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焉"与"之"辨     
在上古汉语中,"焉"是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用法亦较为复杂.既作实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也作虚词(语气词、介词等).有时是代词兼语气词,有时相当于介词加代词(于+是),于是又被称作兼词.作为指示代词的"焉"和所谓兼词的"焉",前人概括为"用与‘之'同"和"用同‘于之'(或同‘于是')".这种解释往往凭现代语感而定,即用现代汉语译文来判断它的词性和用法,这是极不科学的,常常见仁见智,甚至相互抵牾矛盾.文章将同一语境分布中的"之"和"焉"作了比较,并从句法关系的角度和它们指代的对象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上古汉语中绝大多数的指示代词"焉"都不能简单解释为"同‘之'"或"同‘于之'",实际上"焉"与"之"的区别是"之"常作宾语而"焉"常作补语.  相似文献   

2.
我们知道,“对于”和“对”都是介词。介词特点是不能单独使用,它必须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短语)的前边,跟这些词组成介词结构(介词短语),共同作句子成分。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对’和‘对于’的用法差不多,但是‘对’  相似文献   

3.
“爱”产生于甲骨文时期,西周时假借为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在此基础上复合使用,成为兼词,并进而虚化为承接连词。“焉”产生于西周时期,由于与“爰”音同,假借为“爰”的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和兼词(于/於+此/何)用法,并虚化为语气词、词尾。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假借为介词(于/於),并发展为人称代词、承接连词。  相似文献   

4.
"爰"产生于甲骨文时期,西周时假借为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在此基础上复合使用,成为兼词,并进而虚化为承接连词."焉"产生于西周时期,由于与"爰"音同,假借为"爰"的指示代词(此)、疑问代词(何)和兼词(于/於+此/何)用法,并虚化为语气词、词尾.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假借为介词(于/於),并发展为人称代词、承接连词.  相似文献   

5.
文言虚词“焉”字在中学教材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是大纲要求掌握的15个常见文言虚词之一。“焉”字用法较多,在中学教材中常见的用法有作兼词、代词、疑问代词、语气助词和词缀等。“焉’,用在句中,一般作疑问代词、句中语气助词或词缀等。如:  相似文献   

6.
秦振良 《新读写》2012,(6):46-49
“焉”常用作兼词、代词和语气助词,其位置有的在句末,有的在句首和旬中。 1.“焉”处在句末的辨析 (1)兼词和代词。 “焉”处在句末,如果“焉”的前面是及物动词(能带宾语的动词),“焉”是代词;如果前面是不及物动词或形容词,“焉”作补语,相当“于之”、“于此”等,“焉”是兼词。  相似文献   

7.
"焉"在上古有相当于"之"和"于+x"(x为代词)两种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焉"字作补语、状语时需要一个特别的介词的引入,这个介词可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位于动词后作补语。因此,代"焉"的"于+x"得以产生。  相似文献   

8.
古汉语“焉”字常常用为兼词。当它处于句尾时,其意义大体相当于“于之”“于是”以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处所。这种兼词“焉”另有一个用法,即能表示被动。例如: (1)秋,秦师侵芮,败焉,小之也。(左传桓公四年)杜注:“秦以芮小,轻之,故为芮所败。” (2)八月,郑子罕伐许,败焉。(又成公十四年)杜注:“为许所败。”  相似文献   

9.
“焉”字兼词说产生以来,从之者甚众。不仅某些古代汉语语法专著及高校教材大张其说①,而且现行中学课本也广泛采用,影响非浅。似乎“焉”为兼词已成为无可争辩之事实。而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未必就是定论,还有必要进一步商讨。一、从“焉”字兼词说的根基看“焉”字兼词说主要有三种,即:兼“于之(于是、于此)”、兼“于何”、兼“于其间”。三者都是以训诂材料为其立说的基础的。主张“焉”兼“于之”者以杨树达《词诠》为代表,该说直接源自《马氏文通》。《马氏文通·卷  相似文献   

10.
代词“之”字在上古献中主要作指示代词用,绝不作疑问代词。(韩非子)中“之”字的用法较为复杂,对此进行较为详尽的考察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古献的真正指代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1.
《孟子》中的“其”字总共出现571次,其中,用作代词的频率最高,为534次。用作语气词为32次。用作连词为5次。其中用作代词的情况最为复杂,包括用作人称代词、用作指示代词、用作兼语、用作作为造句成分的主谓结构的主语、用在数词前,表示“其中之……”或用在表示顺序的词前,表示顺序.“其”用作语气词,我们可以将它分为“语气副词”和“语气助词”。“其”字用作连词,有时表示假设关系,有时表示选择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焉”字演变情况。焉本是鸟名,借作代词;而后用在宾语前置句,变成有点代词词性的结构助词;借用代词,有时前面又常需要一个介词才讲得通,遂成兼词;常居句尾,又变成语气词;又放在连词位置,遂成连词;常附于形容词、副词之后,又变成词尾。  相似文献   

13.
初中语文第五册《公输》一课有这样一句话:“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对这句话中的“所以”,各种资料的解释不尽相同。课本是这样注释的:“[所以]用什么(方法)。和现代汉语里用来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的用法不同。”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认为:“‘所以’:所[助词],以[介词,用]。‘所以距子’中的助词‘所’,先与介词‘以’相结合,然后再与动宾词组‘距子’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这里表示公输盘将用来对墨子的方法,可译为‘……的方法’。”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文言文语言分析》:“‘所以距子’,用来抗拒您的方法,‘所’字词组,作‘知’的宾语。‘所以……’表示‘用来……的方法’。‘所’,特殊指示代词,加上介词‘以’,同后面的动宾词组‘距子’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所’字指代介词‘以’所介绍的对象。‘所以……’,表示用来‘距子’的方法。古代汉语里的‘所以’,跟现代汉语的‘所以’用法不同。现代汉语里的‘所以’是一个因果连词。”  相似文献   

14.
1 本文有四个句子用了“焉”字,但用法各不相同。①“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焉”是语气词,兼有指代作用,含有“在那儿”之意。②“于乱石间择一二扣之,硿硿焉”。“焉”用如形容词词尾,与“然”相当。③“微波入焉”。“焉”兼有介词和指示代词的作用,含有“于是”的意思。④“如乐作焉”。“焉”语助词,表决定语气。2 三种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提前。例: “古之人不余欺也。”应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们啊! 状语后置:现代汉语中,一般是状语在动词前,而古汉语则有状语放在动词后边。例:  相似文献   

15.
"焉"字在古书训诂中解作"于是"或"于+宾";古籍异文中"焉"与"于是"相当;"焉"与"于是"对文、互文;焉字在语法意义上与"之"或相当于"之"的代词完全不同,而同于"于+宾";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面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焉"可以做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用.  相似文献   

16.
古代汉语教材和语法学著作中有“兼词”说,最有代表性的兼词是“焉”。对“兼词”内涵的界说和外延的圈定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兼词”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有的认为“兼词”是合音词,有的认为“兼词”是一个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在列举各种说法的同时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17.
古汉语中,代词“之”有两种公认的用法:(1)指示代词,这,作定语。(2)人称代词,泛指,作宾语。例如: ①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相似文献   

18.
“焉”是高考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之一。是高考中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也是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然而“焉”的众多用法中有两种用法相对棘手,较难判定,即:何时作代词,何时作兼词。因此弄清这两种用法,“焉”字的困惑也就迎刃而解了,本文试从以下几个角度略作辨析。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古代汉语句尾的“焉”字,有的为代词,有的为兼词,有的为助词,有的为纯粹语气词。为代词时,用在动词谓语后面,作宾语;为兼词时,在句中作补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要把它代替或指代的内容翻译出来;为助词时,用在形容词、象声词或“如……”、“若……”后面,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译为“……的样子”、“象……似的(一样)”;为纯粹语气词时,不作句子成分,翻译成现代汉语时,有的可以用一个语气词来对译,有的可以不翻译。这样,在分析句子成分或翻译时,就需要把“焉”字的词性辨别清楚。  相似文献   

20.
作代词和作语气词,是“其”的两种主要功用,而且有时两者在句中所处的位置也相同,这样就给学习古汉语的人带来了困难。譬如,范仲淹的名句“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中的“其”,有人看作语气词,有人看作代词,莫衷一是。那么,究竟该怎样来辨识代词“其”和语气词“其”呢?下面提出五种方法以供参考。一、当“其”位于句首,它后面的动词宾语通过复指代词“之”提前时,这个“其”为语气词。如:①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