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唐代是中国七夕诗创作的"黄金时代",唐代的七夕诗主要有"写七夕,表爱情"、"叹七夕,抒乡情"和"咏七夕,道闲情"这三种模式,深入研究和探讨唐代的七夕诗创作,有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了解唐代七夕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2.
七夕学是中国学史上的独特景观,既与神话、民俗化相关,也受制于学自身的演进。在考察了先秦至唐代七夕诗的演变过程,详尽分析各个时代七夕诗的特点后,本认为正是通过新素材的吸纳、视角的变换、曲故的联类组合和意境的开拓,七夕诗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汇成了七夕学的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3.
传统节日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大题材。七夕是我国古代的重要节日之一,历代吟咏七夕的诗作很多。七夕节源于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又与中国早期的天文学知识和天体观念密切相关。伴随着乞巧、曝衣等风俗,汉代时七夕节大致形成。六朝时始出现大量吟咏七夕的诗歌,至唐宋发展到辉煌时期,诗作众多,主题多元化。至现代社会,七夕作为节日虽已不再流行,但七夕诗歌仍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和不朽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七夕诗属于节令诗,以牵牛织女传说和七夕节日为主要描写对象。唐前七夕诗的最大特点是直咏本事,诗歌的审美意向深受当时社会思想与文学风尚的影响,表现为一种由程式化向个性化的转变。而对织女形象的刻画,则表现为由神性向人性的过渡,可以看出神女赋与宫体诗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七夕题材有两次东渡日本的浪潮:第一次在公元7世纪以前,与七夕相关的传说、习俗等伴随着诗歌进入了日本人的生活,并表现在和歌与汉诗创作.第二次浪潮在公元8世纪前后,中国的七夕诗宴被日本人作为风雅之举来接受,并形成了七夕宴饮吟诗的传统.  相似文献   

6.
鹊桥会 乞巧日 爱情节--七夕文化与价值的现代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夕文化是指七夕节产生前后的民间文化、礼仪以及七夕节的各种风俗活动等的集合体。富含着中国特有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的农耕文化因子,七夕文化中爱情的诠释烛照着世世代代中国人的爱情世界,潜移默化地发挥了先进文化唤醒意识的重要作用,给劳动人民,特别是中国妇女的精神文化生活以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七夕考述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有关七夕的传说很多,古往今来各地也用各种独特的方式来纪念七夕节,以此来表达对真挚爱情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8.
农历七月七的晚上俗称“七夕”,是我国一个传统的节日,与“七夕节”有关的牛郎织女传说妇孺皆知,并在此传说基础上衍生出了民间乞巧、七夕曝衣等民间习俗,和衍生的传说典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七夕风俗传说体系。历史上大量文人的诗词创作,涉及与七夕有关的民间传说和习俗。本文从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记录中找寻一些关于七夕的节俗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对“七夕”节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七夕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之一,其习俗多样、意蕴丰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七夕节等传统节日面临着日渐式微的命运。我们要通过挖掘七夕节传统文化内涵、改造传统文化以适应时代需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以大力积极正面传播节日文化,加强中西方节日文化的交流以取长补短,并加强对青少年的人文知识教育,争取政府立法的介入,提高民众的节日文化意识等多方措施让传统的七夕节焕发出新的活力,"活化"这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七夕文化一直是文学史上吟咏不衰的主题之一,汉唐以来,有关七夕的诗歌作品一直繁荣不衰。降及宋代,由于时代风会更替,诗歌尚理,词体新变,使得七夕诗词不断变换视角、开拓意境,从而推陈出新,汇成宋代七夕文学独特的景观。  相似文献   

11.
端午传说的艺术特性与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端午节是中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关于端午的传说众说纷纭,而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人们为这一节日发展了各种节俗,围绕节日的来源及习俗衍生了诸多端午传说,并赋予了它复杂的艺术特性和多重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2.
由典籍记载和民俗遗存两方面,介绍元宵节俗的面貌和历史演变状况。在戏曲中,以元宵为背景或剧情的剧目,大致可分为“元宵闹剧”和“元宵爱情剧”两大类。“闹”剧几乎都是水浒剧,表现水浒英雄利用元宵节作掩护“闹”革命的故事;爱情剧则表现情人们元宵约会、失而复得、元宵重逢、破镜重圆等故事情节,体现了元宵节的情感主题和作为“情人节”的艳丽色彩。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弄清元宵节的由来,研究它的文化内涵,是保护和发扬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甘肃庆阳是农耕文化的发祥地,生活在这片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有着纯朴善良、勤劳豪放的性格,这里有着浓郁的民间文化习俗.端午节就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俗活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形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古老的民俗民风受到了现代思潮的强烈冲击,对于端午节本源文化含义的认识不够全面.因此,追寻节日本意、认识其本原和性质,对于人们认识自身及其文化的来龙去脉,保护民族文化的根脉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春节在形成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相应的春节民俗,这些民俗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中原文化博大精深,民俗更是丰富多彩。从中原地区春节民俗如年、祭灶、除夕、春联、饺子、爆竹、拜年做一研究,可以看出中原地区春节民俗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5.
祇园祭是日本京都八坂神社的例祭,以其悠久的历史、浩大的规模被列为“日本三大祭”之一。它不仅表现出引人入胜的日本传统文化特色,更以汇集东西方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而吸引世界的目光。其中,中国文化的影响显而易见,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着非常突出的位置。本文通过讨论其成立的历史过程中表现出的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探讨在民俗信仰方面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节日民俗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类综合性文化现象,具有全息性质。节日民俗对宋词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节日文化触发了宋词创作的契机;2.民俗物象扩大了宋词创作的题材内容;3.节日民俗文化推进了宋词创作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7.
酥油花灯会是藏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酥油花的技艺传承、酥油花灯会的民俗传承、酥油花灯会的传承方式及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更深层研究和探讨酥油花灯会的传承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享有“冬至大如年”重要地位的冬至节,演变为现在相对单纯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其各项节俗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本文主要梳理和探讨冬至节俗中饮食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先民们认为龙操纵着风雨雷电,为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汨罗的先民们要在端午节前后祭祀龙。自从屈原在汨罗江殉国后,汨罗端午习俗产生了质的飞跃。为了同一个目的.韩国江陵的人们要在端午期间祭祀大关岭山神和大关岭城隍神。两地习俗有异有同,文化底蕴都非常深厚。  相似文献   

20.
哈尼族没有本民族文字记载的历史,服饰是其特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相对增强,哈尼族平日着装日趋汉化,但在本民族重大的节日,他们仍遵循传统的礼仪和穿着。对哈尼族老、中、青、少的十月年服饰进行田野调查和描述,为研究哈尼族服饰、民间美术、民族文化内涵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