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比教科书所给的唐诗译本和许渊冲的译本,与大家共同学习和理解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译文要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许渊冲教授提出的文学翻译"三美论"为基础,通过实例较为系统地对比、分析、总结许渊冲所译的《西厢记》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原文,认为,许渊冲先生的译本果然精彩纷呈,是其"三美论"的典范,值得广大文学翻译工作者及爱好者借鉴.  相似文献   

3.
许渊冲的三美说是指音美、意美、形美,主要针对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而其中形式多样的古典诗词作为书重要的部分,更是具有亘古璀璨的艺术价值。诗词翻译既是红楼梦翻译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该文针对红楼梦第一章中的《好了歌》,基于许渊冲的"三美说",深入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和大卫·霍克斯与约翰·阂福德译本,并由此探讨两个译本的优劣势。  相似文献   

4.
在许渊冲诗歌翻译理论的基础上细致比较了《琵琶行》的三个英译版本,发现许渊冲在他的译本中实践了他的翻译原则,实现了意美再现。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唐诗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忧国忧民思想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而其创作的诗歌颇受后代学者的推崇。《赠卫八处士》是杜甫感伤时事的代表作之一,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与新西兰学者路易·艾黎都对其进行过翻译。两个译本无论是从字词选用、节奏格律还是对整首诗思想情感的把握均有所不同,因而两个译本也各有特色。因此,运用许渊冲教授提出的"三美"理论和林语堂先生的"忠实、通顺、美"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这两个译本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7,(78):64-65
本文在许渊冲三美原则的理论基础下,通过对李清照《声声慢》叠词部分三种译文,即许渊冲、林语堂、刘若愚译本的分析,总结出叠词英译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7.
诗歌翻译历来在翻译界中争论较多。作为汉语古诗英译的顶级专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学说为诗歌翻译提供了新思维、新方法,对实践无疑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个方面,对许渊冲和其他翻译大家在唐诗翻译上的经典译本作了比较,旨在揭示其翻译理论对诗歌翻译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许渊冲提出了著名的“三美理论”——“意美,音美,形美”,为诗歌翻译实践和诗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系统可行的理论支撑。该文通过比较《离骚》的三个中译本(译者分别为许渊冲、杨宪义和戴乃迭、卓振英),发现三美理论在许译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同时音美和形美上的追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原文意义的传递。  相似文献   

9.
"三美论"是许渊冲一个非常重要的诗歌翻译理论。歌德的著名短诗Wandrers Nachtlied备受各国译者的青睐,存在诸多不同语种的译本。本文将在许渊冲三美论的视角下选取这首小诗的英、汉译本与原文进行对比分析,解读诗人的感情,体会诗歌独特的魅力和非凡震撼力,并为读者从事翻译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发。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诗词在海外的传播已有80年的历史,直至今天仍陆续有新译本出版。本文研究分析许渊冲译本《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与杰里米·英格尔斯译本《伏龙:毛泽东诗词中的孙子兵法》中毛泽东诗词的英译,探究这些译本如何呈现毛泽东诗词中的红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针对诗歌的“不可译性”,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关论”给诗歌翻译提供了重要的标准。以陆游词《钗头凤》译本为例,分析“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结合在汉诗英译中所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2.
翻译理论在译者文体建构的过程中起到宏观把控作用,给译者提供多种释义的渠道,体现译者临时应变的能力并增加转译的速度,深化译本的文化内涵和审美属性。许渊冲先生提出“三美论”,其内涵表征文学翻译文本所透视出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翻译实践以此为理论基础融合,以诗歌为课堂翻译实践的案例,探索许渊冲先生“三美论”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文以翻译家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原则为理论指导,从意美、音美和形美三方面对许渊冲和著名汉学家Bynner所译《春望》的两个英译版本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三美”原则作为标准,许渊冲对唐诗傅望》的翻译略胜于Bynner的翻译;就诗歌的翻译而言,许渊冲的“三美”理论有较好的指导作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杨艳 《文教资料》2012,(24):21-22
许渊冲的"三美论"是诗歌翻译的指导原则,也是最高目标,经常被用来分析、研究诗歌翻译。本文选取了《采薇》第六章的三个英译本,在该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分析对比了这三个不同译本中,诗歌翻译中"三美"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经典的古诗。查阅资料,《静夜思》的英文译本很多,作者选取了其中的7个译本进行研究。根据严复先生的"信、达、雅"原则进行分析,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堪称神来之笔。  相似文献   

16.
吴启航 《英语广场》2023,(10):11-15
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英译本和徐忠杰的《唐诗二百首》英译本是唐诗在英语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本文以这两个英译本为语料,借助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 4.0,从词汇、句子、语篇三个维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许渊冲译本遵循“三美”原则,较忠实于原诗,而徐忠杰译本在译诗形式上更为自由,对原诗的阐释较多;但两个译本均采取了通俗易懂的翻译策略来降低阅读难度,其目的都是更好地推动唐诗对外传播。  相似文献   

17.
李婷婷 《考试周刊》2011,(91):26-26
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翻译研究逐步朝向对译者地位的研究上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再处于仆人地位,它逐渐成为翻译主体。目前国内研究译者主体性的文章很多,但是对法译本译者主体性现象进行研究的人不多。因此,作者以许渊冲的《唐诗三百首》的法译本为研究对象,分析翻译大家许渊冲的译者主体性在唐诗文化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以促进日后翻译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以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翻译:1+1=3》为导向,对《再别康桥》的三个译本进行评析。旨在解读不同译本对于原文的词、意、味翻译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以《关雎》的两个英译本,即詹姆斯·理雅各(1871)的译本和许渊冲(1994)的译本为探讨基础,从诗歌的形式和诗歌的内容两个方面对译文进行比较分析,指出在诗歌翻译中,由于译者翻译目的不同,译本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黄晓珊 《海外英语》2014,(18):127-128
以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翻译:1+1=3》为导向,对《再别康桥》的三个译本进行评析。旨在解读不同译本对于原文的词、意、味翻译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