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香港传媒完全由市场导向,市场决定其生存状况,因此,传媒之间竞争残酷,记者之间竞争激烈。媒体的高度商业化,既带来了许多好处,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正如英国《泰晤士报》一位资深报人所说:“香港没有世界一流的报纸,却有一流的记者”。的确。香港记者的敬业精神令世人钦佩。由于研究的需要.笔者在香港接触过不少记者,发现他们身上有些长处值得内地记者学习;当然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2.
香港的大学,突然问成了能考上北大、清华的内地“尖子生”们的一个热门新选择。一时间,警告内地一流大学正在降为二流的疾呼有之,对此“威胁”表示不屑的有之,但是,在争论到底香港的还是内地的大学算是一流时,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香港的大学是怎么办的,从办学理念到教学方式究竟与内地已经司空见惯了的高教体制有何不同?[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去年年底至今年初.我有幸作为中国记协新闻团成员访问了香港、台湾,参加了“第三届海峡两岸暨香港新闻研讨会”,和香港、澳门、台湾的同行们相处了半个多月。这是在香港回归前夕的一次新闻工作者联谊会和研讨会,情同手足的相聚、语重心长的祝福、坦诚直率的切磋,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香港的新闻界代表,虽然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有着完全不同的政治信仰和生活方式,但毕竟我们都是龙的传人,都是中华儿女,都有一个母亲祖国。象要迎接阔别已久的亲人回家一样,内地和香港的编辑、记者们促膝交谈,娓娓而论,显得十…  相似文献   

4.
香港的大学,突然间成了能考上北大、清华的内地“尖子生”们的一个热门新选择。一时间,警告内地一流大学正在降为二流的疾呼有之,对此“威胁”表示不屑的有之,但是,在争论到底香港的还是内地的大学算是一流时,有多少人真正了解香港的大学是怎么办的,从办学理念到教学方式究竟与内地已经司空见惯了的高教体制有何不同?  相似文献   

5.
港澳台之窗     
香港印艺学会、香港贸易发展局及临时市政局联合主办的“第十届香港印制大奖”颁奖典礼前些日子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著名设计家靳埭强获得本届印制大奖的杰出成就大奖。靳埭强是香港设计界先驱,在书籍装帧设计工作中也有杰出成就,在香港和内地久享盛名。他在接受《香港商报》采访时,谈了他在数十年创作生涯中“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体会。 靳埭强由中国内地来港,15岁为裁缝学徒,投入社会工作后仍在不断进修,1967年开始投入设计师生  相似文献   

6.
“这十一年,香港变化大,北京变化更大,两地在双向融合。”带着他的香港朋友,孙豪出现在了马会北京会所的二楼咖啡厅,“晚上我就要赶回香港,都觉察不出两地差异。”孙豪,亚博科技执行董事兼主席,一袭标准的香港商界精英装束,独具特色的眼镜透出这位成长于内地男人的新锐气息,与他涉足的新兴信息科技服务业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7.
我真幸运,有机会采访中英香港交接仪式,成为“世纪盛会”的见证人!这次举世瞩目的“世纪盛会”共有700多个新闻媒体派出了8400多名新闻从业人员来香港采访,其中日本1300多人,美国1000多人,英国700多人,香港本地2800多人,中国内地600多人。参加报道香港回归活动的各国、各地区记者,都要事先申请,经批准到香港后,还要办理身份鉴定,最后才能领到一张采访卡。这个数字是经过身份鉴定最后统计出来的。至于用其它各种方式到香港进行采访活动的记者就无法统计了。我有  相似文献   

8.
新政     
香港澳门记者在内地采访办法公布;新闻出版总署:公职人员无正当理由不得拒绝采访;新闻出版总署:举报盗版生产线最高奖30万;明年将全面完成经营性新闻出版单位转制;成都:房产广告禁用“热销”、“抢购”,“火爆”等词。  相似文献   

9.
打通电话的时候,曹万泰正在香港,进行为期一周的年度工作汇报,他说:“我现在的常驻地是北京,来香港成了出差。”北京的平安大街旁。一座幽静的院落.这是香港驻京办所在地。从2006年4月起,曹万泰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驻京办主任,担负起为香港和内地架桥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两会”上的香港记者周燕群,翟跃文采访今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的记者里,有183名港澳台记者,约占记者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强。其中来自31家新闻机构的香港记者139名,他们是“两会”搭起的新闻大舞台上一支活跃的力量。我们在采访的空隙...  相似文献   

11.
香港报纸在过渡时期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 ,其突出体现 ,是各报关注“前途新闻”和中国内地新闻。前途新闻有三个阶段 :设想阶段 ,香港前途仅受少数报纸的关注 ;会谈阶段 ,报纸态度各异 ;过渡时期 ,新闻高潮叠起。八十年代以后 ,港报上中国新闻的数量大增 ,质量也有所提高。较之过去的“政治报道时代”,中国新闻中经济消息和社会新闻的比例增加 ,与香港相关的内地新闻 ,更成为报道重点。不过 ,在中国新闻的采访报道中 ,也存在专业水平不足、香港记者对中国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为此 ,内地有关方面制定了采访规定。近来 ,两地新闻界的交流 ,为提高中国新闻报道等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12.
有家报纸近载《从十倍的差距看减人增效》一文说,香港某报每个记者每月采发稿件100多篇;而内地有的新闻机构的记者,一个月的任务定额才3至5篇,多的也不过10来篇,作者由此认为内地传媒应大幅度减人增效。读罢此文,我觉得该作者主张“增效”的想法无疑是好的,委实说,一个记者一个月采发稿件三五篇,从数量上看的确是少了些,适当地提高发稿定额,也实有必要。但记者发稿的数量多是不是就说明增了效?是不是非要把人搞得成天惶惶然而疲于奔命,才算是“真正解放了新闻生产力”?我看,这些问题都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洪其华 《新闻世界》2007,(12):10-11
过去一年多时间里。汹涌澎湃的中国股市俨然成为“富豪孵化器”。坐在香港的出租车里,胡润正赶往一个重要的会议现场。尽管轿车“绕路”让他焦躁不安。但一听到记者打听关于“股市富豪”的消息,胡润仿佛一下子忘掉了不愉快.说起普通话来也更加流利。  相似文献   

14.
内地女作家戴平与香港作家邝国惠并列获得香港“第一届天地长篇小说奖”的亚军,冠军名次空缺,王璞的《补充记忆》获季军。戴平从查良镛手中接过象征“书海扬帆”的奖座时露出甜美的微笑说,“第一个长篇小说就获了奖,我感到很幸运。”戴平的小说《微笑标本》,描写内地与香港的故事,以构思、设计取胜。这部描写爱情、青春和死亡的小说,它以内地古城改革开放为背景,展现内地与香港两地两种社会和文化生态的交叉变幻。邝国惠的《普洱茶》,通过一个香港青年到台湾的经历,讲述了90年代台湾青年的生活。戴平在内地当过编辑,写过短篇小说。邝国惠是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到台湾上了一年大学,当过电视记者,1991年  相似文献   

15.
2007年3月31日,北京某报以引题为《疯狂歌迷昨回老家 准备签证再赴香港 心理专家为其担忧--》,主题为《杨丽娟最需去见心理医生》刊出报道,反映了兰州市民杨丽娟渴望去香港见到刘德华的情况.报道在楷体提要中还写道:“在电话中她告诉记者:现在首要的是拿到签证……”把一名中国内地居民要到中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去说成需办“签证”手续,这是个政治性错误.  相似文献   

16.
关于娱乐新闻采访、报道失范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采访娱乐记者,请他们畅谈娱记们得意的策划、采访手段。这次节目中,与会者预言关于王菲生孩子报道,娱记的竞争将白热化。果然,5月间王菲持临产前续遭遇众多香港、内地记者的围堵采访;她的前夫、摇滚歌手窦唯因报纸对他的侮辱性的报道怒而烧了报社门口的汽车。我国娱乐记者的无理性行为和他们对娱乐新闻的认识偏差,达到了又一个“顶峰”。面对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形,新闻学界不约而同地在学术会议、学术刊物上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研讨。2006年6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学、媒介经济方向的61位研究生就此做了一次…  相似文献   

17.
据香港材料,去年内地出版的图书运销香港,无论品种和册数都比1983年有显著的增长。香港书业界人士认为,1984年,为内地销港图书的“丰收年”。去年由内地运销香港的图书共约七千多种,逾二百万册。三联书店香港分店是内地图书在港澳及东南地区的总经销。  相似文献   

18.
《青年记者》2009,(13):58-58
新加坡《联合早报》驻香港记者戴庆成一位中国朋友的文章被某媒体转载后,他去索要稿费,却被告知“没有转载费”。  相似文献   

19.
八十八岁的红学家俞平伯今天乘飞机赴香港作《红楼梦》研究演讲。在首都机场,记者为他送行。他说,早晨五点钟就起来了,六十五年前去香港,香港还象个村落,如今不知变成什么样子了。记者看到他衣着单薄,问他冷不冷,他说他不怕冷。谈到这次乘飞机,老人的童心再现,说“一九三五年我乘飞机,由上海来北京,还瞒着母亲,自那以后没乘过飞机。”因飞机晚点,到民航宾馆小憩.他高兴地说:“真有趣,想不到跑到这里过了半天。”  相似文献   

20.
迷的病态化与传媒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段时间,关于“疯狂粉丝”杨丽娟疯狂追星事件的报道屡次登上各大媒体的头条。内地及香港、台湾近30家媒体派出采访队跟进杨丽娟的疯狂追星事件。当事件已经接近尾声时,仍有不少媒体的热情还是异常高涨:杨家母女从广州返回兰州时,随行“记者团”多达10余人;有些媒体还安排了杨家母女在兰州的一切食宿费用,并对其下榻的酒店严格“保密”,摆出一副誓将“独家新闻”做到底的架势。部分媒体从业人员和民众甚至成为杨丽娟的“超级粉丝”,愿意资助其再度赴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