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譬喻之所以能够构成,那是因为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一个乃至多个相似点,进而依据此一个乃至多个相似点而把本体和喻体联系在一起,而此一个乃至多个相似点就是"喻解"。不过,尽管譬喻必有喻解,但是在个别的譬喻修辞中,喻解可能在字面上表出,也可能不表出;喻解在字面上表出时,须特别注意的是喻解中相似点的多寡,充分掌握后,就能彰显譬喻的清晰之美,而喻解在字面上不表出时,则会形成模糊之美,而且不管喻解表出或不表出,都会形成统一和谐之美,譬喻的功能也于焉达成。  相似文献   

2.
英语明喻习语通常由一个喻体构建,汉语明喻成语可以通过两个喻体识解本体。双喻体成语的主要结构类型为"喻词—喻体1—喻词—喻体2"。多数喻体语义相似,少数相关或相反,明喻提取喻体的相互联系对本体进行识解。典型的喻体整合类型是兼具照映网络性质的双畴网络整合。整合方式按喻体的语义关系及结构特征构成"糅合—截搭"连续体,更多的成语处于两者的中间地带。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发掘双喻体成语喻体整合的认知机制,对于从汉语出发探寻习语构建及认知的普遍规律与民族差异,提升对明喻与隐喻、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探讨隐喻的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文章将英汉房地产广告中的常见喻体分类整理并探讨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研究结果发现:生活、景色、家园、身份、地段、设计、价值是房地产广告中的常见喻体;广告中的隐喻与不同文化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折射出中西方相似和相异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镜喻在中国有着浓郁的文化根基,镜喻频繁出现的现象当较早的见于《庄子》一书。该文试从《庄子》一书中多次使用镜喻的现象,来解析庄子之镜喻与庄子之心、道和体道思维的关系。得出庄子对镜喻钟爱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喻体镜与本体心之宁静淡泊的吻合;喻体镜与本体道之虚寂空无的吻合;喻体镜与体道之直觉思维的吻合,并指出庄子对镜喻的创造性使用于中国镜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比喻四要素     
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二者相互依存为比喻之基础;相似点是联系本、喻体的纽带为比喻之灵魂;喻词是连结本喻体的词语。在比喻的表层结构这四者有隐、有现,在其深层结构中则缺一不可。因此本体喻体喻词相似点是比喻的四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语义可及性、原型性、语义突显三个方面对比喻浮现结构进行了探讨,认为在比喻浮现结构中,本、喻体在语义的可及性方面存在着差异,语义可及性对比喻浮现结构中比喻要素的判定、比喻浮现结构的生成与理解起着制约作用;在比喻浮现结构中,一般而言,喻体的语义原型性要强于本体,如本、喻体的语义可及性、原型性差别不明显,则本、喻体一般可互换位置;而本、喻体的非对称性分布则充分体现了突显原则对比喻浮现结构的制约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明喻和借喻均属于比喻,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不同在于:前者追求的是比喻的新奇感,而后者体现的是比喻的熟悉感。明喻重在新奇感,“不新”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明喻新奇感的消失意味着其向借喻的转变,另一种则是明喻陷入了俗套。这种分化机制是在喻体和本体各自的特点及相互间关系的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比喻有三个组成要素:本体、喻体、比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而有相似点的事物,相似点是作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根据表达的需要,人们作比喻的时候,或是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或是隐含不露,或是巧妙地将相似点对照、比较、铺设,使比喻形式灵活多样,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笔对比喻的相似点作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张传富 《学语文》2005,(2):3-43
比喻有三个组成要素:本体、喻体和比喻词。其中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根据表达的需要,人们作比喻的时候,或是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之同的相似点,或是隐含不露。或是巧妙地将相似点对照、比较、铺设,比喻形式灵活多样,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0.
比喻是出现最早、使用最频繁的修辞格的一种,它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复杂的表现形式,如比喻体或相似点出现多样化,又如喻体为几个事物的关系等等。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们将具有多个相似点或多个喻体事物的比喻称为复杂比喻。如果一个比喻只有本体是几个事物,而喻体事物和相似点都是单一的,那么这个比喻仍不能算作复杂比喻。如:  相似文献   

11.
在比喻修辞主体的选择上,马慧元以切近专业与添加限定这两种方式力避宽泛笼统,追求具体单一。在喻体的选择上,多以自然与社会这两类事物为喻体,讲究对本体特性的契合。至于本、喻体关系,则将听觉向多种感觉的转换,化飘渺无形为可视、可触、可感,并注重在美感与情绪色彩上寻求相通之处。本体追求精专可信,喻体追求温润可感,可以说比喻修辞对马慧元音乐随笔特色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值得有意于音乐随笔写作者学习与借鉴。  相似文献   

12.
4.博喻: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描绘或说明本体的比喻,即一体多喻;喻体以排比句的形式出现;公式是:A像B,像C,像D……。例如: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六部习语词典中的明喻习语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着重探讨明喻习语构式中常常被忽略的一些非典型现象,分析了这类非典型性明喻习语构式的喻体成分构成及其语义特征,指出非典型性明喻习语构式的喻体成分构成更为复杂多变,在喻体中心词的前或后往往带有明确的限定修饰语;英语明喻习语构式除了具有一喻体多喻义、一喻义多喻体的语义特征外,部分习语构式还呈现喻体与喻义相反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当今世界上两大潮流之一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我国也兴起了举世瞩目的改革之风。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深入到许多领域,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先提出被喻体,开篇即与众不同。) 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个别的改革者、大批的改革者和整个改革的胜利不正类似于树木、森林与气候的关系吗?(用反诘的方式使被喻体与喻体发生了有机的联系。) 一棵树不能改变气候,只有森林才能改变气候。同样的道理,个别的人才,个  相似文献   

15.
比喻是由本体与喻体组合而成的,无喻体则无比喻,无本体则喻体无所依托。本体喻体的组合也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两者必须是本质不同或属类不同的事物。《墨子》中说:“辟也者,取也(他)物而以明之也。”取彼物以明此物,才能构成比喻。比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本体“雪花”是无生物,喻体“梨花”却是有生物。而另一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差异对语言的表达和理解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实例从多个方面分析了英汉文化差异对喻体理解和选择的影响,指出文化因素在喻体选择和理解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鉴于近年通感研究之不足,文章基于历时视角对汉赋通感进行断代考察。指出汉赋通感结构较先秦复杂,多为暗喻式通感,且体现为通感与排比、连喻、进喻、对喻、借喻、博喻等辞格的套用。结构式则出现了喻词空位省略或承后省略及本体、喻体交错省略的格局。句式整散相间,有本体、喻体均为排比句,有本体为散句,喻体为排比句,体现出这一时期散赋向骈赋过渡的文体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8.
博喻,亦称复喻,比喻的一种。博者,多也,它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喻体.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说明一个共同本体的比喻形式。它既兼有一般比喻的基本特点,又具有一般比喻所不及的优越性,它凭借多个喻体的优势,多角度、多侧面地描绘景物,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9.
小 学语文第二册的第10课是两则谜语 ,这两则谜语的谜面和谜底是一种比喻关系 ,谜面是喻体 ,谜底是本体。教学这篇课文 ,除引导学生识字、学词、学句和训练朗读外 ,就是理解喻体和本体之间的联系。猜谜的过程 ,是培养学生联想、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过程。因此 ,教学谜语要着重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猜谜 ,引导学生走进思维的天地。一、从谜面比喻和谜底事物的紧密联系中启发思维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尚处在发展阶段 ,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较低 ,而对于一些具体、生动、直观的形象 ,则容易引起注意 ,触发兴趣。谜语构思巧妙 ,表现谜底的手法多样 ,往往…  相似文献   

20.
比喻是最为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手机短信中出现的频率很高,人际比喻占有其中很大的比例.本体设喻的人文情怀和喻体选择的时代特征是人际比喻的立喻原则,通俗性、时尚性、游戏性则是人际比喻短信的三个重要文化特性."多题分列"与"单题延伸"则为人际比喻短信的两大结构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