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的作品《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是现行高中语文的重点课文。两篇课文中“记念”一词多次出现,时而作“纪念”之解,时而有“记念”之意,的确令人难解。 例如《记念刘和珍君》有“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有:“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也仍在记念我。像在马路上行走时候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只是记叙了作者和刘和珍交往中的几次印象,并不是人物整个精神风貌全面完整的描述。刘和珍君到底是怎样一位青年,林语堂先生的杂文《剪拂集》有记述。“三·一八”惨案时林先生是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兼学校教务长,刘和珍是当时英语系学生并且是校学生自治会主席,他们的交往甚密。刘的牺牲也让林先生深为痛惜。在同年三月二十一日,即刘遇难后三日,林先生写了《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该文对刘和珍记述较详。  相似文献   

3.
文学大家,总是以他别开生面的作品,在创作上卓然自树一种独特风格,同时又总是根据表达不同的内心感受和主题的需要"不主故常"做到"正而能变"表现出风格的多样性。鲁迅先生的杂文创作,就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同是鲁迅先生又同是为纪念革命烈士而写的两篇脸炙人口的杂文。两文尽管体裁和写作目的基本相同,然而所表现的感情色彩和格调却同中见异,各臻其妙,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就两文总的抒情格调而论,《记念刘和珍君》是直抒胸臆,明快直露。作者对革命烈士的高度赞扬,深切悼念,对反动派屠杀无…  相似文献   

4.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纪念》两篇杂文 ,主题思想和写作方法大体相同 ;但因为纪念对象和写作时间的具体差异 ,受作者思想发展的阶段性影响 ,各自表现出来的认识结论有所不同。在表达手法上 ,前者以叙事为主 ,抒情淋漓酣畅 ,风格激越 ;后者以抒情为主 ,表达曲折含蓄。把握这些区别 ,对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实施教学计划 ,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许昌师专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刊载了谢文学同志的大作《也谈对〈纪念刘和珍君〉中所引陶潜诗的理解》(以下简称谢文),主要是针对拙文《怎样理解〈纪念刘和珍君〉所引陶潜诗》(载《天津师院学报》  相似文献   

6.
有消息称,全国许多地方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有所调整,其中鲁迅的《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经典作品被删除。事实上,语文教材的变动在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是深受关注的社会议  相似文献   

7.
<正>鲁迅先生不愧为文章高手,同样是写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硬是鹤立鸡群,与众不同。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他纪念文,情感单一,悲贯始终;而《记念刘和珍君》,则情感复杂,多味杂陈——有悲,有愤,有省,有恨。一、悲千古纪文(祭文)皆写悲,《记念刘和珍君》当然也写了悲,这是二者相同的地方。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的一些纪文(祭文)名篇吧。中国古代有三大祭文: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  相似文献   

8.
熊军 《学语文》2009,(4):31-32
《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杂文中有着广泛影响的重要作品,评论很多,但有些评论也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因此有再说说的必要。  相似文献   

9.
<正>基于大部分双补"对象"语文程度低,我在语文教学中,力避大讲诸如"形散神不散"之类的道理,宁肯多花力气,从易学处入学,着眼于教一点是一点,务求学生应用到写作上. 比如教《纪念刘和珍君》,这是一篇典范性很强的杂文.我除了让学员领会鲁迅在这篇杂文中如何布局谋篇外,突出了一点:如何用对  相似文献   

10.
<正>《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创作的一篇写人记事散文,被收录在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之中。此文以“纪念”为核心,以“抒情”为要旨,同时以犀利尖锐的笔锋加以“叙述”,在文风上将杂文的批判性、斗争性与散文的抒情达意功效相呼应,二者的互动生成了一种鲁迅独有的杂文式抒情笔致。运用叙事学理论对该文再次解读不仅符合其文本特征,且具有切实可行性。写人自然掺杂叙事,叙事不外传情,传情必讲方式。《记念刘和珍君》自问世以来,不断被奉为经典传诵,且常“驻足”于中学语文教材,文本所富含的独特风格和深厚、复杂情感,并非通过单一笔法达成。对于此文,该是常读常新,常读常解才好。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偕行社祭文》的争鸣在英明领袖华主席抓纲治国的战略决策指引下,在批判“四人帮”炮制的“两个估计”的高潮声中,绍兴新发现了一篇《偕行社同人悼刘和珍烈士〈祭文〉》。关于这一《祭文》,是否系鲁迅佚文,尚有争论。但它毕竟与鲁迅的战斗杂文——英雄史诗《记念刘和珍君》有  相似文献   

12.
<正>鲁迅先生乃文坛巨擘,其文尤其是杂文常常被谓之匕首投枪,是可以用来解剖中国人的人性的。在鲁迅先生诸多的作品中,人物称谓常常有所不同,而其所代表的含义便有所不同。考虑到先生的文本常常给其中的人物提供一种存在的背景,因此基于文本的解读来了解人物称谓,不仅可以对文本加深理解,也可以对人性进行进一步的解读。《记念刘和珍君》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被安排在教材的"直面人生"的"真的猛士"栏目中,仔细揣摩文中的人物称谓可以发现,余味无穷。一、中国人:先生怒其不争《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提到"中国人"的只有  相似文献   

13.
王易 《生活教育》2010,(10):89-92
全国中小学开学不久,一条关于语文教材删改内容的新闻引发热议:有消息称,全国多地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有所调整,其中鲁迅的《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多篇经典作品被删除:事实上,语文教材的变动在世界各国、各地区都是深受关注的社会议题。  相似文献   

14.
<正>鲁迅先生撰写《记念刘和珍君》,旨在纪念刘和珍君以及跟刘和珍君一样被残忍杀害的青年学生们。文章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着鲁迅先生内心汹涌的情感矛盾。多处使用了转折句式,维持着文章字句间隐形的热度。叙述和议论的语言颇为冷静,但抒情的地方又热烈而深沉。一、语言中的逻辑矛盾暗含情感矛盾  相似文献   

15.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锋芒犀利,文采斐然的杂文。在文章里,鲁迅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奉献了最大的哀痛和敬意,对屠伯们投以极大的愤恨和有力的谴责,召唤人们作真的猛士奋起抗争。教这样的战斗杂文,难点确实不少。但是,经过反复推敲,可以发觉其难点聚集而显露,只要抓住文章的规律和特点,以一课一得为目的,少而精地完成教学任务是完全可能的。于是,我把这篇教学定为两个课时(用七十分钟进行讲授,用二十分钟进行课  相似文献   

16.
据载:今年暑期开学,各地教材又换血了。有人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其中有鲁迅的《阿Q正传》《药》和《纪念刘和珍君》。  相似文献   

17.
现代文坛巨匠林语堂与刘和珍之死有密切的关系,他在鲁迅撰《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之前写的《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一文鲜为人知。当时,林语堂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刘和珍是他很喜爱的学生。3月18日早晨8时许,刘和珍以女师大学生自治会名义请林语堂准予停课一天,以便游行请愿。他当即允准,并告诉她今后如因参加爱国运动而须停课,请及早与他接洽。  相似文献   

18.
杂文,是鲁迅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课本先后选了他写于不同时期的十二篇杂文。我们在阅读学习中,除了被鲁迅那渊博的学识、精深的思想和爱憎强烈的论辩折服的同时,也分明感受到充盈其间的诗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诗歌化的表现手法。鲁迅把我国传统诗歌的赋比手法普遍地运用到杂文创作之中,从而使他的杂文既不肤浅,又不艰深,平易而色彩斑斓,简洁又文辞隽永。“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但鲁迅用赋,并非简单地敷陈事由,叙谈事物,而是将铺叙与感情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情感的画面。《纪念刘和珍君》在叙及得到噩耗出乎意料和难…  相似文献   

19.
(一)《纪念刘和珍君》的两条注释《纪念刘和珍君》文中提到刘和珍毅然预定了《莽原》的全年。“《莽原》”课本注释为:“鲁迅编辑的一种周刊。所登载的文章大都是对于旧社会和旧文化的批判。”刘和珍预定全年的《莽原》是“一种周刊”(课本已改为“文艺刊物”——编者)么?《莽原》有两种:一是《莽原》周刊,一是《莽原》半月刊。前者为莽原社之刊物,为之奔走最力者是高长虹,中坚的小说作者为黄鹏基、尚钺、向培良三人,鲁迅是编辑。周刊于一九二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创刊,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出至第三十二期终刊。共出版了七个月。后者为未名社之刊物,先由鲁迅编辑,一九二六年八月鲁迅因被北洋军阀政府通辑离京赴厦门,半月刊由韦素园接编。此刊一九二六年一月十日创刊,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出至第二卷二十二期停刊。共出一年零十个月。未名社成员李霁野、台静农等虽曾以个人名  相似文献   

20.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周作人《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和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基于洞察人性、批判政府、揭露社会黑暗的基础之上记叙了“三一八”事件,但三者借助不同的叙事方式表达出不同的写作意图:鲁迅以片段式的叙述纪念刘和珍,抑制不住内心对执政府的愤恨,同时又讽刺“流言家”的冷漠;周作人也以片段式叙述吊唁刘和珍、杨德群二人,抒发内心对死者的真挚情感,通过“感想”之事侧面表达对政府的无望;朱自清以全景式自叙来呈现“三一八”事件的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