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个人心理治疗是通过超越个人狭隘的意识状态,与无(潜)意识及宇宙融为一体,达到超越个人和提升个人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超个人心理治疗一般通过静坐、沉思、冥想等手段来进行,但催眠可以更加快速地实施这一疗法。实践证明催眠是实施超个人心理治疗的绝佳途径。  相似文献   

2.
专业化艺术治疗发展还不足百年,如今还处在探索性的发展过程之中,不同文化对其界定本身存在一定的差异。艺术心理治疗目前主要有心理动力学、行为认知、人本主义、超个人心理学四种理论取向。研究通过整合相关文献,对艺术心理治疗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曾碧 《甘肃高师学报》2009,14(6):105-107
心身疾病、精神异常、死亡体验、世界末日等等非常态意识状态,一直受到精神病学家和心理治疗家的关注,随着超个人心理学的崛起,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最终解决有了希望。格罗夫创立的非常态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非常态意识状态的超个人心理学中的一支,对于以上问题的解决有着深刻的意义。意识论是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核心,格罗夫的意识研究理论以及进入非常态意识状态的方法对于精神病治疗和心理治疗实践领域有重要的学术、指导价值,但它毕竟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我们最终需要面对和改变的是我们常规的日常的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4.
试析超个人心理学及其关于意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及其地位、定义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以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中的意识论为重点,通过对维尔伯的意识谱理论、可瑞普纳对意识状态的划分以及进入意识异常状态的主要方法等代表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对超个人心理学中的意识研究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梳理.  相似文献   

5.
超个人心理学及其与中国传统心理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提出了一种最具包容性的人性模式,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与中国传统心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心理学的应用问题上,它发展了新的心理治疗技术,拓展了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种崇尚宁静、和谐,追求超越和神圣的精神生活样式。  相似文献   

6.
浅谈超个人心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个人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脱胎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致力于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精神引向极致并突破后者所提出的理论框架,是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中的一个学派。在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重视、研究和解释上,对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方法的扩展上,有着自身独特的理论框架。本文就超个人心理学的定义及理论体系的基本假设展开阐述,以进一步了解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7.
叙事心理治疗受到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它倡导问题在于问题本身,而不在于人.叙事疗法有一系列独特的技术方法,如故事叙述、问题外化、解构、重构等.主要通过阐述叙事心理治疗的基本理念、叙事治疗的过程和技术,进而讨论它与传统心理治疗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言人,罗杰斯先生不仅因其“患者中心疗法”开创了心理治疗的新局面,而且他又将这一理念成功地引入教育领域,首倡“个人中心教学思想”,引发了当今教育的重大变革.面对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回顾、整理罗杰斯先生的基本教育主张,挖掘、探求其教育主张背后的思想渊源、哲学理念,其意义应当是不言自明的.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马丁·布伯哲学的对话治疗与卡尔·罗杰斯的个人中心疗法的关联,从二者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对话心理治疗和个人中心疗法分别代表了他们二者不同理论中的主要思想,他们在理论构建上和治疗实践中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最后,还将讨论他们两者的思想对于后现代心理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人本主义暨精神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美国中美精神心理研究所与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合作,于2005年9月26日~28日在北京林业大学举办了第三届人本主义暨精神心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主题为:人本主义心理学以及精神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以及精神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咨询与治疗、人本主义以及精神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与东方文化、人本主义以及精神心理学中的女性心理研究、人本主义以及精神心理学中的环境与生态心理学。  相似文献   

11.
超个人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超个人心理学是19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心理学流派。它是关于个人及其超越的心理学,它对于人的理解与传统心理学很不相同,但人们对这一新学派还存有误解,本语对这些误解逐一进行了澄清。  相似文献   

12.
关于超个人心理学几个主要理论问题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在超个人心理学理论体系中具有重大意义并居于中心地位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探讨,指出这几个问题的是非得失以及其如何导致整个理论体系的最终效果,这几个问题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人生意义论;超 个人心理学的意识论;超个人心理学的科学观。文章最后指出超个人心理学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所可能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个人心理学自称是心理学界的第四势力,它的核心是重视精神性.通过论述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观,探讨了其发展观的意义与局限,并提出超个人心理学目前并不是中国社会最急需的东西,但超个人心理学所重视的精神维度却是个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中国人精神性的本土化研究是亟待加强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4.
西方心理治疗主要以精神分析为方法和基础,有它独特的优势同时也有它的局限,近年崛起的超个人心理治疗显示出西方已经将目光越来越投向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所蕴藏的智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进行经典精神分析的体验和理论学习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感悟和体验,提出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治疗与中国传统智慧相结合的新心理治疗观.提出,以精神分析与中国文化为基础的身心灵层面的整合性的心理治疗是个体人格成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心理治疗是以积极心理学思想为理论指导的一种心理疗法.积极心理治疗具有积极的价值观取向、激发人积极的基本能力等特征,从积极认知、积极情绪、积极人格三个层面实施干预;积极心理 治疗包括观察和保持距离、调查、处境鼓励、语言表达和扩充目标五个阶段.积极心理治疗中的感恩练习、生活喜事、利他行为、人际交往、积极品质等策略可用于增进幸福.积极心理治疗理念是对传统心理治疗的批判、反思、继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心理治疗途径,丰富了心理治疗理论.  相似文献   

16.
从构造主义、行为主义到精神分析,主流心理学在理解人的高级心理现象时,显得贫乏和无力,面对现代人道德迷失、生命失重,主流心理学难以回答。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个人心理学,超出了人本主义以自我为中心对人性的狭隘理解,把对人性的理解带到一种宏大的范围,弥补和校正了传统心理学之不足,并整合了其有价值的东西。使得被主流心理学所抛弃的,但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信念和价值观,又重新受到了心理学的关注。笔者通过对主流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研究的反思,得出如下启示:(1)心理学对人性研究和理解应遵循下列模式:最消极的一面-消极的一面-中性的一面-健康高级的一面-超个人的一面(最健康高级的一面),(2)心理学对人性的研究应融合东西方人性观。(3)超个人心理学忽视了人性中恶的一面,属于理想主义人性观。  相似文献   

17.
马斯洛晚年的超越性人格理论的形成与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斯洛晚年的思想是一个薄弱的研究领域。人们熟悉的是作为人本主义者的马斯洛,但对他晚年为超越人本主义或后人本主义所做的研究所知甚少。马斯洛晚年致力于一种新心理学的创建,他称其为“超个人心理学”或“第四势力心理学”。他修订了著名的需要层次模型,在深入研究自我实现者的基础上研究了超越性人格的特征,并探讨了将这种新的人格理论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可能性,这些研究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成为后来一些重要理论模型的先导。  相似文献   

18.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目前主要是以现购房为抵押贷款。随着政府的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加之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的服务理念、制度建设和规范操作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风险日益凸显。为此,我国商业银行要尽快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明确风险管理目标,制定风险管理政策,完善风险管理制度,运用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培育全面风险管理文化,全面提升个人信贷风险控制能力和水平,实现商业银行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精神医学家阿萨鸠里创建的心理综合是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相对的一种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方法,但人们对它的了解远不及对心理分析了解。阿萨鸠里倡导一种与深度心理学相对的高度心理学,主张心理治疗的目标在于使当事人的人格内部各种构成或力量之间的整合与和谐互动。阿萨鸠里的精神取向的人格理论和心理治疗技术,为超个人心理学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当代心理学的发展,他对心理学的贡献日益彰显出来。  相似文献   

20.
维吉尼亚·萨提亚是世界著名的家庭心理治疗大师,是美国家庭治疗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在萨提亚的理论体系中,她最为强调的是“人人平等,人皆有价值”的理念,她认为治疗应该以提高人的自尊、改善人际关系和让人活得更加自主为目的.而不是仅仅为了消除症状,这一点不仅能够与塞里格曼所提倡的积极心理学相一致。而且又对其做出了补充。本文主要是通过剖析萨提亚的治疗模式,以探索萨提亚理论体系中的积极心理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