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诗业  龙琪秀 《传媒》2021,(19):87-89,91
"软传播"和"硬传播"皆是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基本手段.伴随新媒体的推广普及和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民族地区大众成为习惯接受"软传播"信息生产与消费的新一代大众,"软传播"场域也因此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主阵地.然而与"硬传播"相比,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软传播"相对不足.今后,应充分重视以"软传播"强化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同时建构完善的引导机制、动力机制、反馈机制和调节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黄鸿业 《传媒》2018,(2):85-87
在国家对外传播战略的大背景下,对外汉语教师要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基础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前各类社交媒体已经成为跨文化传播和交际的重要平台.对此,汉语国际教育人才要通过培养基于价值观主体间性的媒介话语表达能力,培养创造跨文化公共价值空间的能力,培养感知、判断媒介价值观和伦理的能力等途径,提升跨文化传播的媒介素养,为我国对外传播的软实力筑牢根基.  相似文献   

3.
李茜  刘立勋 《新闻战线》2015,(5):187-188
高等院校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肩负着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移动互联网时代,应充分利用新媒介,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效果。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必须要从最细微处入手。新媒体是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有利工具新媒体,指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媒介。从当前来看,手机和网络媒体已经成了新媒  相似文献   

4.
王宇龙 《传媒》2019,(5):76-78
红色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面临着在场传播互动性不足、感染力不强等问题,媒介化传播与受众连接失效的问题。为此,需要充分利用VR/AR等新媒体技术,增强在场传播的互动性、沉浸感;充分利用"两微一端"和视频传播、游戏传播等形式,提升媒介传播的有效性,以此实现新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6,(14):8-13
本研究基于对"中国梦·梦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广告的微博传播分析,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出了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传播的一些成功经验。诸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流行文化巧妙结合,利用社交媒体的交互性达到精确投放,成功开发"梦娃"衍生产品,找准与时事的契合点,及时调整更新传播内容等等,这些经验对于如何提升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圈层分化是人际传播所建构的群体认同下的强链接作用,其既利于维系人际交往圈,也是过度媒介化的结果,是移动社交下所衍生出的显著产物。在移动社交时代,人际交往主体对固化的人际交往圈所具有的双重性具有明晰的认知,才可能由内而外地建构自我,了解"主我"和"客我",提高自身媒介素养,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的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青年群体对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认同与践行不仅对社会整体极具示范与指导意义,而且关乎着国家与民族的发展和未来。H省某高校的实证调查显示,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效果不尽人意,宣传方式与内容的形式化、抽象化、简单化是阻碍青年群体社会认同进程的主要原因。为有效解决大学生的价值认同困境,更好地实现社会整合,作为主导建构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政府必须首先倡导践行核心价值观,转变其话语表述机制;作为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高校必须变革传统的思政宣教思维,增强价值教育的针对性;作为维系社会认同的重要外部条件,媒介必须完善价值宣教机制,注重核心价值的引领。  相似文献   

8.
范军  龙亚莉 《出版参考》2021,(4):4-8,12
随着媒介技术的日益发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多样化的形式被演绎和呈现,然而其大众化传播效果并非很理想.本文认为通俗表达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理价值和深厚意蕴进行大众化传播和培育的重要途径,而这一途径实施的基础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准确阐释,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通俗易懂的话语叙事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俗表达与传播的关键,"深入浅出"才能寻求铭刻于脑于心于行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伴随媒介技术进化与互联网移动化趋势,移动媒介盛行,信息传播、社交、消费方式等都发生着重大变革。在微时代,人们对微媒介生存方式也产生着深度依赖,移动微生活契合着当下人们都市生活的快节奏与零散闲暇需求,即时的碎片化传播时刻将个体置于信息网络节点,使其可以随时发布信息或进行评论,并便捷满足各种诉求。"微评论"有着微式传播、移动多元、多向互动等特性,当下,影视热播剧极易引发微媒介热点话题,造成移动媒介终端的"刷屏"现象,而影视剧中的争议话题也更容易引发广泛关注,并产生较大传播影响力,在微媒介空间形成二次传播与评论,甚至N次传播与评论。在当代媒介转型与社会转型时期,影视剧难免涉及当下社会热点问题,但在"微时代"的影视传播信息环境中,影视剧与媒介、与大众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本文试图思考如何理解这些新变化,以及微媒介议题中的影视剧"阶层质疑"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互联网朝着Web.3移动融合时代演进,比新媒介更"新"的媒介——新新媒介应运而生,推动中国从社交网络时代进入移动社交网络时代。大学生作为新新媒介的使用主体,其对社交网络的过度依赖、集群放纵、自我麻醉等表达变形问题也更加凸显。笔者认为,从大学生主体重构的外在优化和内在超越出发,注重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培养到媒介素质的锻造,强调将外在转化为内在的自发的表达,是大学生媒介素养人格化的核心,也是真正解决表达变形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围绕社交电视进行的传播活动,是一种现代性的媒介仪式,它包含着聚集性的观看行为、符号的汇聚与传播、社会关系的表达与群体认同.当认清社交电视的仪式化特征后,重新审视社交电视的价值,它正是通过互动设计唤醒情感、重塑身份,引发媒介的权利的更迭.因此,在媒介仪式观的关照下提出"事件+话题"直播+场景"生产+互动"三条社交电视发展策略,为社交电视发展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农村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为其提供了强劲的智力支持,其如何传播才能在农村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当前相关部门与业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为此,我们选取湖南省衡阳市、永兴县和绥宁县三地,对当地农村居民通过大众媒介知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以及政府部门对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传播情况进行了田野调查。调查发现:现阶段,农村居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定了解但有失深刻;地方政府从多维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传播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传播方式和效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与数字技术驱使全球文化共生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传播需考虑内外有异同,国别受众文化接受差异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信任度;需基于文化认同机制、文化分享机制、文化传播机制进行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内容选择,构建中华文化"认同、分层与传播"的内容遴选机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内容数据库,建立"社交+智能+共享"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平台及相应多源动态监测体系;"中华文化+科技"的新文创产业平台,创新网络与数字传播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本文围绕新农村背景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的传播问题,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传播的意义"、"大学生村官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大学生村官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如何实现"三个方面深度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农村建设以及大学生村官之间的关系,又通过对这种关系的进一步理解与挖掘更好地解答了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过程中的价值怎样才能得以实现,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扎根具有很大意义,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沈秋月 《今传媒》2024,(2):15-18
相较于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效果显著、传播范围广泛的特点,给健康传播带来了机遇,如何利用新媒体优化健康传播效果日益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媒介可供性是一种全新的媒介研究视角,本文对媒介可供性视角下社交媒体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进行了概述,并基于媒介可供性框架,即生产可供性、移动可供性、社交可供性,梳理了社交媒体的典型代表——微信健康传播的创新型实践,并从实践中抽丝剥茧,发现了微信的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旨在为社交媒体的健康传播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马俊 《编辑之友》2018,(4):34-38
如果说介质迁徙改变了信息生产传播的物理形态,那么,社交迁徙则重塑了信息传播的关系生态.传统内容生产媒体与移动社交平台的聚合看似完成了内容和渠道的强强联合,实现了双赢,也为受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移动阅读体验,但二者在信息传播的控制权、经济收益的分成机制和媒介生态的把控等方面的博弈从未停止过.当移动社交平台成为移动阅读的主要入口时,可能会破坏多元化的媒介生态,影响信息二次传播的客观性,同时,移动阅读的“快餐化”会因移动社交平台成为其入口而被放大.  相似文献   

17.
从网络"媒介"与影视剧相互交融的网络影视剧到移动直播与社交平台联姻的"直播间"、"弹幕"再到移动视频与社交平台持续发力的短视频,媒体技术不断迭代演进的过程中,影视传播产业呈现出了一副崭新的传播图景。传统电影人才入场新兴影视传播行业会带来什么?网络影视剧的市场空间有多大?如何做好产业升级和规范化运作?在经历了移动直播和持续发力的短视频业态后,影视传播的下一站会是什么等等问题成为影视传播产业在新媒体技术演化视域下的重难点。本文通过梳理新兴影视传播行业的纵向发展历程,并横向对比发现内在逻辑:每一种新兴影视传播方式的产生都体现出了人们渴望自我实现和平等互动传播的心理需求。技术和人文的交汇,或许能够让影视传播产业在新的媒介技术视野下成为更具生命力的产业。  相似文献   

18.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为高校更有效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来新的契机,但是新媒体的出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环境更为复杂,为了实现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我们必须了解网络文化传播的特点与方式,提升大众的媒介素养,不断完善与互联网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监督与管理网络媒体。  相似文献   

19.
"帝吧出征维珍航空"是典型的以社交媒体为中介的跨文化交际冲突,以青年亚文化的形态参与了我国的对外话语传播.针对该网络集体行为,采集维珍航空Facebook中来自中国网友的评论,运用文本语用分析的方法,进行价值观传播的框架式分析,发现爱国情怀、追求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在话语体系中彰显,民间舆论场在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中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黄琴 《东南传播》2020,(1):113-116
移动短视频社交是不同于图文社交的一种新型富媒体社交方式,它使现实生活更多介入到媒介虚拟情境中来,虚拟与现实的边界打破,构成媒介生活日常化,媒介形象现实化,现实形象媒介化。本文以抖音App为例,从移动短视频社交这一新的网络现象出发,以媒介情境理论为基础,借助拉康的凝视理论以及弗洛姆的异化理论,试图揭示在移动短视频社交这一新的媒介情境中,用户在"他者"的凝视下凭借技术赋权进行自我建构与呈现,从而实现自我的彰显;当用户无法恰当地看待其他用户的目光及评价时,其自我建构与认同过度依赖他者,自我逐渐异化,在这个过程中用户从行为层面到理念、精神层面逐步丧失主体性,自我在其中悄然消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