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总编辑与编辑只一字之差,文章就在这“总”字上。办好一个出版社或一个杂志社,要靠集体的力量,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的能量不是加法,而是倍数的增长。如果各要素的组成彼此冲突,相互内耗,力量抵销,整体反而成为负数。“三个和尚没水吃”,就是这个道理。功能的发挥在于团结、组织、协调、凝聚力。而总编辑在其中发挥着重要  相似文献   

2.
报纸出现文字差错,也是一种社会污染。消灭报纸差错决不是什么咬文嚼字的“雕虫小技”,而是事关新闻宣传质量和报纸生命力的大事。报纸文字需要综合治理。仅就稿件处理流程讲,至少需要把好“三关”。作者严把“书写关”。稿件书写得潦草,往往是报纸文字差错的“污染源”。有的作者写起字来龙飞凤舞,“五”“王”不分,“3”“了”一样,“干”“于”相似,“土”“士”无异,让编辑简直像认天书一样猜字。编辑很是有些苦衷。有的报纸将。货款”误为“贷款”,将“牧区”误为“特区”,将“四川省井研县”误为“四川省井不开县”,将“电话一拨就通”误为“电话一拔就通”等等,原因之一是字迹潦草造成的。不是有家小报上还出现“31人注目”(应为“引人注目”)的笑话吗?这  相似文献   

3.
在报刊中,常会出现差错。这与校对不仔细有很大关系,也与稿件字迹书写不工整、字体不规范有关。常出现在三个方面: 一、有些作者字写得漂亮,但若是写新闻就过于“狂”了,编辑们如看“天书”,有的稿件编辑们只好顺着意思往下溜,有的人名、单位、术语等溜不下去,又与作者联系不上时,稿件只能废弃不用。如“学员们”写成“党员们”,“起重机”写成“超金扣”,“几天”写成“12天”,“日前”写成“目前”,“目前”写成“日前”等。二、有些作者字写得不好不说,还相当“草”,编辑们不得不去“猜”,即使是一篇好新闻,如果编辑们时间精力不够,那这条新闻也只好到此夭折  相似文献   

4.
有两位读者在评报栏前边看边对话; 甲:“编辑记者的文学水平够高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差错?”乙:“谁吃饭不掉几个饭粒?编辑、记者也是人不是神,一点差错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对话有贬也有谅解,但确实值得办报人深思。“吃饭掉饭粒”“吃馍掉馍花”,跟“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是一个意思,这是对“差错”的一种开脱和自谅,这种差错难免论也是影响报纸编校质量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5.
最近听到一些报纸上出差错的事,有的错得实在邪乎。有家报纸没有识破作者的编造,刊出:“杨宗保是女娃娃”,另外好几家报刊也以讹传讹,接连转载。有的小报错字连篇,有的报纸重稿成灾。诸如此类的“新闻”,说明报纸编辑把关的机制还有问题。把关是编辑的一项主要职责。所谓把关,就是一手掌绿灯,为好的稿件放行,让它们在版面的适当位置上同广大读者见面;一手掌红灯,拦住形形色色的差错,不许它们钻到版面上去捣乱。报纸上有无差错,差错多少,直接关系到报纸的质量和声誉。有的重大政治性差错见了报,会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消灭差错对各家报纸都是大事。  相似文献   

6.
"文责自负"还是"文责共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杜月英 《编辑学报》2003,15(2):149-150
“文责自负”是出版业的一句行话。笔者从“编辑”一词的特定含义,从编辑最重要的特征——选择,从编辑重要的职能——组构活动这3个切入点试作分析,认为“文责共负”较之“文责自负”更有说服力,需要强调的是“文责共负”还需各有所责。  相似文献   

7.
在通讯员、记者写的稿件中,经常发现人名、地名、时间、数字、职务、引语、行话、术语等差错,丢字、错别字甚多,其原因是在采、写、编、校的过程中有的同志缺乏各种知识和工作不认真、不严谨造成的。有的通讯员、记者、编辑、校对员不以出现丢字、错别字等差错而感到内疚;反而认为是“小事一桩,在所难免”,“谁吃饭不掉饭米粒?”殊不知,如果碰巧了,真为一字之差,出大笑话、误大事。大家还记得历史上“一笔之误伤亡十余万将士”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吧。那是1930年5月,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派混战中原,冯、阎预定在河南与山西…  相似文献   

8.
近一个时期以来,随着编辑手段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校对软件的广泛应用,人们对专业校对在出版过程中的地位提出了质疑。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编校合一”和“校对主体社会化”,其核心是取消专业校对。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危险的偏见,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的探讨。1重新认识校对规律,适应校对角色功能的转变传统的校对模式为“三校一核红”。一般来说,前两个校次重点是校异同,校对者不加入自己的观点,称为“死校”;第三个校次重点是校是非,着眼于发现作者和编辑可能出现的疏漏或知识性差错,这一过程包含着校对者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9.
“无错不成书”,已成顽疾。这种现象,社会多有批评,问题确实严重。 我有机会参加过几次地方性的抽查,结论也是这样。但我以一个老编辑的经验认为,编校质量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校对的责任,编辑应负主要责任。因为经过“三审”发到印刷厂的原稿就存在差错,并不是“白璧无瑕”,只是由于手民之误,而校对又没有标出来。 由于出版社的数量发展很快,编辑就有一个“培训上岗”、“考核上岗”的问题。编辑出错,一是由于知识(专业知识和文字知识)欠缺;二是由于缺乏校读经验,不能敏锐发现问题;三是由于责任心不强,不但原稿没有做到齐清定,看校样也很马虎,甚至不通读校  相似文献   

10.
一个有缺陷的口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学者化”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任何有上进心的编辑工作者都不会对它无动于衷。对个体来说,一个人既能够是称职的游刃有余的编辑,又能够是知名的出类拔萃的学者,两副重担一肩挑,且都能挑出名堂,这无疑是值得骄傲的人生。对社会来说,如果每一位编辑工作者都能成为鲁迅、邹韬奋那样的精英人物,那将是民族的幸事、国家的幸事。因此,一个时期以来,广大编辑工作者对这个口号由关注而思考,由思考而讨论,各报刊也陆续发表了许多有关文章。然而观点并不一致。有的认为编辑必须学者化,不学者化就没有资格当编辑,有的认为编辑应该学者化,不然就不能提高编辑水平;有的认为只有学术编辑才应该学者化,一般编辑则可不必;有的认为编辑应另辟学者蹊径,还有的认为编辑重要的是“编辑化”而不是“学者化”……种种议论,各有各的视角、各有各的依据,至今仍在争论、莫衷一是,且看不出短期内能够统一认识的迹象。  相似文献   

11.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上这句流传了几千年的老话,不久前在四家全国性报刊上都被错印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读者去信批评后,有的编辑回信说:这“主要是我们校对时不仔细,未核对原文造成的”。此说一出,读者哗然,说:“把责任都推到校对身上是不公平的”;“为何四家报刊对这一引文都不加核对?”;“编辑工作一定要建立责任制,这样的差错是不应再发生的。”诚哉斯言!现在有的报刊上差错迭出,假闻频生,有关人员明知出了错,撒了谎,却处之泰然,依然我行我素,说来令人吃惊!究其原因,当前新闻战线缺少严格的责任制的确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2.
只知道唐僧肉好吃,吃了长生不老。没想到好新 闻也像唐僧肉,人人都想咬一口。不信你查看有关资料,就可以发现许多获奖新闻屁股后面缀着作者、编者姓名一大串,有的是作者一个、编者几个,有的是作者二三个、编者五六个。反正,五到上十人“集体创作”的好新闻多的是。 这些好新闻真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吗?不可否  相似文献   

13.
编辑的“书卷气”和“义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讨论编辑的责任、素养和技能时,我曾经给身边的年轻编辑开玩笑,问他们:为什么我们鼻子上有两个孔?其中一个孔是用来出书卷气的,因为编辑从事文墨行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如果鼻孔里出俗气、浊气、铜臭气、脂粉气,而出不来书卷气,你想这碗笔墨饭还吃得下去吗?所以业内有识之士认为,如果说每个人各有所好,那么编辑的第一癣好应当是读书。书中自有“铁饭碗”,书中自有“阳关道”。作为一个编辑,  相似文献   

14.
科技文稿的科学性差错与编辑防范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黄万武 《编辑学报》2001,13(3):138-139
阐述科技文稿中科学性差错的隐匿性和复杂性。认为防范科学性差错是编辑的社会职责,决不能一味依赖审稿专家。编辑应把科学性差错的防范贯穿于初审、复审、编辑加工、校对和印前审读等编辑出版的全过程,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技术的“把门人”。  相似文献   

15.
刘畅 《记者摇篮》2006,(5):37-37
编辑只有深入社会,才能了解客观事物真象,避免“想当然”的失误。记得10年前,我们编辑部收到一篇通讯员来稿,写的是“没有实行经营承包那时,农民吃粮一年不到头”。虽然稿子写得精巧,但是,有的编辑把这篇稿子甩到一边,不信解放这么多年了,农民吃饭问题还没解决。我们中一位经常下乡的编辑老洪却编发了这篇稿子,并在省、市获奖。多亏这位经常深入下去的老同志,否则凭着我们“想当然”,就会留下“有眼无珠”遗憾。可见“深入”的重要性。“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所谓的“知”也是一知半解,我们的编辑是宣传群众的,肩负着舆论导向的重任,关…  相似文献   

16.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的如“酒逢知己千杯少”,有的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编辑是一种经常而不断地与人打交道的行当,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在这方面自然有更多的感触。《甘苦不唯寸心知——“我与作者”之五》一文的作者以肺腑之言谈及了十几年编辑生活交往当中的酸甜苦辣,相信这篇文章同样能够引起各位编辑同仁的共鸣。  相似文献   

17.
最近阅读了一些作者、通讯员的稿件,有的同志论述确当,结构严谨,行文流畅,字迹清晰,看后获益非浅。但有的同志却比较粗疏,不仅欠缺字斟句酌的精神,书写潦草不易辨认,尤其是笔下常出现一些错别字,(看来主要是别字),使人读起来犹如吃米饭时嚼到几粒沙子,怪碜牙的,总想设法“剔除”才好。我把这些错别字,大体归拢了一下,感到有如下两个问题:一是过于古僻、不大常用的,差错很少,大多是一些常见、常用字;二是错别字出现得较为集中,就是那么几十个,彼此反复误用。比方:  相似文献   

18.
陈菁 《出版参考》2015,(1):39-40
前几个月,我代表单位招聘一名编辑.面对20多名应聘者,问了他们每人同样一个问题:“你怎么理解编辑这一职业?怎样做,才能算是好编辑?” 有的说:“我是中文硕士,文化底子好,可以当编辑.” 有的说:“编辑就是看稿子,做图书出版的,如果能修改点稿子就更好了.” 有的说:“我喜欢看书,所以我想应聘编辑.我认真仔细应该可以做好编辑的.”  相似文献   

19.
有的人说校对的主要职责是发现校样与原稿的异同,由此断定“校对是字对字的简单劳动”。这是对校对劳动的误解。校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纵观中国出版史,校对工作从来就是编辑工作的组成部分,是编辑工作的延续,是对编辑工作的补充和完善,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出版社工作暂行条例》规定:“校对工作应对原稿负责,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发现原槁有错漏和不妥之处,应及时提交编辑部门解决。”这就确定了校对工作的主要职责是消灭一切排字上的错误和发现原稿的错误与疏漏,即“校异同”以消灭排版差错,“校是非”以消灭原稿差错…  相似文献   

20.
图书重版,还要不要作过细的审查呢?有的编辑认为,初版书已经经过三审三校,不会有差错了,重版时,何必花精力花时间去审查呢?这种看法对不对?事实证明, 这种看法是不对的,重版书必须经过审查才能付印。有的编辑对重版书连翻都不翻一下,就发纸型印制,结果出了差错,造成人力物力上的浪费。湖南有一家出版社,1983年重版一本1980年出版的书,由于责任编辑过分自信,没有经过审读就付印,结果出了个政治差错,作了技术处理才能发行。1983年3月重版一本小集子,书中收集的散文,大都出自名家之手。责任编辑以为这些知名作家所写的书,是不会有差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