标志着中国石刻艺术风格的完全成熟。  相似文献   

11.
一些代数智能题,往往由于其算式的繁复(但也往往是有规律可循的)或应用题中数据的缺少,令人觉得无从下手,如果同学们能正确分析题意,适当地设几个(个数由具体问题需要而定)辅助未知数,那么就可以架设起联系已知与未知的桥梁,变繁复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而这些智能题的结果又往往出人意料的简洁,也因此而趣味无穷,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2.
塑造人物形象常常运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等手法,但运用这些手法时我们还常常穿插运用另外一种方法——对比烘托法,以达到突出人物形象,表现中心的艺术效果。现将课本中小说塑造人物形象所运用的对比手法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须弥山石窟的唐代造像,规模宏大,数量众多,精美绝伦,从数量和质量方面来说,都冠于其他各代之上,不仅在须弥山石窟各代造像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而且在全国主要石窟的唐代造像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朝花夕拾》和鲁迅的后期杂文一样,处处充满辩证艺术。这是一部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集,带有自叙色彩。作为文学家的鲁迅,他常常带着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感受外部世界,使平凡的材料具有了一定的主观性、现实性、情绪性与象征性,使文章蕴含丰厚,主题呈多向性。他善于以洒脱不羁、变幻多端和行云流水般的笔墨,描绘出一幅幅简洁深刻、浓淡相宜的画图。材料安排有详有略,摇曳多姿。  相似文献   

15.
近年在安岳菩萨岩、菩萨湾和石锣沟摩崖造像中新发现的3铺地藏十王造像,内容、图式各不相同,是地藏十王图像发展序列的早期作品,开凿于10—11世纪中叶,出现诸多不见于四川地区同类造像的新要素和图式。四川摩崖造像,敦煌石窟壁画和藏经洞所出纸、绢、麻布画中的地藏十王图像均由成都传入,基本的内容要素和图式类型在其初始流行的阶段就已经固定。四川地区地藏十王造像图式类型更为丰富,而敦煌地区独立表现的地藏十王图像所据粉本相对统一。  相似文献   

16.
姚瑶 《家教指南》2022,(3):71-82
本文通过对日本药师寺金堂三尊像及其周边造像与相关唐代佛教造像的样式、形式方面的比较考察,探讨了金堂三尊像的年代;并且以这些造像为例,考察了这一时期日本对唐文化的接受情况,认为金堂药师三尊像的制作应该晚于药师寺迁至平城京的718年。此三尊像与武周后期及稍后的中国唐代造像有着密切关系,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日本官方对于唐文化积极吸纳的态度,也应该注意到,这种吸纳并不是对唐代造像的全然模仿,中日两国这一时期对于佛教造像有着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白描也叫素描,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相近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它们的特征是用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用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相似文献   

18.
王维对大历诗风影响很大,其影响不限于思想和心态,在诗歌创作方面则更加明显。突出表现在两方面:审美趣味清淡闲静,艺术表现省净简洁。大历诗人与王维虽有承袭关系,但毕竟属于两个时代,诗风也有很大不同,其差异在于诗歌格调一为明朗一为冷寂;风格一为天然浑成一为纤巧雕琢。  相似文献   

19.
正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相似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其特征是用简练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以形象简洁的特征表现,源于古代的"白画"。作为一种表现方法,在文学创作上,白描指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龙门的维摩诘造像,现存实例有一百多铺,时间跨度北朝一代,这在中国其它石窟造像中十分罕见。特别是莲花洞、古阳洞宾、阳洞等窟内的维摩变造像,生动地表现了经变故事中文殊前往问疾时的特定场景,并形成较为固定的艺术模式,出现了窟龛无论大小,其上必有文殊、维摩对座说法场景的局面。[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