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在文化语汇翻译生态环境中,文化的多样性和译者的个体性决定了译者在文化语汇翻译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译者在文化语汇翻译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性,对“需要”、“能力”和“环境”做出合情合理的适应与选择,多维度地去适应翻译生态环境,顺利完成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  相似文献   

2.
译者(苏慧廉)身份的复杂性和所处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他或多或少都会否定"他者"的儒家文化,从而补充和延长"自我"的西方基督教文化空间。这必然会影响到译者的主体性,以及在该影响下译者所采用的相应翻译策略。翻译工作者在从事翻译研究时,应重视对译者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交换媒介,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借鉴。译者所具备的独特的文化身份决定了他对作品的阅读和阐释都源于这一身份,也因此其文化身份兼具双重属性,即作为读者和阐释者同时并存。本文拟探讨译者文化身份双重属性及其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英汉翻译中“归化”还是“洋化”的问题实际上就是我们所熟悉的“意译”和“直译”的问题。面对越来越频繁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翻译已成为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翻译有时是优美的文学翻译,有时是严谨的科技翻译,有时只是日常生活中直白的翻译,文化语境就决定了我们该采用“归化”还是“洋化”。本文首先聚焦文化语境下翻译的特点,通过分析“归化”和“洋化”问题的矛盾及原则,从源文化、译入文化、译者这三个角度提出解决的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5.
对于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的研究,集中于从文本对比的角度出发,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中寻找原因,并在语言操作的层面上进行规避,但是对“超额”和“欠额”的判定缺乏客观的标准;对“欠额”和“超额”的多样化缺乏解释力;所提出的规避策略收效甚微。本文指出:超额翻译和欠额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由译者的心理活动决定,而翻译过程和译者的心理活动是认知的,因此需要从认知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主体,译者的文化取向决定译者的翻译策略。跨文化意识是译者必备的一种素质。文章试图通过将《红楼梦》的两个译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The Story ofthe Stone中前八十回有关宗教哲理辞条的翻译进行比较,分析评述中国的杨宪益和英国的霍克斯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和再现原作审美体验等方面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从而认识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持有的文化取向。  相似文献   

7.
一般文学翻译以"文化分析"为方法的思路是否适用于研究古希腊戏剧翻译值得商榷,因为古希腊戏剧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分析"行为。"文化分析"的发生逻辑不同,决定了古希腊文学翻译的研究思路也就不同:以译者的主体意识为中心,从译者的创作目的(起因)、翻译时的文化阐释(过程)和为读者提供新认知的意旨(结果)来研究古希腊戏剧翻译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分析"的论述行为。  相似文献   

8.
翻译活动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转换,同时还涉及到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项学科。随着译者主体地位的提高,对译者个人的研究范围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将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讨论在文学翻译这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思维过程中,译者情感介入的作用,并阐述了译者审美情感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心理本质。  相似文献   

9.
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不同文化之间的误读是一种客观存在,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是翻译中文化误读成为现实的先决条件,社会文化系统中的诸多因素如历史政治背景、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以及文化意象的表达浓缩在译者身上,通过他的翻译实践产生影响,造成翻译中的文化误读现象。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为我们提供了认识翻译的全新视角,译学界开始关注翻译主体研究,译者主体性地位在语言、文化与人的研究中逐渐被确立。翻译是一种文化话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贯穿始终,译文必然受译者意识的影响。翻译是不同语言字符的转换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这种转换和交流,犹如自然界中能量的转换那样,不可避免地存在能量的损耗,存在文化意象的缺损和文化信息的损失(包惠南,包昂,2004:303)。文化意象的缺损必将影响读者对原文的欣赏,但译者主体性可以使文化意象得以重构和再现。1译者主体性与文化意象概说查明建和田雨(2003)在论述译者主体性内涵时说,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具体表现为: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上的艺术再创造;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序跋中对译作预期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换言之,译者作为主体贯穿于翻译活动的全过程,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他在从事翻译活动时,以自身文化为参照对原作进行吸...  相似文献   

11.
重译林语堂,是推动林语堂研究深入开展的迫切需要,对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实施亦有着重要意义。林语堂英文原著的现有译本,不足之处甚多,但也自有其优长。根据翻译伦理对翻译行为的规范,汲取"筛选积淀重译论"的合理内核,将其具体化为"筛选———融汇———创新———超越",能为重译林语堂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有助于林语堂英文原著汉语重译工作的积极开展,亦有助于文化的积累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中国译学史和翻译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翻译活动的同与异可以梳理为三个层面:拿来与送去,异化与归化,直译与美译。他们的差异表明: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译者的文化态度在他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翻译家林语堂提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的标准为忠实、通顺和美,在此基础上对译者提出了三项要求及责任,开辟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翻译的崭新视角。林语堂以其学贯中西的底蕴,熟谙中西文化的功底,从事了大量的翻译活动,为中西文化的沟通和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中国翻译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翻译实践中有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极为丰厚的内涵。如果说西方文化是穿在其身上的洋装或外衣,是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标准,那么,中华文化乃是他内在的生命灵魂,而闽南文化及其乡土情结则是其重要内质。或者说,其文化精神源于中国文化传统,且根植于闽南文化土壤中。因此,从作家笔下的闽南书写和文化记忆的角度切入,考察林语堂精神范式,可见从闽南乡土和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走出的林语堂,其中潜在的因素在其生命历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奇·碾玉观音》是林语堂根据《京本通俗小说》中同名话本小说改编而成。原作主要叙写封建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重编之后,林语堂改变了原作的主题,故事的戏剧性转移到新的矛盾上,即艺术与爱情、人生之关系。《碾玉观音》的改编在《中国传奇》中较有代表性,探讨此篇的改编艺术有助于对《中国传奇》整部作品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文化间性强调不同文化的共存及自由平等的交流,是当前全球文化多元发展态势的必然走向。林语堂主要通过翻译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在他的翻译中,文化间性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以古典诗歌的翻译为杠杆,探讨林语堂的文化间性观在其翻译中的应用,对于研究翻译的走向和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译者主体性的彰显——林语堂与《浮生六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建构的重要参与者,然而翻译主体长期受到遮蔽,出现了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并逐渐走向深入。全文从英译《浮生六记》和林语堂及其翻译思想的角度出发,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其表现,以期拓展和深化翻译主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可体现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取上,而译者在文本选择上又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林语堂的作家身份研究较多,但对作为翻译家林语堂的外部研究较少。文章从林语堂的文化观出发,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分析林语堂作为译者在进行翻译选材的过程中,其文化观在翻译选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现代历史的特殊性与林语堂本人思想情感、文化心理、个性气质等的复杂性,使他不但复归传统与道家文化,而且选择道家文化为其文化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由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转向回归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重申"性灵",上溯老庄,他逐步完善了自己的文艺观、人生观.这样的文化选择使林语堂的知识分子道路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现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共有的一些心理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