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自然法学说和社会契约理论是英国宪政自由主义传统形成的理论基础.个人权利、有限王权、法治自由、权力制衡、保守发展是英国宪政自由主义传统的基本价值.  相似文献   

2.
英国是世界上首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英国早期政治制度现代化始于都铎王朝时期,经过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君主立宪制。其间议会与王权既相互合作又矛盾对抗,其曲折复杂的斗争是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英国独特议会传统的合理继承,是议会与王权关系的新发展,也是新的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廖建林 《红领巾》2005,(1):24-28,38
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两重性,使重农抑商成为中西封建国家的共性.封建国家对待商品经济一般是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态度,但侧重于重农抑或是重商还取决于与之相联系的具体背景.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王权过早强大,来自商业和外贸的财政收入有限,故政治考虑优先,重农抑商成为传统国策;封建领主制下的西欧,王权软弱、分裂割据成为社会常态,富有的商人及其贸易的收入遂成为王权加强的重要依靠,而商人和市民也有赖于王权的加强以发展商品经济,因此由农本而重商成为王权和市民的基本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要讨论的是中古盛、晚期的英国王权,时间约为十一世纪中期——十六世纪末期。英国封建王权具有一个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既强大又有限。这种特征不仅与中国封建专制王权截然不同,而且也区别于产生在同一封建基础之上的西欧大陆请王权。以往对这方面的探讨较少,且多把王权特征的产生和演进简单地归结为某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国内莎学界一致认为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代表,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代表了当时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是进步的。本文认为,这是对莎士比亚的拔高。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这时期资产阶级与封建王权已由过去的联盟走向矛盾对立。资产阶级一转过去王权支持者的身份而成了它的反对者,他们要求冲破封建王权在政治经济上的种种束缚,自由发展。在这种变革与反变革、进步与保守展开斗争之际,莎士比亚宣扬权威、等级和秩序观念,极力维护王权,以历史的观点看,他的政治思想不能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不是进步的,恰恰相反却跟封建统治者所倡导的“君权神授”,国王的权威神圣不可侵犯等传统思想一脉相承,是落后的。莎士比亚持有这种落后的社会政治观决非偶然,这与传统基督教思想的深刻影响,与他个人发迹了的社会地位分不开,也与当时英国特殊的政治状况分不开。  相似文献   

6.
试析都铎时期英国贵族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都铎时期是英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在经济和政治、王权和社会、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的联合作用下,都铎王权与贵族的关系转变成为近代早期国家和贵族的关系,都铎贵族转变成为近代国家的“新贵族”。这一时期,贵族仍然行使着传统的军事和政治统治的功能,但贵族的权力性质不同于以前。他们代表的是国家的权威,行使的是君主赋予或者许可的权力。在都铎和贵族的关系上,都铎时期的英国贵族首先是都铎君主的臣民。其次,都铎贵族是都铎政治集团的重要成员,是都铎专制君主权力基础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16世纪宗教改革对英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旧有的政治体系遭到破坏,神权与王权并存的双重社会结构被王权至上的一元结构所取代。神权、王权与议会的斗争贯穿了整个宗教改革过程的始末,从而引发出一系列政治观念的演变,这些演变促成英国走向近代政治民主化的道路,获得独立自主的国家尊严,唤醒英国人民的民权至上的民主意识。  相似文献   

8.
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两重性,使重农抑商成为中西封建国家的共性。封建国家对待商品经济一般是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态度,但侧重于重农抑或是重商还取决于与之相联系的具体背景。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王权过早强大,来自商业和外贸的财政收入有限,故政治考虑优先,重农抑商成为传统国策;封建领主制下的西欧,王权软弱、分裂割据成为社会常态,富有的商人及其贸易的收入遂成为王权加强的重要依靠,而商人和市民也有赖于王权的加强以发展商品经济,因此由农本而重商成为王权和市民的基本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世纪英国宪政传统萌芽及发展历程的阐述,揭示了英国宪政传统的孕育是中世纪深厚的政治文化和法律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从贤人会议到御前大会议再到议会这样的议事机构成为政治协商的组织保障;在盎格鲁—撒克逊习惯法的基础上,经过诺曼王朝和安茹王朝逐渐发展起来的普通法是制约王权的有力武器;而君主、贵族、教士、骑士、市民等阶层是权力制衡的多元政治主体。三者共同开启了英国政治传统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0.
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两重性,使重农抑商成为中西封建国家的共性。封建国家对待商品经济一般是采取既利用又限制的态度,但侧重于重农抑或是重商还取决于与之相联系的具体背景。中国封建地主制社会王权过早强大,来自商业和外贸的财政收入有限,故政治考虑优先,重农抑商成为传统国策;封建领主制下的西欧,王权软弱、分裂割据成为社会常态,富有的商人及其贸易的收入遂成为王权加强的重要依靠,而商人和市民也有赖于王权的加强以发展商品经济,因此由农本而重商成为王权和市民的基本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1.
从1066年“诺曼征服”英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国开始,英国的财政权经历了从绝对的王权到议会逐步取得征税批准权、财政监督权,以及在议会内部财政权由上院到下院的演变史。财政权的这种演变原因在于英国常年战争军费开支不断扩大引发财政危机,而“家计财政”难以支撑以及英国传统习惯等因素,并最终是由阶级经济力量对比变化决定的。财政权的演变对英国宪政传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议会主权原则的确立、有限政府理论的形成及协商精神的充分体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2.
司法独立作为一项政治原则和法律原则,现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它已成为保护人权和制约权力的有效武器。现代意义上的司法独立起源于英国,因此,回顾英国司法独立的发展历程,对于指导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应有重大的启示。在英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的法治思想是司法独立制度得以产生的思想基础;分权制衡的宪政体制是司法独立制度得以形成的政治前提;理性执着的法律职业阶层是司法独立制度得以确立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13.
康熙帝介入思想与文化传统,将政治势力延伸到文化领域,并不是以政治权力去削弱、对抗文化传统,而是力图结合"道统"与"政统",在把自己塑造成政治权威的同时,又成为"道统"的代言人;这种对"圣君"形象的追求与角色定位,从康熙帝御赐给清初福建书院的各种匾额或图书中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晚清法律移植打破了中华法系的固有传统,古老的中国开始了法律近代化的艰辛历程.然而,法律近代化并非仅仅是纸面规则的近代化,它必须是当时社会的深刻而真实的反映.从政治权力结构而言,晚清的社会并没有产生政治民主化的土壤,法律近代化与传统的皇权政治实际上成了一对悖论.  相似文献   

15.
皇后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朝皇后及制度显示出了其独有的特殊性。这与北朝政权均为北方少数民族军事贵族建立有很大关系。北方少数民族文化贫乏落后,没有自己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传统,同时又具有北方民族的传统遗风,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要较中原汉族地区女性高,在社会政治生活、家族宗族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所以北朝皇后与佛教关系异常密切,帝后权力之争十分激烈,同时又出现像昭太后和冯太后那样有才能的女政治家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6.
论道德冷漠症的产生根源——兼析体制性因素的道德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冷漠症主要表现在社会成员个体遇到困难,需要救助时,其他社会成员不予施救,其重要原因在于其他成员担忧受到被施救者反诬.被施救者反诬施救者的现象在当前社会上较为普遍,其发生原因主要在于被施救者将反诬视为获得利益的捷径,这种利益获取的价值超过了其所承担的道德风险.被施救者寻求获利捷径,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整个社会财富、机会等要素分配的体制性影响,特别是当前财富分配中不劳而获、“少劳多得”现象渐多,通过不良手段获取财富的现象普遍.这与我国政治体制中大量特权空间和体制漏洞的存在关系密切,并在根源上归咎于地方官员政治权力自下而上产生、对下负责和实际上官员权力由上级赋予、对上负责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论近代日本的藩阀元老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近代史上,近代天皇制经历了藩阀元老政治、政党政治和军部法西斯政治三种主要形态。而藩阀元老政治是对近代日本政治发挥作用时间最长、影响最深的一种形态。藩阀元老主要是通过隔离天皇权力和掌控内阁来确立自己的政治统治的。而这一统治形式的基础又是由历史上的武家政治传统所决定的,并进而影响到后来军部法西斯体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文化传统是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其合理内核能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英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传统十分深厚的国家,其教育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潜在的、深层次的本质联系.通过对英国民族文化传统的解读,考察英国教育现代化的路径,从而阐明其教育现代化与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由于历史传统不同,政治合法性的来源也不尽相同。从政治发展的经验来看,政治合法性存在一个结构优化问题,只有不断能够促使合法性优化的政权,才能为政治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清议传统在中国古代形成较早,是民众向往清明之政的心理反映.从汉魏六朝至宋元明清时期,清议现象一直延续在社会政治和士人心目中,并对古代政治体制、士人风尚、民族文化等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