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唐代的茶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种植与饮茶的历史十分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传说的神农氏时代 ① 。但是 ,人们对茶的认识及其饮用方式却是逐步深化与完善的。唐朝是茶事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唐以前 ,人们把茶初当药用 ,后才成为提神解渴的饮料 ,进而在南方形成风气 ;至盛唐 ,饮茶在南北方蔚为风气 ,茶事活动上升了一个层次 ,而形成了茶道。本文试对茶道的形成、茶道的内容作一论述。一早期的茶称“荼”、“茗”等。据文献资料记载 ,茶树原产于巴蜀地区。茶是从南向北、从西南向东南传播的。人们最初主要利用茶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云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品茶、话茶最早的国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据《神农本草经》上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最先是被人们当作药材使用的,在先秦古籍中,“茶”“荼”二字通用,所以茶也称作“苦荼”。《神农食经》上说,常饮茶可以“令人有力悦志”。《广雅》记载:“其饮,醒洒,令人不眠。”由于茶能清热解渴,兴奋神经,且气味芬芳,助人消化,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喜爱,渐渐成为一种大众化的饮料。  相似文献   

3.
茶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三大饮料之一。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历史源远流长。明代杰出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出:“自秦人取蜀以后,始有饮茶之事。”他认为饮茶始于战国时期。也有人根据汉代王褒《僮约》,认为饮茶始于西汉。而成书于西汉的《神农本草经》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古人在备尝百  相似文献   

4.
茶史说略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饮茶的历史源远流长。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说明远古人类在备尝百草滋味的过程中,开始知道具有苦味而甘香的“茶”可为药用。茶叶是作为药物进入人的生活领域的。但随着饮用者的增多,逐渐发现了  相似文献   

5.
茶之初     
《当代学生》2011,(Z4):85
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证据除了云南等地的野生大茶树,就是众多的典籍记载了。其中就有神农氏的传说。神农氏为了给天下人寻求治病的验方,亲自尝百草。他什么草都尝,难免会中毒,靠什么解毒呢?靠的就是茶叶。他是怎么发现茶叶的这一功效的,有不同说法,但《神农本草》明确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叶被认为是一种解毒特效药。陆羽《茶经》认为:"茶之  相似文献   

6.
我国盛产茶叶,种茶和饮茶的历史悠久。在《神农食经》上曾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更有精论: “茶之为用,味之寒,为饮为最,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唐代刘贞亮对茶叶益人以“十德”颂誉,颇有见地地评价: “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  相似文献   

7.
饮茶的学问     
<正> 茶叶是中国人民普遍饮用之品,并为世界人民所嗜好,被誉为人类理想的饮料。人们在工作、劳动之余,或联欢晚会、游园活动,走亲访友时,沏茶品茗,感觉清淳无比,情趣横生。 我国《神农本草》曾记载:“茶叶味苦寒,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劳”。《本草》上说:“茶苦而寒,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可见茶对保护人体的正常功能和保持人的青春活力,有着一定的功效。据分析,茶叶中含有茶素  相似文献   

8.
大话茶史     
茶是什么?最初的茶就是药。《神农本草》记载: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神农摘下茶树的枝叶,嚼以解毒。可见远古时期的人是将茶树的叶子直接放入口中含嚼,汲取茶汁,用于解毒。  相似文献   

9.
东丰 《初中生辅导》2011,(16):39-41
史载,饮茶当始于秦汉,我国是种茶、制茶、饮茶最早的国家,但先是以为药。《神农本草经》就记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所谓“荼”,就是“茶”。三国、两晋时不但民间已有饮茶习惯,而且还传入了宫廷。至唐,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是中国。即远在原始社会的仰韶文化母系氏族时期,距今已有4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了。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茶叶专著是中国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 世界上“茶”字的起源,最早见于中国战国时代的《种农木草》一书。 世界上关于茶馆的最早记载要算中国唐代的《封氏闻见记》。  相似文献   

11.
潮州功夫茶     
中国的茶,历史悠久。传说神农尝百草时便是以茶叶为解药的,至唐代,饮茶之风已盛行全国,“茶圣”陆羽还撰写了世界首部茶叶专著《茶经》。到了近代,它已不很盛行,反倒让一衣带水的日本学了去,发扬光大,刨制了独具风格的日本三大道之一——茶道,让今天十几亿炎黄子孙羡慕不已。但也庆幸,灵山灵水产名茶,饮茶文化南北有,尤其是福建、广东等地的人  相似文献   

12.
江南茶楼     
朋友或客人进门,主人总会问一句:“喝茶吗?”,简单的问候道出了中华民族一种经久不衰的嗜好——饮茶。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排最后但饮茶之俗早在史前就有了,“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在当时仅限于药用,传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到唐代陆羽专门写著《茶经》论饮茶。  相似文献   

13.
敦煌故事赋《茶酒论》与争奇型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制茶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公元前2800-23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龙山文化遗址和墓葬出土物中,就有尊、斝、盉之类的酒器,很早就有神农制茶的传说。种茶和饮茶始于原始社会,不是不可能的。自古以来,茶和酒就成为我国人民饮食的一部分。“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而“酒之于世也……上至缙绅,下逮闾里,诗人墨客,渔父樵妇,无一可以缺此。”我国古代文献中,有关茶酒的记述和诗文,就十分丰富,民间还流传着许多茶和酒的传说,如今本《搜神记》的“千日酒”故事。这些故事怪异,但也可以看到古代茶酒传说的神奇化。茶与酒,性质和功能并不相同,同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往往联系在一起。有人  相似文献   

14.
第二节 茶叶的功用 茶叶由药用发展成为饮料,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演变而成的。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古书上曾对茶叶的功用有过各种记载。唐《本草拾遗》上就有:“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顾元庆所著《茶谱》中也记载着:“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尿、明目、益思、除顽、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相似文献   

15.
斗茶品茗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传说中国最早发现、利用野生茶叶的人是作为中国原始农业之父的传奇人物神农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说法。另据考证,世界最古老的野生茶树生长于中国西南。  相似文献   

16.
二月品茶     
“雨水”(二十四节气之一)前后,是采茶、制茶的黄金季节。尤其“雨水”之前,茶芽嫩小,犹如雀舌,冲泡饮用,香味浓郁。这时采制加工的茶叶称为“雨前茶”,堪称茶中珍品。茶和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饮料,而中国是茶的原产地。世界上以咖啡、可可为主要饮料的地区有美洲和非洲,而普遍饮茶成风的则以亚洲地区和欧洲的英、俄等国为主。鸦片战争,英国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茶叶,造成中英贸易英方的大量入超。为了得到中国的白银,英国竟采取卑鄙手段,向中国出口鸦片,并最终向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在清朝,“晋商”庞大的骆驼商队,越…  相似文献   

17.
科学饮茶     
科学饮茶徐晖茶是我们生活中的常用饮料。我国是茶树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先饮茶的国家。茶可分为绿茶、红茶、乌龙茶和花茶四大类。绿茶是把新鲜的茶采集下来,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制成的。因未经过发酵,叶绿素未受破坏,仍保持原来的颜色,故称为绿茶。红茶是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是茶的原产地,也是世界茶文化的起源地。在中国,茶是生活必需品之一,它能解渴、治病,既是人们最好的饮料,而且也是人们陶冶情操的休闲文化生活。我们居住在缙云山,从小就认识茶树。为了进一步认识茶,老师们特聘请西南农业大学的专家为校外辅导员,在我们三年级和五年级中开展了“家乡茶的基本情况调查”的主题活动。首先,我们对茶树进行了实地考察。在学校老师的带领下,先来到缙云山脚下的茶叶种植林认识茶树。这里的茶树多数为“矮子茶”,生长在常绿阔叶林中。接着,我们来到山腰,看到了缙云山的高档特种名茶——缙云毛峰。缙云毛峰全身…  相似文献   

19.
陈利  王者琦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1):35-36,96
茶不仅是中国人民的传统饮料,也是世界人民普遍受好的饮料之一,在中国,茶的起源、茶树的栽培、茶叶的加工、茶叶的功铲、茶的传播构成了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的具有东方特点的茶文化,成为东方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彩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0.
说话茶礼     
自唐代茶圣陆羽撰著《茶经》后,茶被异化为感情的载体,也衍生了许多情趣盎然的饮茶礼俗。饮茶礼俗多姿多彩,其中一俗为人鲜知,即茶礼。古时订婚,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称茶礼。茶礼,订婚聘礼的代称。品茶名家曹雪芹在他的名著《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里也记述了这一有趣的礼俗:“凤姐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吃人家的茶,就要做人家的媳妇。这一吃茶礼俗,明代早有记载。据郎瑛的《七修类稿》和陈跃文的《天中记》云:“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生,故聘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