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金瓶梅》与《十日谈》女性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作舟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4):66-67,70
《金瓶梅》与《十日谈》被视为中西方两大奇书,作为反封建主流文化的旗帜性作品,它们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在文坛上得到了充分肯定。而两部作品中众多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更是深入人心,广为世人所关注。然而,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时代背景,两书的作者在各自的作品中表现出了迥然不同的女性观。  相似文献   

2.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麦田里的守望者》分别是马克.吐温和塞林格的代表作。试从这两部作品的主题、叙事风格、人物的典型意义、创作背景及其现实意义几个方面来比较分析两部作品的异同,目的是为了通过比较揭示两部作品各自所展现的独特艺术魅力,使读者能更好地品读两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张悦 《文教资料》2013,(17):22-24
舍伍德.安德森和海明威是20世纪初期美国文学史上的两位大师,其代表作《林中之死》和《老人与海》被认为是两位作者最经典、最成熟的作品,二者都突出表现了死亡这一主题。本文比较作者在这两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死亡意识并浅析其成因,通过对比可知,虽然两位作者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和死亡体验,作品也创作于同一时期,具有相同的时代背景,但两位作者的死亡意识有着很大反差,引起读者对生命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4.
英国与法国在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其艺术上又各自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本文运用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中的文学批评理论,以中法两部以女性为聚焦点的小说《简·爱》和《包法利夫人》的对比为例,采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来挖掘英法现实主义文学的异同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5.
《人鼠之间》与《骆驼祥子》这两部现实主义小说都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尽管各自的作者分别以美国和中国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创作基础,但两部小说都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期下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梦想。本文对这两部小说主人公的梦想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6.
《我不是药神》《辩护人》作为两部反映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电影作品,在电影形式与电影文本内容上具有较明显的互文性。文章采用互文性相关理论视角和方法,分析了两部作品的取材、叙述风格、人物塑造和现实意义,以求探寻它们在各自创作中把握题材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具体电影文本的审美价值、艺术追求,理解其在相关电影文本网络中的独特价值和创造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源氏物语》是日本知名女性作家紫式部于11世纪创作的长篇小说,该部作品被称为是日本历史文学的巅峰之作。首先论述《源氏物语》的创作背景,从体现了日本民族文化精神、代表着和风化的完成、是平安时代的文化缩影几方面,分析了该部文学作品蕴藏的文化价值。基于此,从日本平安文化的角度,通过政治文化、女性文化、国风文化三个维度,进一步深入解读《源氏物语》,以期充分了解其包含的历史文化,明确其文化内涵和意义,掌握日本平安时代的社会面貌,突出《源氏物语》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8.
《牡丹亭》的创作者汤显祖与《罗密欧与茱丽叶》的作者莎士比亚共处于16世纪后期,也是这个时期分别在东西方享有盛誉的戏剧文学艺术家。在两人的这两部文学成就的制作上虽然不存在任何的关联,却不约而同地在某些闪光点上存在着一种相似的思想。朱丽叶和杜丽娘这两人在追求理想的爱情、反对束缚和枷锁、寻求思想解放和自由等方面而言,几乎是如出一辙。因此,作为文学的研究者之一,笔者将从中西文化的差异方面着手对两部著作进行比较,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祝福》和《活着》基本情节和写法有些相似,但创作时代的不同使得这两部作品的创作观念、作品风貌和阅读效果大不相同。这一差异体现了文学由政治视角向文化、艺术、哲学视角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和《金瓶梅》问世以来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多年来的社会遭遇、各自作者对所处的社会和时代的态度、两部作品的主要女性人物的行为和性格特征比较接近,但两者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创作过程、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和作者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显著的不同之处。比较分析揭示出作者的世界观和艺术提炼程度影响着作品创作的成败。  相似文献   

11.
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小说《余震》,两部作品在人物设置、情节安排及叙事模式上表现出诸多不同,然而作为在各自领域获得较好声誉的两部作品,仍然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可作为灾难文学可资借鉴的经验。身份认同、内在价值追求与艺术表现手法的高度契合,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小说与电影在各自领域的声誉。与此同时,不论《余震》从个体的层面出发,还是《唐山大地震》从群体的层面出发,将现实关怀深入到更隐秘丰富的内心世界,突破伦理道德的肤浅表达和意识形态的简单图解,在灵魂的自省以及文化的反思中,释放其应有的艺术张力和社会功效,是灾难文学普世性价值及其主体性建构的理性之路。  相似文献   

12.
范婷 《文教资料》2006,(14):27-28
作为中日两国的文学大师,沈从文、川端康成和他们笔下的两座“城”——《边城》和《古都》都是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学作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本文拟从故事题材、语言风格、写作意图和作品的地位价值四个方面对这两部东方文学的经典进行具体地平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异同点,使各自的特色和优点在对比中更加突显出来,作品的深层次价值也更能为人所认识。  相似文献   

13.
《雷雨》和《日出》是曹禺先生的两部著名的剧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当时中国知识青年命运轨迹及其作者创作前后的思想进程的分析、比较,探索出进步知识青年具有两条命运轨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对日本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中国历史上一些著名的文学作品很早就随着中日两国间的人员往来传播到日本,在日本也变得广为人知,影响到诸多日本作家的创作。日本近代文豪芥川龙之介的部分作品,就深深受到我国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的影响,小说《河童》便是其中的代表。本文将通过分析《河童》与《桃花源记》两部作品内容的相似之处,结合作者的身平经历,探究《桃花源记》对《河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朱英姿 《现代语文》2009,(9):144-145
本文对《红楼梦》和《源氏物语》两部巨著从作者、主人公、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文学在书面文学的萌发和诞生、古代文学的体裁和创作技巧、文学风格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简.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两位著名英国女作家,分别于1813年和1847年先后出版了各自的成名作《傲慢与偏见》和《简.爱》。这两部小说近两百年来一直为人喜爱、畅销不衰,不能说与这两部作品的开篇技巧毫无干系。文学评论家的基本任务就是对这两部传世作品的开篇艺术作一些比较学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作为二十世纪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尤金·奥尼尔、阿瑟.密勒和他们笔下的《进入黑夜的漫长旅程》和《推销员之死》同属于美国最经典的两部悲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学术界分别对两位优秀剧作家的这两部优秀作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但就两部佳作的比较研究尚未涉及。文章拟从文化传承、悲剧色彩、表现手法、表现主题等方面对两部巨著进行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找出二者的共同点,使各自的特色和优点在对比中更加突显出来,作品的深层次价值也更能为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18.
鲁迅和夏目漱石是20世纪中国和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家,他们分别是中日两国现代文学象征性的存在,尽管两位身处异国,并素未谋面,但他们借助文学表达国民性改造、启蒙民众的理想与初衷是一致的. 以鲁迅的《阿Q正传》和夏目漱石的《哥儿》为代表性文本,通过对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文本细致研析,挖掘出其隐匿的丰富思想内涵,找寻出两位文学巨匠在创作上的异同,从而完成鲁迅和夏目漱石在跨越国界基础上的精神链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讨论《花间集》与《玉台新咏》两部总集在编辑目的、编辑体例、文学观上的继承性。二书产生的时代虽相差较远,但《花间集》在编辑时对《玉台新咏》的模仿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有所体现的。《玉台新咏》在文学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还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花间集》可谓词学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同样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这一点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狂人日记》在现代文学史上开白话文之先河,阿来的《尘埃落定》则在当今文坛掀起西部文学的一个高潮。本文从主题切入方式、作家语言风格、作品优势土壤、艺术手法选择等方面对两部作品的创作加以比较研究,分析其异同,以进一步认识和解读作品和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