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环境,让学生自由平等“对话”;创设融洽的对话情境,促进学生“对话”合作;引领学生多元解读文本,拓宽学生“对话”空间来创造更加精彩的语文课堂,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2.
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生命的特征就在于它是有对话欲望的文化体。因此,走向生命对话是教育的理想追求。我们要确立教育的生命对话本质,就要转变独白教育的“成才”目的观、“我一它”师生观、“蓝本”化课程观,才能形成以“成人”目的观、“我一你”师生观、“文本”化课程观为基本理念的生命对话教育。走向生命对话,意味着教育从传递知识到生成知识的转换,体现了教育的创造性追求;走向生命对话,意味着教育重新开始了对人的关注,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追求。  相似文献   

3.
孙剑 《学语文》2008,(4):40-4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求得对文本与作者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其实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而此种对话应该是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深层对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在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对话”,让学生潜心会文,让课堂成为他们智慧碰撞、心灵交流的生命场所,继而完成对文本的阅读。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必须走出以知识为核心对文本的肢解式剖析,走向语言和生命的对话。语文教学中的对话不仅是言语的交流,更是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呼应。它包括“语文对话”和“教学对话”两个方面,前者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后者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倡导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所以,在独立、充分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坚持平等对话,坦诚交流,师生间敞开心灵,让思想与思想碰撞、心与心接纳、情与情交融,让课堂对话焕发生命活力。  相似文献   

7.
黄小云 《教育艺术》2005,(10):42-42,41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新的课程标准把学习的过程诠释为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使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动态过程.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树立“对话”的新理念,使学生、教师、文本在对话中共舞精彩.  相似文献   

8.
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关注人的生命发展的新时期,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人”的教育,重视对学生的关怀,重视对生命的尊重。新课程倡导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在平等对话教学中,师生融为一体,共同学习着,共同思考着,共同灵动着,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涌动着生命的美丽。  相似文献   

9.
阅读教学具有对话的“性格”。《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对话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师生、文本乃至更多方面、更广泛范畴的对话。这种对话有力地打破了教师的“一言堂”,赋予了学生言说权,极大地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思维视野,给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在教学实际中由于片面地理解对话理论出现的一些缺失,也引起了我们的关注。下面就本人两次教学《“精彩极了”“糟糕透了”))一文的细节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0.
莫莉 《现代语文》2007,(4):101-102
一、语文教材中存在着生命对话 语文教材尤其是教材中那些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选文不仅蕴涵了作者的生命情感、意志、认知、希望、信念、追求和精神,而且当师生对它进行解读时就蕴涵了师生活的生命体的各种体验。作者对文化有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呈现在对象化的选文文本中。教师对选文的解读有他自己的不同于作者和学生的生命体验,他需要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学生交流;  相似文献   

11.
生命的色彩     
文章以时间为顺序,在不同的季节时段,通过“他”与“爷爷、老师、班长”的对话,展示了生活中“生命的多彩”?在凄美的阳春三月,“他”悲壮的走了,却留下了生命的绿色?文章在质朴中透视了生命的真谛,给我们留下的是无尽的思考:生命的色彩,也许是需要一生来作答的。  相似文献   

12.
刘建荣 《化学教与学》2012,(6):38-39,74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时空,而“对话”则是课堂教学基本的活动方式。我们要尊重学生,促进平等对话;情境激疑,引导生本对话;沟通合作,促进生生对话;操作探究,引发实验对话;启发反思,内化自我对话。让课堂真正洋溢着生命的色彩,充满活力和魅力。  相似文献   

13.
王启贤 《阅读与鉴赏》2007,(2):24-25,46
新课标主张阅读是阅读主体——学生与文本作者平等的对话交流。文本不是一堆僵死的符号,而是寄寓了至少包含作者的精神世界、文化境遇、生活阅历、艺术审美等层面的生命体验与思考的信息群,它是生命的承载。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当读者与文本构成阅读关系时,阅读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读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力不断解读文本中的情感与体验、思想与感悟的密码并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说到底,文本只是桥梁,通过它来实现交流对话。因此,阅读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命的活动,是种生命间——读者与作者的互动。就阅读主体而言,对话交流的过程和结…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揭示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更为科学,并由此带来新的教育理念,这便是语文教育的理想:第一,实现语文文本(包括教材)的人文性——对人的尊重,关注人的生存意义,关心人的生活,张扬人的个性,促进人的发展;第二,把语文课堂甚至是语文课程(教材、教师、学生构成的“生态环境”)营造成生命活动展示场、生命对话场,让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让教学过程成为一种真实的生活,成为师生生命活力展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要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这点上,语文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语文课堂上的对话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极佳途径,教师可结合母语的特点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对话场(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学生自我对话)中,通过语言交融、心灵交流,达到精神的激荡和思想的碰撞,从而学会审美,完善人格,净化心灵,构建和谐的生命乐章。  相似文献   

16.
自古希腊苏格拉底开始,“对话”就一直成为人们探索与生成知识的重要方式,而课堂中有意义的对话则是让学生学习交往的艺术,提升对话的素养.这样的对话才是真正和谐的对话.在对话精神的作用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真诚沟通,取长补短,在合作的氛围中,各自相长,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陆岩松 《现代语文》2005,(2):75-75,8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广泛推行,我校今年从高一开始试用新编苏教版语文教材。新的苏教版语文教材按模块编写,更注重人文性,一方血它要求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深入教材,研读文本,另一方面它又要求教师不拘泥于文本,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构建起多种多样的对话平台。可以说,“对话”是新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新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标准提出:“思想品德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它强调教师、学生、文本都是教学过程中独立的主体,注重教师、学生、文本间双向沟通、交流与互动。平等对话的核心价值在于师生共同面对话题,平等交流,真诚沟通。有了对话,课堂才能焕发出无限的生机,激荡着情感的活力,充满着和谐的气息。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中有效的对话,可以使师生、生本在相互依存、相互交流中激活知识、内化情感、引发体验、碰撞思想、生成语言。因此,师生、生本间是否有效对话直接影响着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来自本真课堂上的一次灵动、鲜活的对话,生命的意义在这里彰显,“语文味”在这里飘溢。  相似文献   

20.
储广林 《青年教师》2006,(12):25-27
阅读是一种聚会,是作者被读者相约或召唤入场,倾听文本的声音、触摸作者的心灵、体会文本的情感,并通过对话实现视野的融合,生成新的意义。对话,不仅是一种信息的交流,更是感情交流,在对话中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在对话中构筑情智语文的新课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