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沧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一、从“伤”说起《伤仲永》,题目中的“伤”字应该怎样理解?通常都将“伤”理解为“哀伤、惋惜”之意,认为《伤仲永》一文,旨在为方仲永的不务学而哀伤、惋惜!但观《伤仲永》全文,却并非以抒情为主,而是以叙事为主,辅之以议论。所以,我认为,题目中的“伤”应该理解为“伤害”,意即“遭到伤  相似文献   

3.
初读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心中仅有对方仲永的深深惋惜:一个天资聪明的男孩,本可以成为一代文豪,但由于其父的愚昧、虚荣和自己的懦弱,最终变成平庸之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读到了《伤仲永》,掩卷后,我沉思起来:如果方仲永没有一个如此不明智的父亲,如果方仲永的父亲没一个如此缺少主见的  相似文献   

4.
《伤仲永》是宋代王安石所著的借事说理的文章,旨在以方仲永为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来“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矣”。方仲永所经历的变化,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沉重的思考,我们掩卷思索后不禁要问,这是谁之过?  相似文献   

5.
《伤仲永》是宋代王安石所的借事说理的章。旨在以方仲永为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来“受于人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矣”。方仲永所经历的变化,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沉重的思考,我们掩卷思索后不禁要问,这是谁之过?  相似文献   

6.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笔力雄健,识解超群,具有巨大的服人力量。《伤仲永》是王安石青年时期写的一篇短文,它通过方仲永由神童沦为“众人”的故事,论析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文章缘事论析,警醒动人,充分显示了它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伤仲永》(新版《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一文,以“伤”嵌题,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方仲永的哀伤之情。纵观全文,却没有一句发表见解、抒发情感的句子,更没有一个“哀”或“伤”之类的文字。那么,“伤”从何来呢?1.寓“伤”于叙方仲永的不幸经历是一场悲剧。虽然作者只平淡地客观地叙述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经历,但是这是展示毁灭有价值的东西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令人伤悲的事,又何需繁文缛节宣泄悲愤?  相似文献   

8.
早慧     
初中语文课本选了王安石的《伤仲永》,青年学生读了有好处,教师教了也很受教益。文中写了一个天赋颖异的神童方仲永,「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  相似文献   

9.
初学议论文,可以从一事一议练起。练习一事一议,《伤仲永》是一个范例。1从《伤仲永》可以看出,一事一议,走的是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步要掌握事实,第二步要思考,探究事实之中包含的道理。方仲永这个事例,我们读起来觉得很简单,那是因为王安石写得简明扼要。要是想想王安石了解的过程,就可以想见并不简单。王安石了解仲永的过程,长得很哪。从“余闻之也久”,“十二三矣”,“又七年”这几句,可以算出,即使不到15年,也将近15年。用现代的话来说,王安石是做了一番“跟踪调查”的。王安石是个有心人,每次到舅父家…  相似文献   

10.
近日,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分析到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按照提前预设,我引导学生自然归结到“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至于“其受于人者不至”。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仲永五岁时.自己不能学,可长到十二三岁了,可以自己学习呀。他为什么不学呢?仲永长大后不学习才是他“泯然众人矣”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1.
《伤仲永》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变得“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本文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为了紧扣单元教学中“成长”的话题,意在展示仲永的成长经历,引发学生对个人成长的思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2.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文章。它短小活泼,意味隽永,向来备受称道,也一直是中学语文的保留篇目。其主要内容是:方仲永五岁时就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是很了不起的。然而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二十岁时,则“泯然众人矣”。  相似文献   

13.
来稿摘编     
为原生态课堂喝彩江西省樟树市清江中学李弗不听了两堂《伤仲永》的同题课。一堂是本市青年教师的大型观摩课,另一堂是本校老教师的家常课。青年教师的观摩课,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方仲永的“画像”,配上不长的课文,并播放语音标准的课文朗读。之后给出了三个讨论题:方仲永泯于众人,其父有没有责任?社会有没有责任?王安石父  相似文献   

14.
教学偶得     
《伤仲永》开篇云:“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相似文献   

15.
我很高兴今天学到了两篇文章。一篇是《丑小鸭》,另一篇是《伤仲永》。书中主人公丑小鸭和方仲永。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的人生也有着不一样的结局,读之让我震憾,让我警醒。  相似文献   

16.
《伤仲永》是宋代王安石所的借事说理的章,旨在以方仲永实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来受于人不至,最终泯然众矣,方仲永所经历的落差路,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沉重的思考,我们掩卷思索后又不禁要问,谁之过?  相似文献   

17.
王安石《伤仲永》的文章家喻户晓,说的是江西方仲永小时侯比较聪明,5岁时就会写很不错的诗。他父亲每天带他去作客,四处显示才能,却没有抓紧对他的教育.结果他12岁时写的诗就不如以前好,20岁便沦为一个很平庸的人。  相似文献   

18.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久传不衰的名文。方仲永五岁时能指物作诗立就,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十二三岁时所作的诗已“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时已是“泯然众人矣”。多么令人痛心啊,一个“神童”就这样泯灭了。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呢?说到这,人们一定会众口一词地指责他父亲目光短浅,贪图小利,也一定会认为方仲永自己没有主见,只知道跟在其父身后“环谒于邑人”。把自己宝贵时光用在吃喝受礼上。在这里我却要为方仲永鸣几声不平,是啊,方仲永和他的父亲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  相似文献   

19.
北宋著名文学家王安石曾写下名篇《伤仲永》,故事中的主人公方仲永5岁便能作诗,被邻里乡亲称为神童,但后来,有人花钱求仲永题诗,他便放松了学习,结果十四五岁时,便默默无闻,再无佳作。作者因此作文深表惋惜。如今,仲永的奇才已不再是神话,越来越多学龄前儿  相似文献   

20.
很多家长都读过《伤仲永》这篇文章:小时候的方仲永非常聪明,5岁就能写诗,如果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他的诗竟然引得全乡秀才称赏。同县人对这件事都感到奇怪,渐渐地都以贵宾的礼仪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小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再让他学习。结果,方仲永长大后成为了一个非常平庸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