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玄宗李隆基穷奢极欲,好大喜功,晚年日逐昏庸,特别是自从天宝四载(公元七四五年)册封杨太真(玉环)为贵妃,将儿媳夺过来作老婆以后,不问政事,迷恋声色,就更加胡闹了。当时,杨氏一门得宠,其三姊妹皆赐第京师,同族兄弟杨国忠等也都飞黄腾达起来。据《旧唐书·玄宗杨贵妃传》记载,因贵妃得宠,其“姊三人,皆有才貌,玄宗并封国夫人之号。长曰大姨,封韩国,三姨封虢国,八姨封秦国,并承恩泽,出入宫掖,势倾天  相似文献   

2.
马嵬兵变逼死杨贵妃的后台是谁?历史上有多种说法,各类文学作品众说纷纭。而明代的《惊鸿记》和《混唐平西传》却认为是太子,即后来的肃宗。此二书虽系文学作品,立论是有依据的,主要依据就是肃宗与杨氏家族、玄宗早已结下的矛盾,实际上杨贵妃是玄宗和太子争权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3.
趣史夜读     
唐朝时候,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宠爱杨玉环,把她加封为贵妃。这样一来,杨氏家族便攀龙附凤,鸡犬升天了。杨玉环有个堂兄名叫杨钊,因为这种裙带关系,很快由监察御史升到侍御史,并身兼15个官职。玄宗非常信任他、重用他,并赐给他“国忠”的名字以示恩宠。不久,宰相李林甫死了,杨国忠便爬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辅的高位。自从执掌了军国大政以后,杨国忠便结党营私,排斥忠良,干了数不清的伤天害理的坏  相似文献   

4.
开元制衣女     
开元中,颁边军纩衣~①,制于宫中。有兵士于短袍中得诗曰:“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②眠。战袍经手作,知落阿谁边?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③。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④。”兵士以诗白~⑤吁帅,帅进~⑥之。玄宗命以诗遍示六宫,曰:“有作者勿隐,吾不罪汝。”有一宫人自言万死。玄宗深悯之,遂以嫁得诗人。仍谓之曰:“我与汝结今身缘。”边人~⑦皆感泣。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对新见《唐故淑妃玉真观女道士杨尊师墓志铭》的详细考释。由于史料有限,之前学界大多认为唐玄宗早年的杨淑妃与肃宗之母元献皇后杨氏是同一人,但墓志的记载否定了这个推测。杨真一出自隋朝贵戚观王杨雄之弟杨士贵一系,这也是唐代前期最重要的外戚家族之一。然而,由于杨真一的叔父杨均身为韦皇后面首且因涉嫌毒杀中宗而被诛,其家族因此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作为罪臣之侄女,杨真一却很快被选为太子良娣,并在玄宗即位的两月之后晋封淑妃。本文推测,她很可能是在当时玄宗与睿宗、太平公主激烈斗争的背景之下,被后者安排到玄宗身边的眼线。正因如此,当玄宗最终平定太平公主之乱、独掌大权之后,就开始清理太平公主安插在后宫之人,面临巨大压力的杨真一最终选择了入道远祸之路。从此以后,她就不仅被玄宗刻意遗忘了,而且最终默默消失于史籍之中。  相似文献   

6.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陕西兴平县西有个马嵬驿,相传晋人马嵬为避兵乱曾筑城于此,但那只是个普通的地方,到了唐天宝年间安史之乱起,玄宗李隆基自长安西奔成都,途经马嵬驿,军队哗变,以为杨贵妃及其兄杨国忠是祸国殃民的根源,于是迫使玄宗处死了杨氏兄妹,演成了一幕历史上帝王与其爱妾生死离合的爱情悲剧,遂令马嵬这个不被人注意的地方成为历代文人咏叹的对象。白居易著名的《长恨歌》就说:“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李商隐的《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也是被人千古传诵的名篇。历…  相似文献   

7.
<正>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元稹的《行宫》与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是同一题材的诗。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自注“愍怨旷也。”古称女成年而无夫为“怨女”,男成年而无妻为“旷夫”,这里的“怨旷”是复词偏义,重在“怨女”。它是一首哀怜宫女的诗,诗中通过一位老宫女暮年的绝望和她一生的悲惨遭遇,概括了“后宫佳丽三千人”共同的悲惨命运,也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对多少无辜少女的残害。  相似文献   

8.
海源阁藏书经过杨氏四代人的搜集积累,形成了自己的藏书特色。杨氏藏书遵循的是“海源”思想,藏书之“源”,表现在版本上即是崇尚旧刻;内容上重正“经”正“史”。藏书之“海”,则是在追古的同时,又广泛搜罗其他版本,即使明清版本、海外版本亦尽行收藏;就内容而言则又不惟正“经”正“史”,对这之外的其他经史著作以及蓄藏极富的子集作品也极尽囊括。因为治学溯源,决定了杨氏藏书之精;又因治学求博,决定了杨氏藏书之广。杨氏藏书既以质取胜,又以量取胜。“精”和“博”是其整体特色。  相似文献   

9.
对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梦游仙境的理解,教参认为仙境是诗人理想,我对此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首诗是作者长安梦想破灭后对现实和自我的告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长安之行之前,李白一直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可是他来到长安之后,玄宗只把他看做词臣,供奉翰林,并不重用,加之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得罪了玄宗最宠信的高力士和杨贵妃,这其实预示着他的仕途之门就此关闭。744年,玄宗将其赐金放还,他在《行路难》中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见他当时内心是何等的凄苦与无助,何等的苦闷与彷徨,《梦游天姥吟…  相似文献   

10.
“诗的散文美”和“诗是生活的牧歌”是艾青诗歌的两大美学支柱。于其说《大堰河——我的保姆》(以下简称《大》)是“诗的散文美”的一次成功实践,不如说正是《大》的成功创作,促成了“诗的散文美”这一命题的提出。《大》是艾青“诗的散文美”的最集中最鲜明的体现。从艾青对“诗的散文美”的阐释中,可将之概括为三个方面:叙述姿态、结构安排和细节描写。  相似文献   

11.
王怀义 《语文知识》2003,(10):41-41
鸟鸣涧王维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王维(700-761),字摩诘,太原祁县人,后徙家于蒲州,玄宗开元九年(721)进士及第,上元元年(760)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奉佛,曾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佛,受禅宗思想影响甚深,以禅入诗,故人称“诗佛”“高  相似文献   

12.
《舟行纪》可视为智性与激情并行的现代“学堂叙述”,它通过同济之人、之物、之事的历史追溯,建构起了独异丰腴的传主——“同济大学”形象;并依靠主体意象“舟”的创造、流动与贯穿,发掘了同济大学深厚的文化精神底蕴;而对现代叙事诗类型的创造性转化和“象形诗”的探索,又为诗传带来了别致的“形式”美感。  相似文献   

13.
李峤是初唐“文章四友”之一,他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和玄宗数朝,官至宰相。地位极高,文华复显,在当时以及后世都颇具影响力。其诗现存二百多首,其中有一百多篇咏物诗。历代对其咏物诗评价较为偏颇,对其诗做出公允的评价,应当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历史背景,把握好作品的整体性与特殊性。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采用“代言体”作为叙述口吻,是在诗、词、曲以及诸宫调等艺术形态的代言叙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受到当时说唱艺术所采用的“叙事体”的影响,从而使其叙述口吻存在叙事体和代言体相互融合的特点,并且在叙述表达中,有明显的“口吻进入”过程。这既保留了元杂剧叙述口吻演化的痕迹,也标志着中国古典戏曲叙述口吻的成型,从而确立了不同于西方戏曲的叙述模式。  相似文献   

15.
“70后”代表诗人刘春同时还是一位待评家,近些年他逐渐展现出一个诗人对当代新诗史的个人化叙述。这种个人化首先体现为他在叙述新诗史时力图使历史“场景化”,试图使人“回到”历史场景之中理解当代诗歌;其次是他始终坚持诗的抒情品性,以个人的感受谈论当代诗坛的“人与诗”、“词与物”,使当代诗歌批评具有一种“原生态”特色。  相似文献   

16.
色彩语用     
在绘画艺术中,色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有“色彩语言”的说法。而在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亦有一个表达能力极强的词群,那就是色彩词,其使用非常广泛。诗。元稹的《行宫》:“寥落故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红是指花儿盛开的颜色,白是指人衰老的色彩;一盛一衰,泾渭分明  相似文献   

17.
应制诗是奉天子或上司之命而作的诗,其格式庄重典雅,公式化特征显著.应制诗兴起于齐梁时期,在唐前期盛行于高宗、武后至玄宗的开元之时.进入天宝之后,应制诗逐渐衰落,能作这类诗的只有王维一人.安史之乱以后,应制诗遭到了灭绝.  相似文献   

18.
以叙事学为理论参照,以叙述视角为切人点,结合《休·赛尔温·莫伯利》中E.P.莫伯利以及诗人庞德三个形象,分别从叙述接受者、叙述执行者以及叙述策划者三方面,分析诗中的叙述视角问题.通过分析诗中隐含的多重叙述视角,确定不同声音的发出者,明晰不同“面具”背后的形象,阐释诗人在诗中移植的多种意义和思想.  相似文献   

19.
应制诗是奉天子或上司之命而作的诗,其格式庄重典雅,公式化特征显。应制诗兴起于齐粱时期,在唐前期盛行于高宗、武后至玄宗的开元之时。进入天宝之后,应制诗逐渐衰落,能作这类诗的只有王维一人。安史之乱以后,应制诗遭到了灭绝。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大类,并且对这四大类诗的内容作了简括地叙述。他自己认为,其中最有价值的是两种诗,一种是讽谕诗,一种即是闲适诗。前者是“所适所感,关于美刺比兴者”,表现了他“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之道,所以得到了他的重视;后者是“知足保和,吟翫情性者”,表现了他“穷则独善其身”的处世之道,故而他亦很重视。至于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於咏叹者”,作者在《书》中并未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而杂律诗,“或诱於一时一物,发放一笑一吟,率然成章者”,“非平生所尚”,他说,“他时有为我编集斯文者,略之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