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旅居海外的思乡曲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基本旋律。北美华文作家在演奏思乡曲的同时 ,更侧重于表现所感受到的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大力张扬中华文化在海外的凝聚力量  相似文献   

2.
一自从 1 982年 6月 1 0日至 1 6日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首届“台湾香港文学学术讨论会” ,2 0年来祖国大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正如“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筹委会”常务副会长、暨南大学博士生导师饶 艹凡 子教授所指出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经历了海外华文文学的‘命名’ ,对海外华文文学‘空间’的界定、海外华文文学历史状况和区域性特色的探索、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关系探源、如何撰写海外华文文学史等重要问题 ,进而转入到世界华文文学的综合研究和世界华文文学史的编撰 ,以及从文化上、美学上各种理论问题的思…  相似文献   

3.
大陆学者对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 ,起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首先倡导研究海外华文文学的是广东、福建两地的学者。经过 2 0年的研究以及“世界华文文学”概念的产生 ,大陆学界形成了一种新的学术观念———要建立华文文学的整体观。也就是要从人类文化、世界文学的基点和总体背景上来考察整个中华文化和华文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产生了丰富成果 ,在研究观念、方法、理论体系诸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相似文献   

4.
从中、西文化的二元出发,形成和谐相生的"第三元"文化格局,将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重大贡献.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是考察这一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维.新世纪10年海外华文文学在深层次上呈现的中华民族文学的整体性,海外华文作家"新老"交接中的世代沟通,华人新生代和新移民作家创作引起的海外华文文学格局的深层次调整,汉语在文化流徙传播中的丰富发展,都反映出海外华文文学超越东、西二元而指向"第三元"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文章勾勒了海外华文女作家协会的沿革,并阐述了海外华文女作家著作在大陆出版的状况及创作特色。认为这是一群身处万国,用汉语进行创作并植根于中华大地的女作家群。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的开放性的延伸,海外华文女作家的创作是海外华文文学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她们学者化的创作倾向,结果在深层人生的思考,重大命题的瞬间感悟,女性人格的独特透视和心灵剖析的理智光芒之中。  相似文献   

6.
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活跃着一批卓有影响的三峡籍作家。他们不仅向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奉献了丰硕的创作成果,而且以对三峡大地的倾情书写在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中构筑了一道迷人的三峡文化风景线,并以自己卓越的文学活动,促进了三峡文学与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交流。总结他们对台湾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的杰出贡献,对促进三峡文化与文学建设及推动其与台湾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交流有强烈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论述华文文学的名称与定义,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及其拓展,不同时代的留学生文学,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世界华文文学多元文学中心,以及从世界华文文学到华人世界文学等诸多问题,但主要是响应汕头大学编写的《海外华文文学史》一书中所提出的两个重要观点,此书编写者说,正当中国某些标榜先锋的作家和学者热衷于在西方文化中淘金的时候,海外华文文学却正在悄悄地向中国传统文化回归,无论从内容到形式,从艺术构思到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还说,这种潮流还刚刚在兴起,但很快会变成一股热潮,这篇文章认为这样描述当前华文文学世界的状况失之偏颇。文章还认为此书编写者否认今天世界华文文学已经存在多元文学中心的观点是不对的,有志弘扬中华文化,推动华文文学在世界发展者都应该抛弃“中国(精英)中心”的过时观念,都应该支持并推动华文文学世界多元文学中心的出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与华裔新生代对中华文化认同的提高本质上是华文教育影响力的问题,反映的是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坚持党的领导,通过改革开放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以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对推动华文教育与文化认同的有力保障。参照《悉尼协议》标准进行华文课程资源建设供给侧改革,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包括职业教育的发展,以职业教育密切与祖国的联系,推动华裔新生代主动服务“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进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是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为实现中国梦积聚广泛力量支持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欧洲各国华人数目在大量增加,华侨社会的结构也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分子占了很大的比例,其中有爱好文学、以写作为专职的,因此欧洲的华文文学,便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欧洲华文作家协会"于1991年3月在巴黎成立,如今的欧洲华文文学,已进入成熟、稳定阶段,前景一片光明。"世界华文作家协会"成立于1992年,今天的整个世界之上,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分布在海外各地的华文作家,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都有完整的中华文化背景。再就是因为长居国外,多少受到一些住在国文化特色的熏陶。他们具有一种揉和了中国儒家思想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的特质,他们更习惯以这两种特质的混合观点来看人生,看世界。海外华文文学代表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对内,也就是对我们中华文化本身的。其二是对外,也就是对全个世界,对人类文化整体的。  相似文献   

10.
以唐人街为代表的海外华人传统建筑作为海外华文文学中独异的空间形象,抗衡着失忆的历史,传达着作家的现代危机意识,呈现出丰富的生命形态,在过去、现在、将来的多个层面上展示出中华文化传统在海外迁徙、播散中的命运。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以来,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作品在大陆的传播有了长足的发展。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理论建设与研究,也具有了相当的基础,正在向着建设世界华文文学的宏伟目标挺进。这一切表明,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这一极富特色的文学领域正在进一步拓宽,发展前景是无限美好的。  相似文献   

12.
进入新时期以来,随着港台文学研究的走俏,海外华文文学也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然而,何谓港台文学,何谓海外华文文学,它们的关系如何,范围又怎样界定,相信许多人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还较模糊,有的更认为所谓的海外华文文学,指的就是港台文学。 这当然是一种误解。然而这种误解也与当前的研究格局不无关系。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是,尽管我们这些年来在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上有了一个明显的飞跃,但迄今为止却还没有一部除港澳台之外的系统的海外华文文学史。应该说这是对整个海外华文文学作为一个由来已久的存在事实的不公。 在这…  相似文献   

13.
海外华文教育是中国培育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华裔青少年是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但在海外华裔青少年的华文教育中文化障碍给其带来了极大阻碍.为此,应弄清海外华文教育的历史和现状,分析华裔青少年文化障碍的成因,进而探讨海外华文教育中华裔青少年文化障碍的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4.
归国华侨、中国知名军旅作曲家罗耀辉早年在海外接受华文教育,晚年致力于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2003年至2006年间,罗耀辉赴泰国开展华文音乐推广活动,为加深中泰友谊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5.
“如果不是近代以来台湾、香港特殊的历史遭际,中国文学中大概不会产生以区域命名的台湾文学和香港文学;如果不是全球化程度日渐加深,海外华文文学大概不会如此汹涌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历史和现实的共同作用,营造了一个新的文学领域: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刘俊)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30年的发展,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专门的研究机构遍布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满足海外华侨华人学习中华文化和汉语言的需求,我们应该把加快华文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作为首要任务,积极探索既有时代特色,又适应海外需求的华文教育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家在吉隆坡”──从戴小华的创作论及海外华文文学的前途黄万华1993年11月12日至15日,第3届世界海外华文女作家会议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会议主题是“海外华文文学的前途”。同上届在美国洛杉矶西来寺举行的会议的议题“女性主义与文学”比较起来,此届会...  相似文献   

18.
当下的海外华文文学,以华人文学与华裔文学为主体,属于外国文学范畴,而不是中国文学范畴。只有对世界华文文学进行认真的研究,对各国华文文学及其所在国的历史与现实"语境"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才有可能逐步建立编写汉语文学史应有的思路与框架。  相似文献   

19.
在文本中,母题通常是那些极能激发人想象力的媒介单位并被加以识别.母题既是修辞手段,又是修辞手段构置在作品的具体表现.一般母题与个别文化母题间的区别,也是从美学和诗学角度对文学母题作以评价的出发点.基本母题可理解为人类学意义上的常量,基本的新母题中极少真正创造之作.应在原型和个别文化母题中给文化和文学传统定位.  相似文献   

20.
季进:我们还是从你倡导的“华语文学”的概念说起吧。大陆学界习惯上把大陆文学、港台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截然划分.很少把它们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观照。而你的研究则涵括了两岸四地的华语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把大陆、台湾、香港、大马的华语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创作视为一个汉语写作的有机整体。对你而言,“华语文学”不仅越过了空间与国界.更整合了所有以中文叙事构成的意义空间.既有历时性的上下文关系,又构成了平行的互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