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现代汉语中语气助词"着呢"常用在形容词和类似形容词的后面,用于肯定某种程度和状态,但它却是从古代语言中缓慢发展而来的.从宋代语气词"襄、里,哩"出现,发展到"着哩"联用,然后形成"形容词+着哩"的句式,最后形成了"形容词+着呢"的句式.现代汉语中这种句式,多用于口语.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形容词加助词"A着呢"进行句法,语义分析后,得出"A着呢"可以表示夸张,也可表示持续,进而我们对"A+着+呢"和"A+着呢"两种结构进行区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分两者的标记。  相似文献   

3.
普通话中有两个相似句型:"V+着+N+呢"和"V+N+着呢",两者之间在语法结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对这两类句型的结构层次进行了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两类句型在"着""呢"作用下的语义、语用功能及其与述宾结构的关系的异同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4.
"X着呢"自身处在一个完整的连续统中,具有包容性和能产性。其用法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X"种类多样性。"X着呢"前后复杂,位置灵活;句法意义从谓语中心到结构的一部分,句法功能增加;客观动作持续时态义到主观情态义,语义变化;结构整体存在虚化,处在语法化过程中。"X+着呢"结构类型可用语境法和共现法确定。"A着呢"语用功能包括:直接否定的现实功能、间接否定的评价功能、现实状态下的解释功能。  相似文献   

5.
秦安方言中有一个使用频度极高的助词"哩",作为语气助词,可放在句中也可放在句末,在不同的句类中表达不同的语义范畴;作为动态助词,常"的哩"连用,并和"正""将"等搭配,表明动作或状态的持续。方言中"哩"与"那"并存,"哩"和"呢"应该有不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6.
刘丽萍 《现代语文》2007,(12):97-99
引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动词或形容词后加上"着呢"的用法,由于语法结构很相似,很多留学生存在理解上的错误,给他们的阅读和听力理解都带来一些麻烦.在现有文献资料中,大部分文献探讨的是"V 着"和"V 着呢"的用法,对"adj 着呢"的用法研究很少,有的文章只是略有提及.本文试结合语料,对"V 着呢"和"adj 着呢"这两种语法结构的语法意义做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7.
《金瓶梅词话》中语气词“着哩”出现频率高,用法灵活,表义丰富。本文对其中的语气词“着哩”进行了穷尽搜索统计,并对“V+着哩”和“A+着哩”形式的不同用法情况,进行了细致分析描写,揭示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让日子生长     
龙熙银 《师道》2002,(3):29
作文评讲课上,艳梅不小心把"日子长(chang)着哩"读成了"日子长(zhang)着哩".话音一出,教室里顿时哄堂大笑.笑声越加笑细了艳梅的声音,也把她红着的脸笑得更红了.  相似文献   

9.
小幽默集锦     
今天早晨还好着呢汤米的爸爸挥动着手里的修面刷从浴室里冲了出来。"这个东西真是没用。"他抱怨着,"根本不能修脸。""真有意思",汤米说,"我今天早晨用它刷我的自行车时它还好好的呢。"  相似文献   

10.
宁武方言中的助词"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宁武方言助词"哩"具有北京话中"了"、"呢"、"啊"等词的主要功能,但与它们又不完全相同。文章分析了宁武方言助词"哩"的几种用法。  相似文献   

11.
"哩"作为语气助词,口语中早已有之,形诸文字,有"理"、"俚"、"裏"、"裡"、"哩"之别。元明以降,字形固定为"哩",在一些方言中沿用至今。明清以后,语气助词"呢"兴起并逐渐取代"哩"。"哩"在近代汉语中可以用作结构助词,主要是由于"里"与"底"在方位词上相通,"里"受"底"结构助词用法的影响所致,"哩"又顺承了"里"的这一用法。到了现代,"哩"的这一功能又被结构助词"的"取代。  相似文献   

12.
喂!303寝室吗?请叫王小武接电话。小武吗?妈哩!下晚自习啦?你问妈?妈好着哩!转到新学校里还习惯吗?食堂的伙食好不好?在适应啊?行!在伙食上不要亏待了自己噢,听见没有?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普通话用在动词后面表动作行为可能性的"得",<歧路灯>对应的有"得"、"的"、"哩"三个,其中表可能的"得/的"见于"动+得/的+补+(宾)"、"动+得/的+(宾)"、"动+宾+不得"、"动+不得/的+(宾)"四种格式;表可能的"哩"仅见于"动+哩+(宾)"和"动+不哩+(宾)"两种格式.普通话保留了<歧路灯>表可能"得"的绝大多数格式,区别仅在于<歧路灯>尚存的"动+宾+不得"在普通话中已经消亡;河南方言上述格式则均未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14.
"X"为时间副词性质的"近来"类双音时间词出现年代和演化路径各不相同,但是它们之间在词汇化和功能演化过程中呈系统性关联。根据产生的机制可以将它们分为两类:原生性的和衍生性的。前者为A群,有"近来"、"本来"和"向来";后者为B群,有"素来"和"元来/原来"。可以假设它们之间有类推关系。其证据有时间上衔接、功能上互补、语义上包蕴以及认知上的压制准入,从而为两类群之间的诸多不一致找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5.
宿松方言的结构助词比较复杂。本文从普通话与宿松方言比较的角度描写分析了"哩、家、个、哩个、得"等结构助词和"个/哩个"结构的主要用法。  相似文献   

16.
河南方言中有一个分布极广、使用频率极高的助词"哩",意义用法比较复杂,既可作结构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的/地/得",又可作语气助词,大致对应于普通话中的"呢",还可作时态助词(体标记)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动态、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17.
老海狮爷爷住在海边很多年了,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这里。这天清早,他看见海龟兄弟叽哩和咕噜,在海滩上不知忙些什么。 海狮问:"叽哩和咕噜,你们一大清早丁丁冬冬地在忙些什么呢?" 海龟叽哩说:"我们捡到四个轮子和一些木材,要造一辆舒适的车子。" "造车子干什么?" 海龟咕噜说:"我们想带你出门去做客呢,  相似文献   

18.
两只青蛙到沼泽还有许多路哩,两只青蛙到沼泽得费好大劲哩。"瞧,路上有一块光光的石头,咱们坐上一会,正好歇歇脚!"两个青蛙朋友把包袱搁在石头上:"躺上一阵养养神,好不舒坦!"石头突然伸开四只脚,站起来就载着青蛙朋友跑。他们吓得齐声大叫起来:"这是什么?这是乌龟!"  相似文献   

19.
对现代汉语中的“着呢”这一语法构式的语法化发展过程进行分析,认为“着呢”采取的是一条凝固的语法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事出有因     
马超 《高中生》2010,(15):46-46
两个重伤病人在病房里聊天。一个人说:"我倒霉死了,昨天开着刚买的新车出去兜风,正得意着呢,忽然看到马路前面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什么东西,太远了看不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