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艳 《儿童音乐》2008,(8):62-63
【设计思想】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音乐教学活动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参与和实践性,重视学生感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情感,重视学生感受、体验、表现、鉴赏音乐的美。二年级的学生还停留在感受和表现音乐的阶段,所以本课以感受为主、表现为辅,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音乐,在感受基础上表现音乐的意境。一、教学内容:歌曲《小袋鼠》聆听《袋鼠》  相似文献   

2.
音乐教育是通过感受音乐、表现音乐,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的教学中,并学习最基本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发展音乐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通过听、唱、说、演等方式,感受表现动物的音乐。让学生走进音乐,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同时,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利用各种音乐手段,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音乐的美,并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现音乐。  相似文献   

4.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音乐课程对于促进学生全面的、有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感受、鉴别、判断、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其间,教师要重视学生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应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  相似文献   

5.
孟春颖 《林区教学》2015,(1):100-101
小学阶段的器乐启蒙是学生步入音乐殿堂的起点。以竖笛器乐教学为切入点,有助于对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和音乐的再创造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人格。着重论述在音乐教学中竖笛如何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它成为学生表现音乐、感受音乐、创造音乐的得力助手,从而发挥它独有的魅力。  相似文献   

6.
一、教学理念1、突出音乐学科特点,在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地体验感受和表现音乐的美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一、营造音乐表现氛围,使学生乐于表现1.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兴趣提供人们从事活动的强大动力,无论是歌唱教学,还是器乐教学,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入手。只有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浓厚兴趣,才能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提倡自主探究性学习。音乐教学要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协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充分享有体验音乐和表现音乐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正>一、感受音乐意境,引导创编表演音乐最基本的性质是审美性,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的基本价值在于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体验音乐的形式美和丰富的情感。小学音乐课堂内的音乐意境,存在于音乐教师的音乐表现和学生音乐审美体验的自始至终。没有教师主动的音乐表现,就没有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就没有小学音乐课的意境。在  相似文献   

9.
音乐必须通过表现才能完成其创作,才能让人聆听、观看、感受与鉴赏。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使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成了音乐学习的核心。从体态律动、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中学会音乐表现,并按照立足情感表现、致力形象塑造、敢于主动表现、善于技能表现的原则,获得表现的信心、勇气和能力,跨入无拘无束的自我表现状态中。  相似文献   

10.
<正>艺术表现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对话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故事情节,从而体现生活的艺术。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也可以把艺术表现贯穿于整个课堂,让学生用不同的演唱形式表现歌曲,或者是用语言表达对音乐的理解、用肢体语言表现音乐、用舞台表演的形式再现音乐等。艺术表现正是通过其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在不断提高的表现中,不由自主地投入到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相似文献   

11.
《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是中小学音乐教育最基本的理念;应渗透在各个不同的教学领域中。通过音乐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丰富审美情感,发展审美想象,深化审美理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由此,音乐课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审美为核心的音乐课堂,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在音乐教学中,如果我们单纯地把学生局限在课本上,那么,学生的音乐创造必定是有限的。音乐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体验,感受音乐、表现音乐,进行音乐的创造。因为创新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根据个人的经验而进行的。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对音乐的联想与想象,不仅需要借助歌曲的歌词、乐曲的标题、故事情节等等,更需要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所以,在音乐创造中,教师要根据学生音乐表现内容,创设特定的场景,使学生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音乐表现内容联系起来,激发联想与想象,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个性和创造才能。  相似文献   

13.
房绍芹 《儿童音乐》2013,(10):66-67
<正>《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表现是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音乐教学中表现部分的重要内容——歌唱教学,我们习惯采用让学生跟唱、模唱的方法,这种传统的方法降低了学习难度,学生学起来会比  相似文献   

14.
孙岩 《林区教学》2012,(12):115-116
器乐教学在音乐教育体系中,既是学生学习音乐、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又是能够为学生提供创造性的表现音乐和情感的平台。竖笛这种物美价廉又便于携带的课堂乐器,较其他乐器容易学、容易奏,其音色特点也更适合于集体教学使用,非常适合作为课堂教学乐器来提高学生音乐的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付静 《新课程研究》2009,(7):125-125,128
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了音乐教学要“以音乐为本”这一理念,为此,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而不能以为了引导学生的兴趣而把音乐课弄得不象音乐课。在教学时,要注意通过不同的演唱,设计速度、力度、音色变化来表现情感;学习音乐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手段,想像音乐所表现的意境,一节音乐课要用音乐贯穿始终,使学生爱唱所要教的歌,将学生引入“听音乐的课堂”,打下听觉体验的基础,带领学生走进音乐。  相似文献   

16.
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泉 《成才之路》2009,(15):26-26
音乐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它包涵的内容很多:如听、唱、奏、欣赏、创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创新实践活动中。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在浓郁的艺术气氛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能力。在音乐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7.
音乐欣赏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新颖独特的教学手段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带领学生在聆听、感受音乐的过程中,充分地体会、理解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情感,并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进而通过学生大胆的表现和创造音乐,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8.
音乐教学通过给学生提供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以及对音乐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基于此,对从多角度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音乐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音乐教育传承和发展了这一历史任务.小学音乐教育中的"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中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 一、在实践中培养音乐表现能力 掌握知识技能的最好方法就是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对于激发他们的表现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根据教材设计音乐游戏、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师生共同参与的音乐表演,使音乐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0.
音乐节奏感是进行音乐欣赏与表现的重要基础,学生的节奏感越强,对音乐感知与表现的能力就越强。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是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音乐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节奏训练,引导学生在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中感知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学会辨别节拍的不同,能够听辨旋律的高低、快慢与强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