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学习,最能体现学生思维品质。阅读学习之美,正如东坡先生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阅读能激发隐匿在孩子内心深处的生命之美。阅读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心灵的放歌。一、理清思路,欣赏构思美叶圣陶认为:"看整篇文章,要看明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每一句,每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会乱走的。"我们许多老师都非常重视字、词、句、篇的教学,努力培养学生遣  相似文献   

2.
一篇文章无论长短,大至谋篇布局,小至遣词造句,都离不开作者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又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路线。正如叶圣陶所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显然,教学中注意探索、理情并学习作者的思路,在探索作者思路的过程中去疏理文章线索,领会作者的创作匠心,对于理解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表达的方法,进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以培养,无疑大有神益。(劳动最有滋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  相似文献   

3.
沈丽娟 《教书育人》2007,(11):40-41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这里的“路”是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中心。每一篇文章都有一个中心,文章的每一章节,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乃至每个标点,无不都是围绕文章的中心展开的。因此,教学时抓住作者的这个“路”为突破点,循着作者思路总览全局,理清文章的结构和内在联系,就可以收到纲举目张之效。在《炮手》一文教学中,我尝试了叶老这一教学理念。现以《炮手》一文为例,阐述我的这一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发挥板书设计优势综合培养学生能力湖南沅江市教师进修学校李燕一、板书与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理解,是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读文章就要凭借书面语言认识到它反映的是什么事物,体会到它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者如按照作者的思路,设计出反映...  相似文献   

5.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而文章又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因此其内部结构也是相互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时候,要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摸索其内在规律,从而跟随作者正确地认识事物。这样来指导学生读书,既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可锻炼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 具体该怎样落实在教学中呢?我以教学《瀑布》为例,谈谈个人的一些作法。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文章的每一段,每一句,每一词,是相互联系的,文章的这种联系总是有道理的,是符合一定逻辑的。我们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摸索这种内在逻辑,使之“遵其路”(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从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例如,《瀑布》里第二节的“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这一句,要体会出思想感情,就得联系上下文。“啊!”表现出什么样的感情呢?我先引导学生分析第一节,作者在听见瀑布声音的心情怎样,是迫切想着见瀑布的;再引导学生分析前一句,“山路忽然一转”中的“忽然”,学生很自然就体会到:作者迫切想看见瀑布,忽然看见了瀑布的全身,当然很惊了。——  相似文献   

6.
彭峰 《师道》2011,(7):57-59
毋庸置疑,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一任务,我们都很清楚,那落实的情况我们怎么才能触摸到呢?我们看能力本身,很难,因为能力是抽象而难以捉摸的。而看能力的外显——语言,较易,  相似文献   

7.
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和为语文教师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的“路”是什么?如何去走这条路?这是我们实现阅读教学终极目标的关键一举,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叶老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论集》P144)我体会到,叶老说的“思路”,是读懂读通一篇文章的关键,只有弄清楚了思路,才可能使文章“条分缕析”,才可能“综观大意”,  相似文献   

9.
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能力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培养。因此,我们不能忽视低年级学生造句的质量。一、打破模式,仿中有创学生造句时,往往离不开“范句”,依样画葫芦,句式与范句一模一样。如老师在教《精彩的马戏》时,要求学生用“精彩”造句,全班大多数同学都造成了“××带我去看了一场精彩的电影。”和书上范句,“昨天,妈妈带我去看了一场精彩的马戏。”一个模式。如果教师以此为满足,不再启发学生作进一步的努力,会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和创…  相似文献   

10.
高三这一年,每一节课都是金贵的.我们的政治课教学,特别需要多方面地提高教学质量,讲究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艺术. 一、抬头看路与埋头拉车的艺术 抬头看路,即依纲据本,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按<考试说明>所列的考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这样高二的教学才能思路清晰.  相似文献   

11.
叶圣陶用《语文教学二十韵》总结了他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其中有“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两句。他在《认真学习语文》一文中,对这两句话作了阐释:“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文章的思路就是文章的脉络。只有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活动的伴生者,是作者情感活动的外观和升华,甚至有人把文章形象地称之为是作者的心电图,如何把作者所体现的情感传达给每一位学生,这就首推读。读是架设在学生情感和作者情感之间的桥梁,有了这座桥梁,  相似文献   

13.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未读先思,悟写启读就是一种“遵路”“入境”的逆向导读法。它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培养自能作读习惯为目的,一反传统的先读后仿的套路,对将要阅读的文章或段落,先引导学生以文章题目或立意为契机,想想:要我写,写什么,  相似文献   

14.
针对新世纪国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综合性考试改革的需要,我国大力推进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开展创新教育。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学进步和知识经济发展才有后劲。因此,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肩负着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职责。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呢?  相似文献   

15.
我们在实验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做法是: 1 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一是先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教会学生“看什么”和“怎么看”,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引导学生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其次是按教学  相似文献   

16.
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现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对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一册基础训练3第六题“看图说说电有什么用处”的教学作如下设计:一、指导观察观察图画的内容是看图说话类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明确了题目要求“看图说说电有什么用处”后,教师应让学生看书上的图或幻灯图片,想想图上画的都是什么,先看后想,使学生对图画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的说话打下基础。简单的看并不就是观察。指导学生有顺序地看,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1.提示学生按…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说:“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那么,读文章呢,就要着力找出这种“关系”,这种“内部的联系”,才能摸清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的真谛。“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语文教学二十韵》)而这种“内部的联系”,作者的思路,也就是文章的内在的逻辑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是从以下这些方面着手的:  相似文献   

18.
刘察治 《教育艺术》2005,(10):43-43,28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对我们教学者而言,应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精神,积极倡导“体验式学习”方式。体验式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对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载。①在一般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更多的是知识经验的普遍接受和共同感受。而体验则指向每一个个体,让每~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领悟能力。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自学句子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的任务,而激发兴趣又是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句子是有完整意思的,有感情的,千变万化的。我们要使学生每学一个句子都能获得一点“新”意,有一点新的发现,就象在春风里见到一个又一个绿色的芽苞,见到一个又一个着红的花蕾;要使学生每学一个句子,都能感到它是  相似文献   

20.
黄大权 《广东教育》2006,(12):53-53
文章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带有作者的情感色彩,字里行间都传达着作者的独特个陛。学生要提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就要学会突破理解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一瓶颈。笔者认为首先要抓住文中的“奇”字“异”词;其次,抓文中的“妙”语“绝”句;最后抓文章的“巧”思“住”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