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息讼"不仅是古代官吏为了实现统治者理想而处理人们纠纷诉讼的一种方法,更是作为一种限制诉讼的指导思想贯穿在中国古代的整个法律文化之中。为了深刻贯彻"息讼"的方式,统治者通过对官员自身素质和官员对民间治理的情况进行考核,以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思想的传播并使其逐渐渗入到整个社会之中,成为了不逊于"无讼"的一种成熟的思想。  相似文献   

2.
中国法制的历史,源远流长,独树一帜。经过四千多年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我国古代诉讼的一些共同原则,以及刑事诉讼原则和民事诉讼原则。这些原则的形成,跟我国古代的哲学基础、思维模式、客观条件是分不开的。这些古代诉讼原则中仍有值得令人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古代中国法统典章制度完备,内容丰富,其中的诉讼制度独树一帜,由此积淀而成的诉讼文化源远流长。本文就其无讼、告奸、容隐、越诉等诉讼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4.
小额诉讼程序作为微小权益的保护工具,法院及当事人却出于各方面考虑选择调解解决小额争议,这使小额诉讼面临"虚置"的境地。小额诉讼和调解制度基于不同的价值理念而设计,各有优劣,二者也辩证统一。通过对T市基层法院的实证研究,了解小额案件处理的司法现状,以及各相关方的看法,提出在小额诉讼中引入"诉前强制调解",实行"诉前调解+小额诉讼"的模式,全面推行"立案预登记"制,实现二者真正意义上的"诉调对接"。  相似文献   

5.
司法官责任制度是中国古代刑事诉讼法的核心内容和传统特色,是中国传统诉讼法律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也是中华法系区别于世界其他各大法系的显著标志。古代司法官责任制度定型于唐代,在当时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几乎穷尽了诉讼的各个环节,该项制度对明确司法官的责任、促使公正审判、维持社会秩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某些具体制度、立法特点及体系对我国当前的法治建设无疑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原情断案是中国古代司法文明的亮点之一,其内容重在考量法与情的权衡。通过对明清时期家事诉讼相关案例,主要包括亲属间人身相犯案件、财产相犯案件分析,发现明原情断案在家事诉讼运用中具有注重司法过程中的准情酌理、追求法律效果兼顾社会效果及亲属间民事纠纷判决不确定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宣誓作证制度的发展有独特的文化因素,西方两大法系的古代诉讼都存在宣誓作证制度.诉讼制度的文明化使被告人宣誓作证成了历史,但宣誓作证的历史实践对多种诉讼制度的产生有重大影响.中国特有的诉讼文化排斥宣誓作证制度,但西方宣誓作证制度对中国现代诉讼证明制度的完善也有其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职能是国家专门机关和诉讼参与人为实现参加诉讼的目的和承担的任务而在刑事诉讼中进行活动所应发挥的作用和功能。其经历了古代弹劾式诉讼,中世纪纠问式诉讼和现代混合式诉讼的历史演变而逐渐发展到今天。刑事诉讼职能可分为基本职能和非基本职能。其中,控诉职能,辩护职能和审判职能是现代刑事诉讼的三大基本职能。  相似文献   

9.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发生剧烈深刻的变化,各种法律制度也相应发生着变化。在诉讼法领域,作为诉讼法核心内容的证据规则也随着社会的变化、价值观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对证据的收集和审查,在诉讼活动中,春秋时期宗法、礼治因素发挥着重要作用,战国时期国家权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成就的作用增强。春秋时期诉讼证据简单、粗疏,战国时期诉讼证据趋向于细密化、制度化,并为后世所承袭,对中国古代诉讼证据的发展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所谓断罪,亦即判案、判决,是中国古代法官对自己承审的案件在事实和法律上进行决断,以判定受审人是否有罪、应否处以刑罚,以及处以何种刑罚的一项诉讼活动.金部诉讼程序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作出正确的判决,所以,判决是古代刑事诉讼程序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我国古代,刑律及其他的法律,是剥削阶级国家自己制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根本利益已集中地体现在法律之中.连贵族官僚们的特权在法律中也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古代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要求司法官吏判案,通常必须以法律为  相似文献   

11.
讼师是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以写状纸为职业的人,相当于履行现在律师的部分职能。而在中国古代,诉讼本身就被圣人认定是件不该发生的事。孔夫子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主持审判,我和其他人差  相似文献   

12.
我国刑事庭审在长期公检法线性流水作业中产生了异常的"和谐"状态,被告人的质证权形同虚设。侦查中心的诉讼构造、打击犯罪的诉讼理念以及发现真实的诉讼价值都是造成被告人质证权虚化的原因。随着正当程序、人权保障等现代法治观念的传入,中国开启了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在对我国被告人质证权运行缺陷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和程序保障,促使我国被告人质证权得以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3.
公益诉讼制度兴起的根本原因是政治国家维护公共利益的"失灵"和能力不足,公益诉讼制度的本质是通过公民或社会组织的直接出场,促使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司法权与行政权、立法权之间理性及良性互动。公益诉讼的启动权应当属于权利,而不是权力或义务。民事公益诉权不能单纯授予法律规定的国家机关或有关组织,公民是启动公益诉讼的始源"动力";公民或社会组织发动公益诉讼,应当建立诉前通知国家行政机关或肇事源;公民或社会组织与国家机关都有权申请加入对方已经提起的公益诉讼。  相似文献   

14.
检察机关提起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通过诉讼来解决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应该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国有资产流失是一个"公益"问题而不是"私益"问题,我国现有诉讼制度无法解决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问题,建立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制度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检察机关的性质、地位的特殊性和国有资产流失案件的严重性、复杂性,建立检察机关提起国有资产流失公益诉讼制度,对于制止国有资产流失,保护国有资产,维护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占有是主体对物控制支配的事实,在性质上并非权利。占有保护请求权是民法赋予占有的核心法律效果,占有诉讼即行使该请求权而发生的诉讼。占有诉讼着眼于事实秩序维护,简捷迅速,实行"占有诉讼与本权诉讼不竞合"。围绕占有事实是否受到侵害展开诉讼,不同于司法中习惯的"权利追寻"诉讼模式。在补权利之课、鼓励当事人为权利而斗争的同时,不能忽视非权利争议诉讼模式的确立与完善。  相似文献   

16.
16—18世纪,近代科学在解决毒物检验、尸体解剖、物证检验等诉讼专门性问题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古代科学相比呈现出一些特征,比如注重使用仪器、接受同行评议、关注物证解读等。鉴于这些原因,法学界对科学解决诉讼专门性问题表现出欢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刑事诉讼实践中,以侦查为中心的诉讼构造模式使得整个诉讼过程围绕侦查展开,而处于裁判地位的庭审活动沦为一种形式,这种"大侦查、小审判"的制度弊端令诉讼过程处于"失衡"状态,由此而导致的冤假错案也广为诟病。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不仅是对刑事诉讼构造的重新调整与定位,更涉及其背后诉讼价值的转变及诉讼理念的重塑,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迫切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18.
诉讼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法律制度,是历代统治者在不断总结司法实践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积淀与结晶。中国古代灿烂的诉讼文化今天作为一种法律渊源,其中诸多法律制度已经在或潜在地影响着我们当今的诉讼制度。它值得我们去科学地挖掘,对之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新《民诉法》第55条为视角,针对当前农村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根据立法确立的"基本法+单行法"制度模式,提出农村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启动主体,通过对司法路径、制度保障等方面论证,与农村环境保护和救济结合,探索农民环境权益保障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回避制度在中国传统的司法诉讼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维护正常的司法活动和保证司法的公正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以历代典型个案为例,对中国古代的司法诉讼回避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和分析,同时对借鉴历史经验,加强当代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提出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