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空"是宋代词学发展的一个趋向,表现为词在创作上由运用才学到化用才学为"清空";词在理论上由无意为词到建立法度,然后再超越这些浅易的法度而走向"清空"。宋代词学实际上存在两种"清空":一是苏轼突破法度行云流水式的"清空",二是姜夔的那种蕴含着一定法度的"清空"。江湖词派所尊崇的姜夔式的"清空",与吴文英的"质实"在词法上有疏密之分,但不存在整体风格上的矛盾;二者前后相继,取长补短,共同承载着骚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2.
推类是中国古代推理的主要模式。其结构通常由"言事"与"言道"两个部分组成。"言事"与"言道"的核心是"喻"。其理论根据是:所言事与道之间共同存在的"义"。找到事与道之间共同的"义",便可"扶义而动,推理而行"。由"事"理过渡到"道"理。推类的本质是论证。如果我们较好地掌握了"言事"与"言道"这二者的关系及"引譬"、"援类"的思维方式,对于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们的思想和丰富我们的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先秦汉唐以"道"为中心的哲学,在宋明时代被转换为以"理"为中心的哲学,这就是"道的理化"现象。"道的理化"倾向在社会生活中造成了许多极为消极的后果。戴震对于宋儒这种将"道"抽象化、形而上学化,视"理"为天地万物存在之最终根据的思想倾向予以批驳。在戴震看来,"理"或"天理"生发于人伦日用之中,有"道"方有"理",即有情、有欲、有事、有物方才有理。  相似文献   

4.
先秦汉唐以"道"为中心的哲学,在宋明时代被转换为以"理"为中心的哲学,这就是"道的理化"现象。"道的理化"倾向在社会生活中造成了许多极为消极的后果。戴震对于宋儒这种将"道"抽象化、形而上学化,视"理"为天地万物存在之最终根据的思想倾向予以批驳。在戴震看来,"理"或"天理"生发于人伦日用之中,有"道"方有"理",即有情、有欲、有事、有物方才有理。  相似文献   

5.
张尔岐以乡里塾师身份参与到明清之际的思潮中,形成了其学守程朱,有因循、有创新的思想体系。从崇实黜虚着眼,顺应反王学思潮,宗程朱,注重内外本末兼修,"尊德性"与"道问学"相为并重,穷经体道。修正了程朱的理气观,提出了本体论上的"气本"、"气机"说。为矫空疏之弊与晚明以来的道德沦丧,提出了"六经皆礼"说,注重据礼显理,循名责实,重申儒家传统的道德精神与修养。其思想代表了当时的一个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6.
唐宪宗继位后,得到宰相杜黄裳、李吉甫、武元衡等扶佐;力图以法度制裁专横跋扈的藩镇,重整李氏王室的权威。但是,就在朝廷对藩镇大举用兵的过程中,京城长安发生了一起由诸藩镇共同策划的谋杀宰相武元衡、刺伤宪臣裴度的恶性事件,令四方惊骇,引起强烈震动。本文拟就此案作些初浅探讨,以求正于博深之士。一宪宗初即位,宰相杜黄裳首建削藩大略,进言道:“德宗自经忧患,务为姑息,不生除节帅;有物故者,先遣中使察军情所与则授之。中使或私受大将赂,归而誉之,即降旄钺,未尝有出朝廷之意者。陛下必欲振举纲纪,宜稍以法度裁制藩镇,则天下可得而理也。”以  相似文献   

7.
从《道德经》研究角度看,道德教育有一个"合道"与"离道"的问题。当代道德教育领域,存在强制强迫、过分说教、急功近利和投机取巧等误区,这都是"离道"的表现。万物尊道而贵德,但道之尊、德之贵,却恰恰在于它任由万物顺其自然地生长,而不去强制它们。做道德教育,不仅要看是不是"合理",更重要的是要看是不是合道,因为理经常会离道自生。离道的极端表现是"盗夸"。如果以教育的名义对儿童进行控制和压迫,剥夺和戕害他们的自由天性,这就不仅是离道,而且是"盗夸"行为,成为"教育之盗"或"盗的教育"。面对道德教育种种异化的情形,深入探讨和解读《道德经》,不仅有助于我们在理论上梳理源流、辨明是非,而且能够给我们在解决现实问题上带来诸多深刻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大学》"絜矩之道"是儒家关于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基本价值理念。从历史上看,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并逐渐丰富:由最初的推己度人的己人关系到我之上位者、我之下位者和我三者的关系,再到以"己"为中心点的矩形方正的立体关系。"絜矩之道"的丰富内涵对当今的教育启示颇多:"絜矩之道"乃为人之道,为人重在修身养性,立己达人;"絜矩之道"乃处事之要,处事须恕己接物,尽心竭力;"絜矩之道"乃和谐之源,和谐讲求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9.
"扶义而动,推理而行"——引譬、援类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推类是中国古代推理的主要模式.其结构通常由言事与言道两个部分组成.言事与言道的核心是"喻".其理论根据是:所言事与道之间共同存在的"义".找到事与道之间共同的"义",便可"扶义而动,推理而行".由"事"理过渡到"道"理.  相似文献   

10.
叶燮在<原诗>中把审美客体概括为"理、事、情",其中"理"是三者之根本,统领"事"与"情",认为"理者与道为体,事与情总贯乎其中","理"与"道"具有相同的属性,决定"事"与"情"之用.同时形而上之"理"在艺术中又是以审美化的方式而存在的,即叶氏所谓"幽渺以为理".  相似文献   

11.
孔子贵"仁",为人道;老子贵"道",乃予"道"以形而上的意义,以为天地万物之生,必有其所以生之原理,此原理名之曰"道"。韩非子亦云:"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老子曰:"有物混成(混沌不分),先天地生。寂兮寥兮(虚无寂静的状态),独立而不改,周  相似文献   

12.
《老子韩非列传》,附庄子、申不害传,实是老庄申韩四人合传,而世多有所非议,以为无为自化之去刑名有霄壤之别。司马贞欲将韩非附于《商君列传》,因韩非与商鞅同为法家而与老庄之道不相类。司马迁说申不害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本归于黄老,二人学说探其本源皆祖黄老,是故理清道法之间的学术渊源或可探究司马迁合传之旨。  相似文献   

13.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他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  相似文献   

14.
"忠恕之道"本是先秦儒家人际交往行为之圭臬,但经后世朱熹等儒家学者的注疏递嬗而意涵不彰。朱熹更是站在理学的高度,分别从天地、圣人、学者的层面,运用"理一分殊"范式,从本体论,体用论,对"忠恕之道"进行了建构。这种建构缩小了"忠恕之道"的内涵与外延,且与基督教的"黄金定律"相比,在传播意义上,缺乏经典表述。其实,先秦儒家"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二者,紧密结合,是对"忠恕之道"的经典阐释。  相似文献   

15.
一、“活法”的含义“活法”之说,本出于江西派吕本中的论诗主张.其活法者,即规矩备具,而能出于规矩之外;变化不测,而亦不背于规矩也.“是道者,盖有定法而无定法,无定法而有定法.”张泰来总结江西派的作法,也“谓有活法,…… 惟意所出,万变不穷”.可见其本旨是说,其变,并非不遵法度,想怎么变就怎么变,而是强调不超出一定规矩.就象“珠走于盘而不出于盘”一一珠在盘中走,横、斜、圆、直,变化万端.然再变化,也不能跑出盘去.这就是说:越规矩,有万种变化之奇;守规矩,又无束缚手脚之窘.不离法也不即法,先从法入,后从法出,以无法而为有法,达到自由和规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推类是中国古代推理的主要模式。其结构通常由言事与言道两个部分组成。言事与言道的核心是“喻”。其理论根据是:所言事与道之间共同存在的“义”。找到事与道之间共同的“义”,便可“扶义而动,推理而行”。由“事”理过渡到“道”理。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而"道"是研读老子者议论最多,同时也是最具纷争与误解的概念。从《道德经》的本意来看,作为天地万物之母的形而上之道,具有自然无为、柔弱不争、相反转化等等特性。老子崇尚的为人之道、治世之道、圣人之道等等,则是效法形而上之道特性的世间法则。形而上之道的基本性状,如无形无相、无声无质、似无而实有、自有永有、不可全知、不可言说等等,都与世界其他文明中智者圣人对造物主至上神的宗教认识非常相似,因此老子之"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至上神。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绘画史上,八大山人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他破前人之法度立自我之新法度,而成就自己的独特绘画面貌。他的绘画创作从两方面体现了对"度"的精妙把握。一方面,在造型上破前人之法度,在似与不似间找到了新的平衡点,另一方面,在章法上简约的画面形式构成成功处理了画面构成的抽象与具象的关系,成立了自己新的法度。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老子》的研究,过度沉浸在其"无为"思想的治世之道与和谐之理中,而忽视了"有为"思想的创新之道。《老子》中"为之于未有""为之于毫末""为大不肖"以及"以道创新""以德蓄新"等"有为"思想,蕴含着自主创新、过程创新、可持续创新的大智慧,并构成了较为完备的、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创新方法论,对我们践行创新发展理念,具有文化支撑和力量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第十二讲:收放
  收放,是指书法创作中外张与内敛的辩证关系。首先,收放是一种哲学。古人讲,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生活之中须讲究张弛之道,不惟书法,事事皆然。张弛之道,反映在书法中,即收放之理。纵而不敛,如子路未见孔子时,斯文不足;敛而不放,缩手缩脚,气概全无。贵在收放自如,泰然自若,既合于规矩,又发乎性情。“发乎情,止乎礼”,是也。发乎情,指作品之气格风神,是个性与情思;止乎礼,指不逾规矩方圆,是法度与理路。没有法度的情思是野狐禅,缺少情思的法度何异僵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