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新闻写作要不要提炼主题?一般讲的新闻写作,主要包括消息和通讯。通讯写作必须提炼主题,这是没有争议的。消息写作是否也要提炼主题呢?我们认为,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社会动态,仅仅给读者提供一个新的信息,就无所谓提炼主题的问题。但就大多数消息来说,仍然需要通过提炼主题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宣传某一种思想,观点的,不可能都作“纯客观”的报道。新闻主题是从对客观事实、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的。过去有些人习惯于“主题先行”的办法,“坐在家里想点子,跑到下面找例子,关起门来写稿子”;或把事实当作“面团”任意搓捏,用来说明自己想要说明的问题,或  相似文献   

2.
众所周知,消息写作是以事实为依据。它是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真实报道。因此,“何事”往往是一条消息的核心内容。换句话说,“何事”是构成新闻的重要材料。没有“何事”也就无法写成消息。即使是简讯或快讯等,常常没有“何时”、“何人”或“何地”,却不能没有“何事”。由此可见,消息写作正确掌握和处理“何事”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消息中写出的“何事”又有哪些基本要求呢?对于这个问题,新闻写作的实践是这样回答的:  相似文献   

3.
谈新闻由头     
新闻写作中令人头痛的事很多,譬如,有些事件性新闻在事件发生时漏报,事隔一段时间后被记者或通讯员发现。报道吧,已是旧闻,不报道,又有些可惜;又如,一些非事件性新闻,有很多是报道实际工作、生产、经营或存在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获得或形成,写这类报道真让人有点“斗大的馒头不知从何下口”之感。 这就需要我们去寻找“新闻由头”。那么,何谓新闻由头? “新闻由头”包括两层意思:一、它是寻找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把旧闻赋予“新闻味”的借助手段;二、它是以借助一个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为由头,对一个专题或一个方面的问题,展开深层次挖掘,进行综合分析,向人们揭示一个宏观事实或新的思想认识问题。 在具体的新闻写作中究竟如何寻找“新闻由头”呢?下面笔者就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分别谈谈“新闻由头”问题。  相似文献   

4.
初学新闻写作的同志,总是苦于没有新闻可写.其实,自己的身边无处不存在新闻.为什么自己总是发现不了呢?关键是没有看见新闻的“眼睛”——新闻点子.一篇新闻有了新闻点子,写作就会呼之而出.新闻点子是什么呢?追根求源,新闻点子就是作者的知识积累与现实生活发生碰撞产生的火花.  相似文献   

5.
时常听到一些通讯员同志发出感叹:一件复杂的新闻事实,千头万绪,从何写起?报道一个新闻人物,千言万语,从何落笔?这说明:寻找和选准切入口,是新闻写作一个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评人论事,切忌“抓住一点,不及其余”;而采写新闻报道,就得强调“抓住一点”。这一“点”,就是我们需要寻找和选择的切入口。找准了切入口,千头万绪、千言万语就顺理成章,有了落笔之处;找准了切入口,新闻报道就比较容易深入展开,且能“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写得紧凑、生动,引人入胜,渐臻佳境。 选择新闻写作的切入口,总的原则是:宏观着眼,微观着手;站得要高,入口要小;角度求新,侧面宜巧。  相似文献   

6.
早在1934年毛泽东就说过:“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小孩子要求读书,小学办起了没有呢?对面的木桥太小会跌倒行人,要不要修理一下呢?许多人生疮害病,想个什么办法呢?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读者读报纸,听新闻,不仅要知道世界大事,国家大事,还希望了解生活中发生了什么问题,以及怎样看待这些问题和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可是,近几年来,由于我们只强调了抓重大题材的一面,忽视了如何研究,抓好凡人小事或日常生活报道的一面,致使一些编辑一看到跳水救人、奋勇救火、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等之类的稿子,就认为是新闻价值不大、可发可不发的“表扬稿”,不愿精心选编;一些记者一听说是此类内容的事,也不愿深挖细采。凡人小事究竟有没有新闻价值,值不值得报道?回答是肯定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去精心选择角度,有没有去深挖其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有没有精心写作。如果这几方面都做到了,我想凡人小事也是可以编创好新闻的。有例为证:1986年,我们襄阳县朱集  相似文献   

7.
经济报道,在所有的新闻报道中,被认为是比较难以驾驭的题材。如何把经济报道写得让大家喜欢看、有看头呢? 一、“消费者新闻”经济报道的主要读者是消费者,因此经济报道的写作首先必须考虑消费者。他们的利益是什么,他们最关心、最需要了解的是什么,我们应该了然于心,全心全意  相似文献   

8.
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这期间,有一个明显的新旧事物混合、新旧观念混合的“过渡带”,所有的事物都不可避免地带有“过渡色彩。”那么,这期间的新闻工作是否也有“过渡色彩”呢?如果有,是一种什么样的色彩呢?研讨这个有没有实际意义呢? 问题提出来了,需要分析和回答。我想,新闻工作没有在“世外桃源”中进行,因而无法超越历史的“过渡带”。说新闻工作不存在“过渡色彩”是不真实、不科学的。 在总的格局看,新闻工作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新的市  相似文献   

9.
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而导语是消息的灵魂,是消息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值得我们下大力气去写好的部分。 那么,如何撰写导语?撰写导语的思维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呢? 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是用事实说话。它有两个要素:“事实”和“说话”。这里的“事实”,当然是指“新闻事实”;这里的“说话”,则是指报道这个事实所要表达的观点和思想。“事实”和“说话”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的关系是客观和主观、点和面、现象和本质的关系。如何撰写导语,其实就是在导语写作中如何处理好这二者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社会动态,仅仅给读者提供一个新信息,就无所谓提炼主题的问题。但就大多数消息来说,仍然需要通过提炼主题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宣传某一种思想、观点”。对这些畅行于新闻系课堂的说法,笔者倒有一点疑义。我认为,通讯需要提炼主题,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多数新闻(指消息这种体裁,以下同)不存在提炼  相似文献   

11.
一、为什么选择“突破口” 在构思中自然要考虑到选择角度和选择定位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出发点”也是“突破口”,“角度”也是“定位”。怎样进行构思:怎样选好角度呢?这里有一个“切口”需要选择。 突破口,从军事上讲,就是集中兵力向一点进攻或反攻,打开缺口;从新闻选择上说,就是为采访写作定位——确定行动的方向,打开“入门之道”。因  相似文献   

12.
平时大家评稿,曾经议论过这样几个问题: 我们的新闻报道题材从哪里来?除了来自党的方针政策,来自实际工作以外,还应该多一点来自人民生活、社会面貌的东西,特别是一些平时不大为人注意,但仔细观察一下,确实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很有意义很有新闻价值的东西。我们的新闻写作要打破老一套的公式化,总得向散文的写作借鉴一点什么,把新闻写得更散文式一点,写得生动活泼一点。我们宁可向散文靠近,也不要不知不觉地去向文件简报、总结报告之类的模式靠近。我们的国内报道在写作上要改进,可不可以提倡向我们自己的对外报道学习学习?同样一个题材,对外报道的文体往往就写得比国内报道的文体更有可读性、更吸引人。我们的新闻报道,除了发挥其宣传指导的功能和传播信息的作用外,可不可以再要求它也能产生一点美学欣赏价值?新闻也是一种创作,理应和其他创作  相似文献   

13.
文章的结尾,也就是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应当写得精彩,这是古今名家十分重视的一个写作问题,并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那么,消息写作要不要有个精彩的结尾呢?在新闻界曾有过不同的看法。有的同行说,消息写作一般采用头重脚轻的“倒金字塔”式结构,说完就止,没有必要讲究结尾。但是,更多的同志认为,大多数消息写作应当有个讲究的结尾。因为它和导语、主体、背景同样是一条完整消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笔者赞同后者的看法。新闻写作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报纸上经常看到,除简讯、快讯和短消息之  相似文献   

14.
一、简洁、明了,能用一句话说的,绝不写成两句──这大抵是新闻写作中的名言。游离于主要事实,与主题无关的枝蔓,都须剪除。这使我想起了狄更斯《艰难时世》中的一段话:“现在我想要的是事实……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所需要的只有事实!”对大多数新闻的写作来说,这没有错,是应当把握的要领。 新闻有“深度报道”,但没有相对于深度报道的“浅度报道”,而只有相对于详细与复杂的“简讯”、标题新闻等等。 换一种思维方式。 有没有在简单新闻事件中写出“复杂”的呢? 我想应该是有的。因为世界许多事情的组成,原本就不是简明的、单纯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讲究写环境,尤其是把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结合起来,对典型的创造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新闻报道中要不要写环境呢?实践的回答也是肯定的。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写道:“人要有现实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安顿一样。”举一反三,联系到新闻写作,也不可忽视这一点。众所周知,新闻事件一般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新闻人物的工作、学习、生活和战斗更离不开周围的环境.所以,在新闻报道中注意写出这个人或这件事的具体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它一则可以使报道的事或人真实可信;二则可以使新闻报道写得生动可读;三则可以使新闻写作“借境”说话。有的新闻中写出典型的环境,尽管  相似文献   

16.
新闻实践中常常发生与好新闻失之交臂的情况.许多一般化的报道离重头新闻、带响的报道仅一步之遥.从主观上讲,人人都想迈出这一步,都想把“大路货”弄成“精品”.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不少很有希望.很有前途的新闻线索、新闻事件,就差那么一口气,就缺那么一点窍,最终重不起来,打不响.问题出在哪里呢?回顾科教部1996年关于城市中小学教育问题的报道,从城市私塾现象到培优班火爆到教育如何面向大多数一步步升级的过程,主题的两次飞跃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没有这两次飞跃,报道的深度和力度会大为逊色.  相似文献   

17.
观察什么?     
记者到现场采访,究竟应当观察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明确一点,观察要有目的性。这个目的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报道思想,二是指稿件主题。有时采访,尽管对准备写的一篇稿件主题不那么明确,或者是暂时虽无题,但总得有个报道思想,才能明确观察什么。倘若采访时连个报道思想都没有,那种无目的的观察很难取得什么收获。因此,有的年轻记者,虽有满腔的工作热情,到了现场采访,东也看,西也瞧,却观察不到有用的材料,问题在于缺乏一个报道思想作指导.训练有素的记者,到了现场采访,往往是不慌不忙,一眼就抓住富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关键在于他“心中有数”,报道思想明确,站得高,看得准。那么,在报道思想指导下,究竟应当观察什么呢?  相似文献   

18.
简明是新闻写作的最高技巧。那么,怎样才能使新闻写得简明呢? 根据实践,我认为主要有八种方法。 一是大题小作法。“大题”指的是大题材、大主题;“小作”是指写作时选题范围要窄、确定的题目要小。这样,就能以最经济的笔墨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起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温州晚报去年12月4日四版头条《英国媒体大夸温州民企》是一个比较大的题材。温州著名的民营企业很多,怎样写才能生动地表达报道的主题呢?该文作者从‘小作”入手,选了英国《金融时报》记者夸“奥康”和“奥康”老总来体现这则新闻的主题:温州民企品牌形象好,老板精神焕发。  相似文献   

19.
会议报道,是新闻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记者获取新闻和新闻线索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会议是个“富矿”,会议里面有“黄金”。记者要善于从“富矿”中提炼出“黄金”,把它献给读者、观众和听众。怎样从会议的“富矿”中提炼出新闻呢?这需要记者充分利用会议提供的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去“挖会”,把埋在会议中的“黄金”挖出来。也就是要精心构思,精心写作,这叫做  相似文献   

20.
黄振声 《传媒》2000,(2):32-34
新闻中的一个最基本概念,许多人没有真正弄明白。因为没解决这一基本问题,从事新闻工作就难免抓瞎——选题、采访、写作、编辑中的偏误时有发生。这个基本问题就是什么是新闻准确定义,即“新闻究竟是什么?”这是新闻之宗、新闻之纲,是一把“总尺”,是一杆“大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