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唐宋类书是中国古代类书发展史上的关键时期。类书的编纂方法与总集文体分类有密切关系,其指导写作的目的与文体学著作和文体总集的功能是相通的。唐宋类书"文部"胪列评论文体的体例在中国古代文体纂述体例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独到地位。从唐宋八大类书所引古代文体书目之数量和频次分析,可以发现许多文体学嬗变规律以及唐宋人的文体观念发展变化。作为"古代文献资料的渊薮",中国古代类书尤其是唐宋类书最丰富、最集中、最系统地把中国古代文体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具有了"综罗文体资料文献"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唐宋之际是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强化的关键时期。虽然手实法在唐后期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已经出现了对土地的"差官检量";五代十国时期手实和检田交替应用,反映出检田地位的上升;宋代对土地开始大规模的清丈,而且检田方法越来越细密化。这一方面说明随着唐宋之际田税地位的上升,其征税对象土地的管理也在逐步改变;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国古代社会前期"黔首自实田"的简单土地管理模式已被国家制度化的检田所代替,土地管理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中国古代以龟形设计思路为营造城市意象的研究,以其出现的时间分为隋以前出现的龟城,唐宋出现的龟城,明清出现的龟城三种类型,并论述了龟城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生象物学的角度出发,归纳总结出一笔珍贵的文化遣产供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4.
唐宋时期峡江女性的形象及日常生活张伟然地介古代巴楚之交的峡江一带,其进入文献的历史在南方不可谓晚。但其区域性的文化面目,直到唐代才渐趋明朗。作为其表征的文化现象在唐宋之间相当耀眼,其中包含有很多的女性因素。该地绝大多数的文化景观,都是赖有其女性而得...  相似文献   

5.
李逸津 《文化学刊》2014,(4):120-124
俄罗斯现代汉学泰斗B·M·阿列克谢耶夫院士的俄译《聊斋志异》,对书中所涉及的中国民间风俗信仰、婚丧礼仪等各方面民俗实况,作了细致的注释和解说。这使其《聊斋》俄译本不只是文学作品的翻译,还具有民俗学、文化学研究的性质。其注释中对中国民间巫术的"书符""禹步""桃木剑""纸人""土偶"等各种具有驱魔法力的器物和施法方式的解说,对"相面""求签""镜听"等民间占卜术的介绍,有助于中国民间巫术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对于中国本国的民俗学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无论是以白话诗派为代表的白话诗,还是承接唐宋白话小说传统的明清小说,又或是价值突出的白话文论、精彩纷呈的白话词曲文、明清两代的白话文革命,这些都说明中国古代有着丰富的白话文学资源。然而,一切历史都是话语权斗争和掌控的历史,中国古代白话文学的发展便清楚地体现着文言与现代白话双重话语霸权的压抑。正是在这种影响下,中国古代白话文学呈现出畸形的发展样态,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变得名不正言不顺。若从话语斗争的维度重新考察中国古代白话文学,不仅能够还原文学史的真实状况、为中国古代白话文学正名,还可以对残缺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做出相应的反思,完善我们自身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音乐与礼的关系渊源已久,自先秦时期就有着“无礼不乐”的说法,“礼”“乐”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互不可分。“礼乐”的音乐教育思想自先秦开始直至汉代,贯穿于中国上古时期的始终,教育家常将“礼乐”并称。“不学礼,无以立。”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思想体系中,“礼”的地位仅次于“仁”,孔子认为“礼”是人们立身处世的根本。显然,“礼乐”合一的音乐教育实践在中国古代音乐教育中尤为突出。该文从音乐文献学视角展开中国上古时期“礼乐”音乐教育思想的探讨,论述“礼”与“乐”的辩证关系,阐释“礼乐”音乐教育思想在上古时期的重要地位及其在当今音乐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参合陂之战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一百例战争之一。北魏在军事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大败当时称霸北方的后燕,成为北方霸主,统一北方,使中国从分裂走向局部统一。这场战争也为后来北周取代北魏、隋取代北周,进而由唐完成全国统一奠定了基础。参合陂之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南北对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成为开启大一统进程的关键一步。本文通过剖析参合陂之战的过程和影响,分析北魏以弱胜强和后燕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阳 《文化学刊》2011,(5):100-103
民间信仰有其无法遏止的流传趋势,深深地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过广泛的影响,甚至成为支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力量,虽然民间信仰从未获得其合法化的地位,但是在历史的不同时期它们都不同程度地起到了公序良俗的道德规范作用。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修补民间信仰的文化断层,重建民间信仰的社会空间,不仅仅是民间信仰自身的发展规律.而且是在与国家意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自我调适。最大限度地发挥民间信仰中的”善行观念”和包容精神。使之成为联系国家与民众之间的文化纽带,将社会转型趋向于可预期的社会行为,找到区域文化认同的契合点,以文化创新带动制度创新,从而实现社会变迁的平稳过渡,这将是实现区域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王琴 《文化学刊》2011,(1):76-82
凤、夔常常出现在中国古代关于古乐起源的神话传说之中,这并不是无端的想象或偶然的巧合,而是以象征的方式表达远古先民的乐观念,体现出以巫术信仰、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为中心的原始宗教文化对乐观念形成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起始于先秦,直至隋朝时为漫长的草创时期,隋朝时期监察体制已经基本成型,后来又在唐宋阶段逐渐发展完善,到宋辽金时期,监察制度则进入了重要的过渡期。宋朝在结束了中原纷争之后,为了把全国的统治命脉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对监察制度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而与其同一时期存在的作为少数民族的实力代表的辽与金两国的监察制度也不断随之完善。将宋和辽、金的监察制度进行比较,可以得知宋与辽金监察制度的运行对当时整个中国政局的走向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同时对后世监察制度的发展给予了方向性指引。  相似文献   

12.
达威  梓里 《文化交流》2014,(6):16-19
相较于已经列入名录的中国的45项世界遗产来说,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姗姗来迟。中国大运河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极为特殊的地位,将之与中国古代其他水利工程和国外运河做一番比较,或许别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祁志浩 《文化学刊》2012,(6):177-180
"唐宋变革"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长期备受瞩目的重大课题之一。其成说既久,流变有加,影响不可谓不深。但回顾和总结一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正如李华瑞教授在《"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一文中所说:"中国学界认识唐宋之际社会变动甚早.更不乏真知灼见。但始终没有从范式的角度特别关注唐宋的社会变革,即便有也是从五个社会形态理论出发把宋代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阶段加以认识”。《唐宋社会变革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论纲》)则恰是针对学术界的此种不足,试图从理论范式的角度给唐宋变革以全新的解释,可谓是一部极富张力的佳作。  相似文献   

14.
太阳崇拜的历史演变及在郊祀仪式中的文学再现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太阳崇拜在宗教生活领域体现为周而复始的郊祀仪式.上古五帝为太阳崇拜部落,是郊祀仪式中五方上帝之原型;商代太阳崇拜与祖先崇拜联系最为紧密,突出体现为扶桑神话、十日神话与祖先祭祀的关联;<九歌·东君>是上古时代日食禳救仪式的戏剧性再现;西汉武帝时代的太阳崇拜渗透着求仙长生思想,汉-唐太阳祭仪突出体现为王者"朝日夕月"的郊祀活动.随着郊祀观念的变迁,古代太阳崇拜与人间帝王的关系经历了由亲至疏的转变过程.保存在<周颂>、<楚辞>及汉-唐<郊庙歌辞>中的太阳祭歌是对太阳崇拜的艺术赋形,是仪式活动中祝祷、祈求诸多情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15.
晚明野史崛兴具有深厚的社会土壤和深刻的史学动因。"唐宋变革"以来,随着史学平民化趋势加剧,官史不振,民史勃兴,史权下移,史学的官方性格演变为民间性格,实乃史学发展内在理路使然,势不可挡。"史失则求诸野"是对修史权力由庙堂转向草野最为精当的表述。野史笔记以浪漫性的文本形式表现着现实性的历史世界,对晚明史学生态造成巨大冲击,引发了一系列史学变迁。野史崛兴是对中国古代"官史—民史"格局的挑战,也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解构和对新型史学形式的探索,反映出平民社会走向成熟之际官方史学与民间史学的碰撞与交融,是一种进步的史学现象。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08,(1):4-4
引言科举制是中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  相似文献   

17.
“苏幕遮”是中国古代“胡乐入华”的典例之一。“苏幕遮”本为西域地区民间的节令娱乐活动“泼寒戏”。据现有文献 ,其最早于刘宋时期传入中土 ,遂流衍不绝。唐初 ,“泼寒胡戏”盛行民间 ,成为一种群众性大型歌、舞、“戏”综合性演艺。开元元年 ,“泼寒胡戏”被禁 ,然“苏幕遮曲”则未绝。从唐至宋 ,文人、民间皆有传辞 ,文体样式则齐、杂言皆具。从唐代传辞内容看 ,其乐流播空间只在市井 ,未及乡村 ,与今存唐五代词调胡乐仅十之一、主体乃华乐正相印证。故今“胡乐生词”之流行说法颇当反省 ,并当认认真真思考和实实在在讨论这样一种观点 :“词体”发生之主要的、根本的依托乃华乐 ,而非“胡乐入华而词生”。  相似文献   

18.
正人物名片傅益瑶,中国画坛巨匠傅抱石之女,改革开放后被选派到日本学习艺术,致力于弘扬中国水墨画,获奖无数。障壁画、民间祭组画和诗意画是她的主要创作门类。在继承父亲创作手法的同时,她又能把传统的水墨技法与时代感有机地糅合在一起,创作了一系列富于变幻又充满情感的作品,成为当下中日两国文化交流领域富有盛名的画家。2016年,她与金庸等文化名家入选中国第五届"中华之光——传播中华文化年度人物"时,获得的颁奖词是:"传巨匠衣钵,笔走金陵一脉;渡东海学艺,技惊扶桑画坛。撷唐宋文采,集俳句精华。巨幅壮阔,气贯长虹,酣畅演绎中国山水;悬腕挥毫,诗意深沉,倾情贯注浓郁和风。弘扬水墨传统,促进民间交流,文化使者,一代佳人。"  相似文献   

19.
傩是中国远古时期先民们全体参加的驱疫逐邪的巫术祭祀活动,它存在于多个民族之中。近年来,关于土家、苗、侗、仡佬、汉等民族的傩文化研究已经大规模展开,而关于瑶族傩文化的广泛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挖掘与开发。瑶族与巫傩文化渊源颇深,巫傩与道教关系更是紧密。本文从瑶族与傩文化的渊源以及傩文化与巫、道教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来探讨傩文化保护的意义,并提出了一些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儒、道、禅美学思想异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几千年光辉的文化史中,古代美学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审美理想的形成,到审美方式和审美趣味的发展演变,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当然,要说清中国古代美学的民族特色,需要作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不过笔者以为,在诸多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还要算儒、道、禅三家的学术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儒、道两家学说,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学的发展;东汉以后传入的佛学思想,与中国固有的儒、道学说,经过长期的聚散捭阖,终于在中唐时期形成了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流派——禅宗。自此以后,儒、道、禅三家美学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主体与灵魂,影响着封建社会后期文学艺术的发展。它们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的一面,导致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丰富多彩;而它们互相渗透、互相融和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