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高梅  周立志 《中国教师》2011,(Z1):169-169
<正>历史学科在德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龚自珍曾说过,"出乎史,如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而"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可以说历史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密不可分。它是一个民族不灭的记忆、不朽的精神传承。古往今来,历史一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百善孝为先;人能孝悌,则其心和顺;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这些古典教诲,阐述了孝道是德育的根本,并将落实孝道归结到反省改错,"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所以也提出了明白善恶是非的重要性,"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相似文献   

3.
孟贲不易勇     
人谓孟贲(bēn):"生乎,勇乎?"曰:"勇。""贵乎,勇乎?"曰:"勇。""富乎,勇乎?"曰:"勇。"三者,人之所难能,而皆不足以易勇。此其所以能慑三军、服猛兽故也。——《尸子》皮皮猪卡通编绘  相似文献   

4.
德育,一个古老久远的教育话题。我国古代名著《学记》里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及成俗,其必由学乎。"孟子说:"善政不如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  相似文献   

5.
吴景寅 《教书育人》2013,(11):52-53
一、大德楷模《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  相似文献   

6.
钱秀莲 《山东教育》2011,(12):33-34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是《论语》中描写晚春时节充满生活意境的一个户外教学情景: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沐  相似文献   

7.
一、舞雩台舞雩台,位于山东曲阜东南,是古代鲁国求雨的祀坛。求雨的时候,常由巫在坛上做舞以求神。"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8.
葛松弋同学:先给你讲古书(当然只能算是"近古")《镜花缘》中的一段趣闻——林之洋等人来到君子国,一天他们去酒楼喝酒。一个酒保上前来接待,这酒保"儒巾素服,面上戴著眼镜,手中拿著摺扇,斯斯文文";那酒保陪笑道:"请教先生: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菜要一碟乎,两碟乎?"林之洋把手朝桌上一拍道:"甚么‘乎’不‘乎’的!你只管取来就是了!你再‘之乎者也’的,俺先给  相似文献   

9.
很多学者认为"子见夫子乎"(出自《论语·微子》)中的"夫子"指孔子,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本文根据事理逻辑,认为"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指"可称‘夫子’(或属‘夫子’)的人"。  相似文献   

10.
孔子观于吕梁,县水三十仞,流沫四十里,鼋鼍鱼鳖之所不能游也。见一丈夫游之,以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并流而拯之。数百步而出,被发行歌而游于塘下。孔子从而问焉,曰:"吾以子为鬼,察子则人也。请问蹈水有道乎?"曰:"亡,吾无道。吾始乎故,长乎性,成乎命。与齐俱入,与汩偕出,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此吾所以蹈之也。"孔子曰:"何谓始乎故,  相似文献   

11.
在一般人的眼中,"反思"似乎与"反省"或"内省"意思最近,都含有自我省察之意.<论语.学而第一>中有一句话:"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反思通过内心活动指向自己的言行,反思的主体和对象在这儿就合二为一了.  相似文献   

12.
反思能力,是学生良好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显著的功效。从古到今,教育都十分重视反思能力的培养。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鲁迅也曾指出:"多有不自满的人的种族,永远前进,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祸哉,祸哉!"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在阶段性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和形成了进行"自我反省"的能力和习  相似文献   

13.
一、作品分析《侍坐》章记述了孔子与四位弟子在一起各言其志的融洽而生动的场面。从谈论的内容看,子路的理想是治理一个内忧外患的中等国家,冉有的志向是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小国家,公西华则希望在宗庙祭祀或者诸侯会盟的时候做一个掌管司仪的官员。第四个弟子曾皙以"异乎三子者之撰"之语说出自己独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相似文献   

14.
耳熟能详的《师说》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他还说:"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便是古圣人韩愈对教师涵义的诠释。在那时,教师的职责便是传道,授业,解惑。  相似文献   

15.
<正>袁枚在《祭妹文》中与三妹生离死别:"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那真切的悔恨、哀哀欲绝的悲鸣,虽激动人心,却让人有一种过于煽情的感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是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中赞颂去世的严子陵说的话。虽气势惊人,可读来却像有一种生硬拔高的故意。笔者认为正如《文心雕龙》中刘勰所说:"原夫哀辞大体,情主于痛伤,而辞穷乎爱惜。"悼词既要还原历史,具有典型  相似文献   

16.
"独"在春秋末期就已经由动词语法化为反诘语气副词,这为"独不+VP+乎/邪/与"构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格式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独不+VP+乎/邪/与"是由反诘语气副词"独"+否定副词"不"构成的、以听话人为话题焦点的反诘构式,符合人际修辞的礼貌原则。它不仅能够维护语言交际双方的面子,也能表现出说话人对听话人的诘责、鞭策或劝告。由于语言发展遵循简约原则,加之由专职反诘副词构成的"岂不+VP+乎"成为主要反诘构式,"独不+VP+乎/邪/与"构式便逐渐退出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一、孔子 :确立完美人格的德育目标孔子重视人的道德要求 ,认为人要通过不断修养以达到“仁”的境界。“仁”是生命之根本 ,没有道德之仁心就不成其为人 ,所以人人都需通过修养去实现“仁”。孔子对学生的理想人格的要求是使其成为仁人君子 ,并为学生设立了一个终极目标 :成为圣人。圣人是具有崇高德行又能对百姓有恩惠的人。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 ,但现实当中很难有人达到 ,就连孔子也说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 ?”孔子也不轻许人以圣。子贡曰 :“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何如 ?可谓仁乎 ?”子曰 :“何事于仁 ,必也圣乎 !尧舜其犹病…  相似文献   

18.
慎独     
<正>每个人都是单枪匹马在闯荡险象环生的人生。一念起,风生水起;一念落,万劫不复。古人说,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起初觉得这话好像并没什么道理。每个人都离不开集体,何必要接受一个人的独处?时时刻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又是何必。"慎独"听得太多,便左耳进右耳出了。  相似文献   

19.
在《〈说"所于"〉三续》里,笔者曾举出《吕氏春秋.去尤》篇"尤乎爱"的三种变化形式,即"尤乎爱"、"所乎尤"、"所尤"。也曾说其中"所乎尤"包括两步变化:一步是"乎"提到动词"尤"之前,一步是"乎"提前后再加"所"才形成"所乎尤"。所以连同"尤乎爱"和"所尤"共为四步变化。现在笔者又找到了"所归"这四步变化各自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曾子"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受其启发,我开始引导、组织孩子们进行"每日三问".一问:今天,我努力了吗?二问:今天,我有收获吗?三问:今天,我快乐吗?而之所以选择这样的"三问",是因为我一直都希望孩子们能成为这样的一种人:一个能不断努力与超越的人;一个能创造自身生命价值的人;一个能享受生命快乐与幸福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