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家庭、学校和社会实现教育一体化的优势不言自明.要实现这种一体化,需要我们分析其影响因素,在实践中寻找合适的方法.我们要明确家校一体化必须是在教育理念上的一致.这种一致主要包括:和谐的理念、责任的理念和完整的人的理念.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影响家校教育一体化的因子主要涉及到家庭教育的定位、社会资本和学校的态度.因此,为实现家校教育的一体化,我们应以课程为核心推进家校的合作,以网络为平台建构家校合作体,以社区为依托促进家校一体化.  相似文献   

2.
加强家校合作是新课程实施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但是重智轻德等落后的家教观与新课程提倡的全面和谐发展观相背离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我们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视家长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发挥家长的教育潜能 ;另一方面要探索家校合作的新策略 ,建构“学校领导家庭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3.
推动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当下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向度,有效的家校合作则是学校教育治理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传统的家校合作以“共育”为基础,存在认知、价值、层次、能力四个方面的普遍性问题,制约了家校合作的成效。教育治理理念为新时代家校合作创新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思路,从“共治”视角创新家校合作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浙江省舟山市注重通过家校合作创新实践,推动学校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总结形成了“依托制度建设,强化学校的家校共治意识;依托机构创新,保障家长的学校治理权利;依托专题培训,提升教师和家长的共治能力;依托课程共建,深化家长的治理参与程度;依托教育研究,梳理家校共治的校本经验”等维度的教育治理经验——“舟山经验”。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能高效教育好孩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而这势必要求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校需要行动一致,向儿童提出相同的要求,给出一致的准则、目标和信念。”但仍然有不少家长认为,教育是老师的事、是学校的事,而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重要教育者。笔者就良好家校关系的重要性及如何使用“微信”、“微博”等便捷的网络手段建立良好家校关系。  相似文献   

5.
一直以来,我们习惯于用“以校为家”来表扬勤勤恳恳,一心扑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上的好教师、好领导。然而,我今天却要对校长的“以校为家”唱反调、泼冷水,觉得校长也不能太“以校为家”,否则受害的将是学校、教师和学生。畸变一:既然学校是我家,就可以为所欲为。由于一些校长对于“以校为家”的思想根深蒂固,于是顺理成章地把学校看作自己的“自由王国”和领地。所以,在学校中,“老子天下第一”,可以为所欲为,别人能奈我何?“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对于与自己有矛盾、提出反对意见的教师处处设限,给其“穿小鞋”,给以打击报复,使其永世不得…  相似文献   

6.
学校是教育学生的主课堂,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要教育好孩子,只有“家”和“校”的合作才最为有利,别无取代。烟台市芝罘区幸合里小学十分重视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他们把“家”“校”结合育人纳入学校教育工作计划。加强领导,落实行动,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最近,我们采访了这所学校的领导和一户有代表性的典型家庭,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编者  相似文献   

7.
左晓梅 《中国德育》2012,(15):64-64
问:现在有部分中小学老师给家长布置各种名目的作业,包括出试卷、下载打印资料、做剪报、批改作业、督促学生在家学习等,这成为不少家长下班后接着要干的“工作”。学校教育提倡家校互动合作,作为家长我也很愿意落实学校提出的各项要求,但我不理解的是家校合作就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8.
与家长联系是班主任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联系”二字有互通的含义,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教师找家长的多,家长找教师的少,互通也就成了单向的,要改变这一局面,就是要变“家校联系”为“家校合作”,在合作的基础上,把家庭和学校的两股教育分力拧成一股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家校合作以促进教育的整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在笔者参加教育工作的20年中,深切体会到家校教育合作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常会看到:学校、教师和学生家庭的交流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是有限的,家校合作的随意性较大,主题较为单一。许多家长还未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学校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少学校还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事实表明家校互动中当家庭、学校目标一致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会相互合作产生一种合力,而当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目标不一致时,它们之间就会产生冲突,出现干扰、阻止和破坏教育行动的现象。所以如何协调好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培养好学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对中学生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家校合作是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互补,相互促进。家校合作的方法很多,不同的方法有不同的成效。我们期望通过对初中家校合作有效途径的探索与实践,提升家长与学校的合作意识,增强班主任与家长的合作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校在有效家校合作途径方面,经过几年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2.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的子系统。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工程各子系统的共同目标。系统要整体优化,发挥达到目标的最佳效应,要求其内部的子系统必须协调配合同时又有明确分工。因此,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成为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课题。由于各国国情不同,对家校合作的要求不同,所做的方法、措施也呈现不同的特点。本文将从法国家校合作的发展过程、家校合作的实践、特殊家庭教育指导、与家校合作相关的法律以及家校合作中各方的责任等方面的剖析入手,以期了解他国的经验,为我国家校合作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照。  相似文献   

13.
家庭和学校的沟通成为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研究课题。在我们国家,寄宿制学校的比例正逐年升高。如何实现有效的家校沟通,一直是困扰着寄宿制学校发展的一个难题。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利用网络平台、利用"致家长的一封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手册》""家校委员会""全员育人导师制"等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加强家校交流。  相似文献   

14.
家校合作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帕夫雷什中学的教育实践中,他对于如何将学校、家庭两个教育主体紧密联合做了不懈的探索。他高度强调家长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家校合作要以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基础;在家校合作的过程中,要遵循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互通性、合作机制的系统性等原则;在学校的主导下进行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课程建设以形成较为完备的家校合作体系。尽管已过半个世纪,但苏霍姆林斯基的家校合作思想仍能为破解我国家庭教育受重视程度低、教育目标的唯智倾向、家长教育学素养薄弱、家校社合作不紧密等难题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5.
吕卓成 《辅导员》2009,(14):94-95
什么是家校合作?家校合作是上个世纪在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新理念。家校合作是整合家庭和学校这两种主要教育力量的重要形式和途径。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密切师生关系与亲子之间的关系,强化教师和家长的权威形象和对学生的影响力。九中人在三年来关于家校合作实践和研究再一次证实,家校合作是促进珠海九中发展的重要途径。下面就这三年来的做法进行分析与探究。  相似文献   

16.
一、前言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基础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家长与老师的对孩子一致的引导,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而且在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之下,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是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家校沟通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青少年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家庭和学校,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青少年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由此可见,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班主任作为家校合作中沟通家长与学校的桥梁,其能力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方民 《湖南教育》2023,(8):59-61
<正>2022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实施,意味着家庭教育从“家事”跃升为“国事”;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出台《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家校共育已然成为新时代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抓手。那么,家校到底如何联动?如何补齐家庭教育的短板?面对现代教育的“时代之问”,湖南省网上家长学校从“立根本、谋未来”的高度发力,紧密结合家校共育热点、重点、难点,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家校沟通好不好,直接关系到教育工作的成败。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使我认识到,要做好家校沟通,必须坚持三个“既要又要”。  相似文献   

20.
冯志军 《山东教育》2020,(10):19-19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校合作的形态日益凸显。在构建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教育格局的必要条件基础上,如何把准家校共育的初心,切实发挥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功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近年来,德州市陵城区实验小学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积极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研究与实践,确保家校共育工作取得实质性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