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相比,在"问题解决"目标中,除了继续提出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之外,又强调还应重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本文以一道试题为例指出:加强学生解决"结构不良问题"的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数学标准》)把“解决问题”和“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情感与态度”一起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的四大课程目标,并提出应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即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能够积极主动地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充分发挥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设计上如何有效地促进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从具体事例出发,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是我们数学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应该给予高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我国于2001年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对“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的现状、存在问题和特征进行分析并通过实际课堂教学案例进行研究,提出了提高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式课堂教学效果的解决策略,并对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了思考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为“修订版”)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修订版”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目标的内容而提出,是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数学课程对时代对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的主动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呢?  相似文献   

8.
从2001年实施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到2011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经过10年的探索和实验,人们对数学教育与数学课程问题,形成了许多新的认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培养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10个核心概念.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理念、内容和要求的变化,对实验教材结构进行了全面调整、内容进行了认真的修订.对实验教材中初次引入的估算问题进行了完善性处理.例如,对估算教学的处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估算的价值,如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又如,对如何体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如何为培养“四能”提供合适的素材、清晰的线索和有效的途径等等.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解决”与“解决问题”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数学课程标准(2011)》中,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与学段目标,并分别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可见,“问题解决”是数学课程目标。就“问题解决”的课程目标而言,具体的要求是: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发展创新意识等。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新教材中经常出现“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各册教材上都有这样开放性的题目)旨在培养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情况如何呢?本人作了一定的调查后发现有这样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1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总目标”中要求学生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能“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在引导学生掌握初中数学知识技能、感悟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过程中增强初中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首次提出"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由《课标(实验版)》的"两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为"四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由"两能"发展为"四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明确指出:“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方法、经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沪科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12章第4节编排了一...  相似文献   

14.
张远强 《教师》2023,(11):51-53
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小学高段数学教师的重点工作之一。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能助力学生提高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小学高段学生历经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能结合自然数的特征分析、研究数学问题。教师应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设计教学,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文章分析了培养小学高段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意义,结合具体教学案例,深入研究小学高段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策略,旨在为教师教学研究工作提供思路,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5.
当前,第八次课改正在向纵深推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要求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教材应注意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上述表述中我们发现,中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的提出 2000年修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1992年国家教委人事司、华东高师培训中心举办的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提出了“中国公民的数学素质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中,“几何直观”是课程目标的核心概念。《标准》提出:“在数学课程中,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而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几何...  相似文献   

18.
钟进均 《教学月刊》2008,(11):41-42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1992年国家教委人事司、华东高师培训中心举办的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提出了“中国公民的数学素质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的观点.1981年英国((Cockcroft报告》提出了“数学交流”,报告指出,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和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如何通过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加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就成为当前高中数学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林焱镔 《广西教育》2013,(9):26+93-26,93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中提出了“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问能力是课程标准新增加的内容,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四种能力之一。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