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结合的产物,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传承几千年的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和精华。以孝道教育为抓手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较好着眼点。以孝道教育为抓手,加强传统文化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做到以孝道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  相似文献   

2.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荆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湖北来说,就是要大力弘扬和传承荆楚文化精神,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思想资源和文化滋养。  相似文献   

3.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传统孝文化的合理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概括。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传统孝文化具有高度一致性。弘扬传统孝文化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传统孝文化,让"百善孝为先、百德孝为首、百教孝为始"的理念科学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青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广大青年要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坚持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5.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文章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强化行孝体验,重树孝德,达到重振民风、重塑文化自信,以"日行一孝"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案例,探索新时代"四性"行孝策略,旨在为信息化时代开展孝德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大时代课题。高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要天力弘扬、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等教育要实现殳德树人的要求和目标,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7.
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重要论述,提出明确要求:“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和国家之文化自主性和根基性问题中指出:“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方面,随着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创造更为先进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孝"思想在《论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是孔子"仁""爱"思想的重要表现和基础。学习、理解和灵活运用《论语》中关于"孝"思想的论述,对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和谐美满的家庭关系,继而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论语》中"孝"思想所反映的家庭伦理内涵入手,探究传统的"孝道"与当代家庭伦理道德规范的契合点,为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的"两创"提供可行性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变革期,思想价值多元期。融合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治理当前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方式。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量,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抓住了孝道,也就抓住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关键。底蕴厚重而深远的孝文化,既是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珍贵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资源。新时期,以郭巨孝文化为切入点,整合孝文化资源,挖掘孝道文化内涵,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提升大学生道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孝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孝文化有家庭、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内涵。孝文化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弘扬孝文化,要对社会全员进行加强孝文化的认知教育和实践教育,特别是要重视青少年的孝文化教育,学校和家庭都应做出努力;要净化培育孝文化的社会环境,监督媒体传播的信息;要健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保障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给子女减轻负担;宣传法律法规,让民众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相似文献   

11.
十八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符合中华民族历史传统且又能够代表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许多价值理念,都可以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中找到它们的渊源。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增强核心价值观自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大众认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其中的时代价值,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文从"尚和合"文化传统的历史渊源、发展趋向入手,阐发了"尚和合"文化传统的时代价值,论述了"尚和合"文化传统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培养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教育新目标。这为高校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在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者,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才能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具备较好文化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升华。高校是大学生培养的主阵地,文章旨在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有效融合路径,让大学生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4.
策划人语     
<正>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重在培育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感受力。  相似文献   

15.
<正>衷心祝贺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成立40周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动相关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6.
《青海教育》2014,(4):1-1
教育部近日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职业技术教育》2018,(8):81-81
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聚焦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运用信息技术改进传统教学,构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德育——打造"魅力德育",彰显德育魅力立德育德走心入心易学易教导行践行语文——领略语言文字魅力,提升文学文化素养传承优秀文化聚焦核心素养凸显职教特色形式生动多样  相似文献   

18.
将中华优秀传统节庆文化融入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融入学生素质教育的全过程、融入到学团工作的全过程,使广大学生在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中华优秀传统典籍中蕴含的丰富孝文化表达,彰显中华民族繁衍生息、发展壮大的文化滋养。孝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在我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文化与价值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对于引领一代又一代青年向往和追求讲孝尊孝守孝、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亲情血亲关系、维系社会和谐有序发挥着重要作用。新时代,充分挖掘我国传统典籍中的孝文化表达,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道德修为、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具有重要的教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不仅彰显出它独特的魅力,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与自觉,坚持文化创新,更好地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