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推行民众教育中心机关的民众教育馆,在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众教育时期扮演了重要角色。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内容涉及到民众教育馆的历史沿革、概念、主旨和目标、区制、馆舍、组织、人员等,特别对民众教育馆的概念和人员的标准存在的分歧较大。由于中国特殊历史时期政治文化的影响,这些分歧更多地体现出模仿性和伪问题性。即便如此,民众教育馆的研究仍然为教育的进一步民众化提供了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2.
民众教育馆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由政府建立并主导的一种社会教育机构。它与学校教育有别,是在城乡广泛设立的、面向基层民众、实施社会教育的"中心机关"和"综合机关"。朱煜著《民众教育馆与基层社会现代改造(1928—1937):以江苏为中心》一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成  相似文献   

3.
抗战时期,由于国民政府重视湘西民族地区的民众教育,当地的民众教育馆先后成立并得到较大的发展。各级民众教育馆积极开展活动,促进了民众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镇江民众教育馆巡回电化教学的实践及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阐述了镇江民众教育馆巡回电化教学实践活动,讨论了电播巡回施教和教育电影巡回施教过程中的方法及有关措施,探讨了电化教学巡回施教的作用,对电化教育思想方法本土化进行了一定的历史研究。  相似文献   

5.
民众教育馆是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综合机关,它前接北洋政府时期的通俗教育馆,后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馆、图书馆,繁盛时期曾推广至全国各地.民众教育馆大多假文庙、贡院、庙宇、会馆等旧址所设,在修葺、扩建过程中,不仅延续了原先建筑的文化象征意义,也晕染上浓淡不一的国家在场的政治隐喻色彩,这在实际上影响和规约着民众教育馆事业的发展.民众教育馆的兴衰发展,既是近代中国社会教育独特发展的规律所致,也与政府对社会教育和“动员民众”的态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正> 一、电化教育的发源及名称的争议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和三十年代初,播音技术、电影技术开始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尝试性使用。最初的几年,人们只是在使用这几种媒体,没有也不可能有概括这一新事物的名称出现。直到1935年,江苏镇江的“民众教育馆”,由于使用和得益于这几种新媒体的缘故,率先将其名改为“电化教学讲映场”。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电化教学”名词。“民众教育馆”为什么要改名为“电化教学讲映场”,现已无从确切地考证。目前有几个观点权且作为这一问题的牵强附会的说明。  相似文献   

7.
北京解放,建立北京市人民政府,当时市政府教育局第四科主管社会文化和民众教育工作。后改为社会教育科,主管工农教育。北京解放前夕,伪教育局只在前门和鼓楼设立了两所民众教育馆,这两个馆在“国民教育”方面只办了几个“国民学校”,实际上是识字班作为点缀。解放后,人民政府很快把民众教育馆改为文化馆,并在每个区增设文化馆一座,在周围群众中迅速办起了一批识字班。同时,各区人民政府也建立了文教科,把工农教育领导起来,在中小学内也办起了识字班。  相似文献   

8.
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安徽民众教育馆,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机构,在社会变迁的历史环境中,本文对安徽省的民众教育馆的机构规程及其开展的工作做一次探究,并对其在抗战前的安徽社会改造中发挥的作用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9.
抗战爆发后,社会教育被纳入战时教育体系,民众教育馆作为社会教育综合机关被政府列入抗战建国的主要力量。在教育部政策推动下,沦陷区民众教育馆随政府迁徙并结合现行行政监督专员区设置分区,逐渐恢复并开展各项活动,向基层社会渗透国民政府的社会控制。在当时国家权力采取"去本地化"下潜大趋势下,民众教育馆的职员籍贯分布却呈现出一种逆风而行态势,并与地方士绅、社会精英进行很大程度的本地化糅合,其利弊在1944年湖南省立第一民众教育馆馆长与会计互控案中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抗战期间,该馆发生多起馆长与会计的内部纠纷,频繁且持续发生自有其经济因素,却也反映了国家权力与乡土社会政治的复杂关系,在省立民教馆职员籍贯分布、到馆时间和任职经历中予以集中显现,挑战了学界关于抗战期间湘西政治明显"去本地化"趋势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回顾电化教育发展历程讴歌教育信息化发展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化教育一词,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江苏镇江民众教育馆将该馆的大会堂定名为“电化教学讲映堂”。这是我国最早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词。  相似文献   

11.
教育界素有“南陈北董”之说,“陈”是指陈鹤琴,而“董”是指董渭川。 董渭川“1901要1968”,原名董淮,字渭川,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192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高师国文研究科毕业,民国时期先后任南开中学国文教员、中央大学区视察员、江苏东海中学校长、南京民众教育馆编辑主任、安徽省教育厅督学兼第一科科长、河北大学国文系教授、山东省教育厅督学、山东省民众教育馆馆长、四川南充民众教育馆主任、教育部第一社会教育工作团团长、江苏省立教育学:教授、广西省教育厅顾问、广西大学教授、国立北平师范学:教授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副教务长,全国政协第二、第三、第四届委员等职。  相似文献   

12.
卢作孚是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初,平民教育思潮兴起,怀着教育救国梦,卢作孚召集成都各界精英,创建了成都通俗教育馆,面向民众开放,以此为基地开展各类民众教育活动,推动了巴蜀地区民众教育的发展,并以此为背景,对他以后实施民生公司职工教育及以重庆北碚为中心的农村教育基地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一、镇江民众教育馆概况 镇江市在30年代是江苏省省政府所在地。镇江民众教育馆的全称为江苏省立镇江民众教育馆,成立于1930年9月14日,馆址设在镇江城内正东路,由原镇江县学宫改建而成,占地面积约为16亩,馆内建筑包括办公室、教室、民众阅览室、教导部等办公及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存在于社会动荡时期,经历了奠基期、繁荣期、停顿期三段发展历程,主要开展了日常固定事业、中心活动事业、划区施教和辅导县馆四项工作,推进了近代蚌埠城市文明的进程,促进了皖北民众教育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民国时期,我国一些新闻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提出,除了在大专院校开展新闻教育外,还要在中小学添设新闻学科,加入读报内容,或利用广播、民众教育馆等设施,向民众灌输新闻学知识。这种普及新闻教育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媒介素养教育思想的萌芽。这些思想在当下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我国一些新闻教育工作者和学者提出,除了在大专院校开展新闻教育外,还要在中小学添设新闻学科,加入读报内容,或利用广播、民众教育馆等设施,向民众灌输新闻学知识。这种普及新闻教育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媒介素养教育思想的萌芽。这些思想在当下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卢作孚与成都通俗教育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卢作单,毕生都十分热爱和关注民众的通俗教育事业,他在青年时代,曾高举“教育救国”的旗帜,满腔热忱、不辞辛劳地在四川沙州、成都等地,从事具有开拓意义的通俗教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四川的教育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中,尤以他所创办的成都通俗教育馆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堪称通俗教育的典范。而卢作军在创办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远见卓识,组织才能和献身精神,更值得后人怀念。一成都通俗教育馆,是四川省第一家通俗教育馆。它之所以能够诞生,那是和卢作争的辛勤劳动和不懈努力分不开的。卢作李…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非常重视普通民众和青少年的政治启蒙教育和参政议政能力训练,并在创办的晓庄学校、工学团、育才学校等推行政治教育、民主教育、民主训练。陶行知的政治教育理念与实践对当前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借鉴意义,他的民主教育思想更是对创新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湘西地方军政人物民族意识明显增强。他们通过组训民众、组建专门的宣传机构、充分利用民众教育馆、组织欢送壮丁和召开抗战追悼会等活动开展抗战宣传,极大地提高了民众的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变迁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慧梅 《教育学报》2008,4(2):10-16
近代乡村社会改变的关键是民众认同并逐渐掌握新的现代性经济、政治和文化技能,而诸技能的全面导入、传播对于各种单设机关而言是力所不及的,需要设置综合性组织机构来承担。民众教育馆作为南京国民政府借助行政力量掀起的民众教育运动综合机关,对当时乡村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乡村基层政治、农业生产的近代化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为强制性制度安排的产物,它更多考虑的是政府偏好和政党意愿,存在的制度缺陷和弊端妨碍了其最大绩效的发挥,最终导致整个民众教育运动走向失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