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上海《新民晚报》的副刊上,看到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先生的一篇小文章,题为《我的飞毛腿》。顾执中解放前担任上海《新闻报》外勤记者多年,他采访过全国各地,还去过十几个国家,跑得又远、又广、又久。除必要的车、船、飞机之外,他充分发挥两条腿的功能,尽量多走路,练就了一双“飞毛腿”。一九四○年夏,他曾被日伪特务枪击,中了一弹,“我立即命令我的飞毛腿,加速度飞奔……侥幸地逃去第二枪第三枪”。顾老今年八十九岁高龄,近几年还有新闻报道作品问世。最近参加全国政协全体会议,依然能快步捷走,使不少  相似文献   

2.
顾执中是我国当代的名记者,素以“飞毛腿”而名声遐迩。他的那种雷厉风行,不怕艰苦,勇敢果断的采访作风,是堪为年轻的新闻工作者的楷模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时,顾执中才只有十三岁,可他已开始向报纸投稿了。一九二三年,二十五岁的顾执中进入上海《时报》,开始了他历尽沧桑,备尝艰辛的记者生涯。一九二五年,上海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五卅”惨案,上海的工人学生为了抗议日本资本家枪杀顾正红的暴行,在英租界举行示威游行。英国巡捕悍然开枪,当场死伤达数十人。  相似文献   

3.
我的飞毛腿     
本刊今年第五期“读者点题”栏刊登了宋继闻同志的点题,希望详细谈谈当代名记者顾执中“飞毛腿”的故事。我们以为,这个题点得好,很有针对性,顾老“飞毛腿”事迹,对全国三十万名正战斗在新闻工作岗位上的同志,尤其是中青年同志,会有启迪作用的。本期除发表喻速同志的回答文章外,还发表了顾老一九八三年发表在《新民晚报》上的文章《我的飞毛腿》和周胜林副教授《记者当有“飞毛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顾执中著《战斗的新闻记者》一书已由北京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记述了顾执中从一九二三年在上海进入新闻界,开始记者生涯的经历;并于一九二八年创办“民治新闻学院”,为我国培养新闻人材作出了贡献。顾执中从事新闻工作几十年,写下大量新闻、通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我国著名新闻记者、新闻教育家顾执中先生的90寿诞,又是他从事新闻工作65周年、从事新闻教育工作60周年纪念。作者怀着对顾先生的敬仰之情,探索他在半个多世纪以来所走过的新闻道路,渴望寻求老一辈新闻工作者在坎坷的路途上,不畏艰危,不辞辛劳,追求光明,自觉奋斗的精神。一、正确的抉择1898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顾执中出生在浦东南汇县周浦镇一个贫苦家庭中。祖父和外祖父都是木匠。父亲虽然读  相似文献   

6.
隐语电报     
1928年6月2日深夜,上海《新闻报》驻北京记者顾执中,给编辑陈达哉发回电报,电文说:“上海汉口路274号陈达哉先生:二弟拟于本日晚偕小妾离京,所有家务,托郭务远先生管理”。第二天,上海《新闻报》便以醒目大字标题登出一条独家新闻:“张作霖偕眷今晨逃离北京”。原来,当时奉系军阀张作霖和蒋介石作战吃了败仗,欲逃东北。但是,张行动诡秘,离京时间严密封锁。记者顾执中发现张行李已运至车站后判断张出逃就在即日,立即去电报局向上海发电。不枓电报局的新闻检查员是张的耳目,电文难以明写。顾执中急中生智,拍了上述电文。编辑陈达哉亦极  相似文献   

7.
12月《新闻战线》复刊10周年(1978年) 《新闻战线》在“文革”前,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记协合办,“文革”中停刊。1978年12月复刊,由人民日报社主办。 12月12日顾执中创办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60周年(1928年) 上海民治新闻学院,1928年12月由顾执中创办,1932年改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这所专业新闻院校是  相似文献   

8.
1928年,我国新闻界前辈、著名的新闻教育家顾执中先生在上海创办了一所新型的新闻学校——民治新闻学院,4年后因国民党当局刁难而被迫改名为民治新闻专科学校。  相似文献   

9.
隐语电报新闻顾执中曾担任过上海《新闻报》采访部主任。北伐军长驱北上时,他在北京获释奉系军阀张作霖将逃回关外,拟拍电报向上海报告这一重大新闻,但当地电报局驻有张作霖的检查员。在此情况下,顾执中机敏地及时发回了一则隐语电报: 上海汉口路274号陈达哉先生: 弟于×晚偕同小妾离京,所有家务,托郭务远先生管理。这是一份并非事先约好的明码密电。“汉口路274号”是《新闻报》的社址。顾哪有什么“妾”?“弟”乃指大帅张作霖也。“郭务远”则为“国务院”的谐音。于是,报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现代新闻史上名动一时的著名记者顾执中,1899年农历五月廿六日出生在浦东南汇县的周浦镇,曾任<时报>和<新闻报>记者,缅甸<觉民日报>主笔,加尔各答侨报<印度甘报>社长兼总编辑.他著有<西行记>、<到青海去>、<东北吁天录>、<报海杂忆>等,并将<封神演义>译成英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顾执中任高等教育出版社编审.这里记述的是顾执中与东北军的几个故事.  相似文献   

11.
学艺札记     
听到几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新”和“闻”一位新闻界的前辈说:“‘新闻’一词,取得很好。”他说:“新闻,新闻,一要‘新’,二要‘闻’。“所谓‘新’,是说新闻必须有新东西:新闻要反映新事物、新人物、新气象、新风尚。“所谓‘闻’,是说记者要‘多闻’,要‘耳闻八方’  相似文献   

12.
2005年8月.省档案馆在浙江展览馆举办了“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展览。展览期间。收到一位名叫顾芰英的老人的来信.向我们表达了捐赠其兄顾建平相关档案资料的愿望。信中写到“我在浙江展览馆参观‘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看了大量史实展,教育至深……联想我兄顾建平在新闻战线上奋斗一生.他爱国敬业,  相似文献   

13.
新闻策划与制造新闻兼与丁未先生︽﹃新闻策划﹄现象析︾一文商榷刘文帅新闻是可以策划的吗?新闻媒体可以“制造”新闻吗?丁未先生在《‘新闻策划”现象析》中作了否定的回答,为什么泥?作者认为“‘新闻’不等同于‘新闻本体不能策划应是十分明确的”。请问:“事实本...  相似文献   

14.
1995年4月16日,老报人和新闻教育家顾执中,以98岁的高龄辞别人世。噩耗传来,顾老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新老校友和新闻工作者们,无不心情沉重,默默哀悼。本来.大家殷切期盼他至少再多活两年,成为“百年人瑞”,然而,天不假年.他遽然魂归西天,徒唤奈何啊。  相似文献   

15.
陆诒(1911-1997),上海浦东人。1930年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顾执中先生在上海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31年进入新闻报社任编辑。从当记者的第一天起,陆诒就成为一名出没于枪林弹雨的战地记者,在八年抗战中,他约有四年在战地奔波采访。他足不停步,手不辍笔,亲临现场采访,写下了无数记录历史的篇章。历任《新闻报》记者,《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新华日报》编委、采访主任。抗战胜利后任上海《联合晚报》采访主任。1937年11月8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简称“青记”)在上海山西路南京饭店成立,陆诒是发  相似文献   

16.
12月《新闻战线》复刊10周年(1978年) 《新闻战线》在“文革”前,由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国记协合办,“文革”中停刊。1978年12月复刊,由人民日报社主办。12月12日顾执中创办上海民治新闻专科学校60周年 (1928年) 上海民治新闻学院,1928年12月由顾执中创办,1932年改称民治新闻专科学校。这所专业新闻院校是旧中国创办最久的新闻院校,直到1953年才停止招生。严独鹤、李中道、戈公振、郭沫若、翩伯赞、艾思奇、柳提、许广平、田汉、华岗、冯玉祥(教军事常识)等人,先后到这个学校任教或讲过课。这所学校在抗日战争时期迁往重庆,1943年复课,19…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6,(3)
何微关于“事实是新闻本原”的思想文/刘惠文(哲学博士)何微先生在新闻学理论研究中注重于对其范畴学说的探索。何微先生最注意“事实”这一新闻学理论的基本范畴,反复强调“要抓住‘事实’这个新闻的核心展开对新闻学原理的研究”。他多次在课堂上这么讲。1994年...  相似文献   

18.
1995年4月16日,20世纪20年代的老报人和新闻教育家顾执中,以98岁的高龄辞别人世。噩耗传来,颐老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的新老校友和新闻工作者们,无不心情沉重,默默哀悼。本来,大家殷切期盼他至少再多活两年,成为“百年人瑞”,然而,天不假年,他遽然魂归西天,徒唤奈何啊。  相似文献   

19.
著名报人范敬宜先生曾说“要把‘题眼’拎出来,让标题‘眺’出来”。在平面媒体,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心灵的窗口。一旦把“题眼”拎出来,让标题‘跳’出来,就会给文章增色添彩,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去年,白发苍苍的顾执中,已是85岁高龄了,居然兴致勃勃地应聘为新华社特约记者。他受聘之后,接连写了几篇通讯,内容生动,趣味盎然。他的第一篇署名新华社特约记者的通讯《知友重逢养老院》,登在1982年6月3日上海文汇报上。新华社特为此加了《编者按》,赞扬他“至今仍然十分热爱新闻事业”的精神。今年,在一个春色宜人的日子,我们去访问了这位新闻界老前辈。顾执中中等身材,戴副近视眼镜,虽病体初愈,但步履仍很稳健。“我正在编一本书。”他说:“我一生历尽坎坷,稿件大多散失,现在搜集到的,已不及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