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2年一部活色生香的美食文化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义一次感受到纪录片真实的魅力,也让中国纪录片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之内。其实中国纪录片早在1990年代就创造过一次辉焯,那时的媒体从业者以能从事纪录片创作为至高荣誉。又其实,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早在1922年就已诞生,这就是美国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创作的《北方的纳努克》——一部最早反映爱斯基摩人生活的人类学纪录片,被誉为世界纪录片的开山之作,也是至今无法超越的经典力作。  相似文献   

2.
正心理学家曾拿一部乏味的纪录片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第一次,心理学家将这部纪录片作为一部卖座片的“赠品”送给观众,也就是说,观众在看完那部卖座片后,可以继续免费观看这部纪录片。也许是纪录片太乏味了,没有一位观众坚持看完它才离开影院。第二次,心理学家将这部纪录片作为  相似文献   

3.
人文关怀是电视纪录片的重要特性,也是其吸引观众、打动观众和启迪观众的重要手段。因此如何体现人文关怀,是一部电视纪录片创作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多部优秀电视纪录片的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八集电视纪录片《水问》是纪录片转向现实题材的新探索。社会价值使一部纪录片具有影响力,而《水问》艺术价值的大小则决定它的感染力的强弱。《水问》的出现实际是现实题材纪录片社会价值取向的回归。  相似文献   

5.
考试季落下帷幕,悠长的假期就在眼前。用什么作为这一个假期的"开幕式"?我推荐一部纪录片《寻找小糖人》。2013年奥斯卡奖最佳纪录片《SEARCHING FOR SUGAR MAN》,中文名被翻译成《寻找小糖人》,有些儿童化。其实,这是一部寻找摇滚歌手西斯托·罗德里格斯的纪录片。罗德里格斯出道  相似文献   

6.
从第一部纪录片出现,纪录片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它的研究,目前都仅限理论和创作方面,因此,在文化背景下对纪录片的研究可以说是一个新的突破。基于此,该文开始纪录片和文化结合研究,运用比较的研究方法,力争对中西方文化和中西纪录片创作的差异有一个更好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王姣 《鸡西大学学报》2013,(12):147-148
《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类的纪录片,一经播出就受到观众的关注,展现了中国各地美食和中国文化。从西方修辞学中的诉诸情感的角度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之处,希望能为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正>出品: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由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摄制的大型百集纪录片《记住乡愁》正在电视上热播。这部纪录片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选取了100多个传统村落实地走访拍摄,是一部以看得见的古村落为载体,以乡愁为情感基础,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大型纪录片。纪录片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展现各  相似文献   

9.
《盗火者》是一部教育纪录片。邓康延老师担任此片制片人,与他的团队一起,将目光投到了教育之上。《盗火者》尝试以最直接的方式"炙烤"当下的教育。此片在凤凰卫视中文台连播5集,反响热烈,有网友在微博留言,称这部纪录片是"于无声处听惊雷"。此文为这部纪录片的跋。  相似文献   

10.
吴蓉蓉 《考试周刊》2011,(59):142-143
本文分析了纪录片《台北故宫》在政治课《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作为一部优秀的文化纪录片,《台北故宫》可以为政治课教学增添亮色。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近半个世纪了,但我们从未见过一部开国大典的完整纪录片,这是为何呢?  相似文献   

12.
由于科学技术的更新,音乐这一原始的艺术也脱离了背景烘托的作用而在电视纪录片中起到了更为广泛的效果,由画面与音乐的契合产生了纪录片作品独特的艺术韵味,而音乐在形式上对于叙事空间的转换则产生了纪录片的节奏样式,其表达效果上的多义性给纪录片作品带来了不同的风格。本文结合多部电视纪录片作品,从三个方面分析阐述音乐在电视纪录片中的特性,旨在说明音乐在电视纪录片作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众传媒的不断发展,反映特定区域历史文脉和社会人文精神的地域文化纪录片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让特定地区的文化记录片呈现其独特光彩,成为这类纪录片创作者们面临的严峻挑战。一部优秀的地域文化纪录片必然是对地域文化特质的高度提炼和个性化展示,这需要文化符号的视听表达、解说词的内涵解读和画面的诗意渲染共同完成。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一部纪录片,每一集都会讲解一个文物,它的每一集都只有四五分钟,可以说短小精悍。《如果国宝会说话》这部纪录片用现代语言和科技讲述着每一件文物独特的故事。纪录片语言非富、生动、有趣,把那些形形色色的国宝描绘得栩栩如生。它让人们提高了对国宝的喜爱度,让我们按捺不住追寻国宝的脚步。  相似文献   

15.
寒假一天的晚上,我和姐姐一起看了纪录片《大师——丰子恺》,这是上海纪实频道的百集纪录片《大师》中的一部。我小学时学过丰子恺的一篇文章《白鹅》,这两天姐姐又带我渎了一些他写的文章,看了一些他画的画。这次看了纪录片,我的感触更深了,我体会到了丰子恺超出一般人的广阔的胸怀。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创作的逻辑起点是现实和理念二之间的矛盾。在这个矛盾面前,创作不应为了纪实而纪实,不能将创作手段等同于创作目的。纪录片是选择的艺术,选择体现了编导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驾驭结构的能力。它展示的应该是现实生活的真相而非生活的表象。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应该是编导的意识与生活真相的自然交融,是透过生活表象揭示生活真相的成功表现。在纪录片创作的新时期,创作主体意识的流露成为衡量其艺术水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万小菡 《文教资料》2007,(11):81-82
2005年,中国展开了隆重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的系列活动,这期间,有多家电视台摄制了相关的纪录片,回述明朝初年那辉煌的航海壮举。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是中央电视台与江苏电视台合拍的五集电视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南京电视台和中国华艺音像总公司合拍的八集电视纪录片《郑和下西洋》。当年7月,下西洋600周年纪念之时,两部片子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播放。  相似文献   

18.
《问道武当》是一部介绍武当山历史地理风貌的纪录片。纪录片播出后引发一系列思考,但凡一个事物在一地产生、发展并发扬光大,都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武当山作为中国道教的圣地,作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地研讨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这座大山兴盛至今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浅谈电视纪录片《中华之剑》的艺术魅力顾岩罗丹说:“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同样,对于一部电视纪录片来说,它的生命就在于它的真实。看过八集电视纪录片《中华之剑哟观众,都很难忘记片中那鲜明强烈的真实感。《中华之剑》代表了近期中国电视纪录片所表现出的特有的美...  相似文献   

20.
纪录片是传达国家形象的有效手段,可以客观地展现出一个国家的地位与成就。《话说长江》拍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而《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是为纪念改革开放40年而拍摄的,两部纪录片时隔近40年,通过时空跨越的镜头,讲述社会巨变的故事。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发展让纪录片在传达社会价值、讲述故事方式、体现思想情感等方面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