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一般文章,作者都是按一定的思路展开的,那思路或明或暗,但一定有路可依。教师如果能带领学生抓住课文线索解读文本,往往就能够拨开云雾见青天,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探寻文本线索呢?  相似文献   

2.
正一、关于"主线解读"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提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何谓"路"?一是文章表现在文字上的文路,即文章的脉络,它统领全文内容,是读者进行整体把握的一个切入点;二是作品内在的情路,这是走进作者心灵的一条路径。文本的文路是作者写作时,体现在文字上的主要线索,一般有比较明显的词语特征。文本的文路线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以关键词为文本的主线。关键词之  相似文献   

3.
一篇文章无论长短,大至谋篇布局,小至遣词造句,都离不开作者的思维活动,而这种思维又总是遵循着一定的路线。正如叶圣陶所说:“看整篇文章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会乱走的。”显然,教学中注意探索、理情并学习作者的思路,在探索作者思路的过程中去疏理文章线索,领会作者的创作匠心,对于理解语言文字所负载的思想内容,学习作者观察、思考和表达的方法,进而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及思维能力都得以培养,无疑大有神益。(劳动最有滋味)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  相似文献   

4.
思路,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围绕中心、谋篇布局所展开的思维线索,即作者构思的脉络。“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思路教学法,就是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摸清、理解作者的思路,找出字、词、句、篇维系的线索,寻找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轨迹,从而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胳的一种方法。《蛇与庄稼》(五年制第八册第20课)是一篇逻辑性很强,充满哲理的优秀散文。文章通过列举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说明世界上万事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之间有着各种简单的或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打造怎样的语文课堂,是每位语文老师不断探索的课题。作者认为让小学生潜入文本,体悟文本意境,通过阅读文本来解读文本,理清作者写作思路,领悟作者思想情感,可以从文本的结构中概括,获取文本信息,从文本的线索中读悟,引发敏锐语感,从文本的语境中补白,逐步丰厚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6.
姚明 《新高考》2008,(12):13-13
结构层次体现作者的逻辑思路,叶圣陶先生对此说过一句极有名的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结构层次体现事物的等级性,是事物之间普遍差异性的表现,是作者思维条理的外在表现,是文章学普遍承认的文本  相似文献   

7.
所谓思路,简言之;就是思考的线索。作者根据写作的要求,定向、定点提出自己的观点之后,便要循着一定的线索扩展路子。叶圣陶先生说:“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塌塌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文无定法,但写作的思路却有章可循。行文如流水,则说明思路畅达;行文如登山,则说明思路闭塞。既然思路有章可循,那我们又该怎样将思路开展下去呢?  相似文献   

8.
一、坚持客观性原则,着眼整体,理清思路是基础客观性,就是要尊重文本,尊重作者本意,不臆断,不妄测。叶圣陶有诗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维的产物,文章的脉络就是作者思维轨迹的反映。我们阅读作品,其实就是再现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对文章表现出的作者观点,我们可以讨论,但绝不能曲解。  相似文献   

9.
叶圣陶先生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1叶老告诉我们,在对待文本时,不能"不求甚解",浮浅疏狂;一字一词都"未宜忽",要潜入文本,"悟"出字词背后的"神",摸清作者思路,沟通作者心灵。所谓文本细读,在笔者看来,首先是字词的细读,这个"童子功"对于学生学语文的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文章的思路,即作者思想发展的脉络.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和重要文段的思路,就可以探明作者感情发展的趋向,加深对文本的认识,增强整体感知能力,当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  相似文献   

11.
阅读文章要进入情境提高效率 ,必须遵循作者的思路。叶圣陶先生讲 :“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意即按照作者的思路 ,沿路而进 ,登堂入室 ,就能见到文章的真境 ,体验到作者的真情 ,明了文章的真谛。什么是思路 ?按照文章构成的要素 ,思路即是语言串联的脉胳 ,文章结构的流程 ,事理推进的轨迹 ,情感发展的线索。文章丰富多彩 ,思路也灵活多变。要因文探路 ,按文入情 ,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抓标题 ,明思路。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是语言脉胳的浓缩与结晶。透过标题 ,可以窥探文章的思路 ,了解其体裁、题材、主旨、技法等信息。所谓“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12.
朱春林 《学语文》2002,(1):1-21
新《大纲》新教材重新重视了背诵的功用,确立了背诵的地位。新《大纲》明确规定20篇古文和50首诗词曲的背诵篇目。新教材则将背诵落实到具体的篇章、段落中。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率,尽快背诵呢?我认为,理清作者思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篇文章,从上一句到下一句,从上一段到下一段,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进入作者思想情感深处的通行证。叶圣陶先生有言:“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遵路”自然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同时,也能有效地促成快速背诵。因为,思路清晰,纲目分明,背诵自然快速。这就好比外出游玩,胸有地图,静品细赏,自然流畅;反之,处处探路,夭阏费时,兴味寡然。可见,理清了思路,就等于指示了记忆的门径,教给了背诵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师要从文章思路入手,组织阅读教学。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怎样从文章思路入手组织阅读教学呢? 一、揭示文章思路,划分文章段落文章思路从文章表面是看不出来的,它存在于文题和行文之中。在学生学会生字新词之后,教者要根据文章思路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路,采用恰当的教路,给学生铺搭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并引导学生弄明白文章是记叙什么的,是通过哪些材料按照怎样的顺序排列的,或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全文的,从而揭示文章思路。如《手》(六年制九册19课)一文的教学,教者出示几个问题,以提供文章思路的线索:①文章是记叙什么的?②通过哪些材料记叙的?③这些材料与文题有何关系?学生通过读思、讨论,弄明白了文章是记叙白云冈公社大磨岭大队教练组组长陈秉正的;是通过他农业劳动技术全面、高超,教练农活  相似文献   

14.
一篇文章作者在写之前就有一条明晰的思维线索,而教师在教一篇课文前也要寻找一条明晰的教学主线。对此,叶圣陶先生早就作过论述:“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高大的皂荚树》一文作者思路清晰——皂荚树形象“大”、作用“大”。若教师在教学中紧扣“大”——“遵路”,就能领会学生“识”文章之“斯真”,进而落实本单元训练重点——留心周围事物。一、紧扣“形象大”学会观察法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课程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教学过程必须将语言文字历练与运用落实在教学之中。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的关键点和核心点进行悉心体悟,并在慢慢品味与积淀过程中增强语用意识。而这一切都必须依托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咬文嚼字。怎样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咬文嚼字的训练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厘清文本线索,在文本内容的串联中咬文嚼字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思路创作而成的。这  相似文献   

16.
作者的思路就是作者的思想的线索在文章中的具体表现.作者对事物内部联系的认识,思维发展的进程,都通过层次和段落传达出来.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作者的思路的描现也是不同的:记叙文:记叙文一般都有情节线索,情节发展有其来龙去脉,作者的思路也是表现在这些来龙去脉中.有些文章,作者的思路比较简单,常用单线来表现;有些文章,作者的思想比较复杂,常用复线(如明线、暗线)来表现.有时,作者的思路按顺序发展,就用顺叙的写法;有时作者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则用倒叙、插叙等写法来表现作者的思路.议论文:作者的思路一般表现为:提出问题  相似文献   

17.
设计板书贵在得法四川梁平师范李锡琴一、理文章思路设计作者写文章总有一个思考的线索,这个线索就是文章的思路。教师备课时可熟读课文,看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按行文思路设计板书。此法设计的板书思路明晰,内容清楚。比如《荷花...  相似文献   

18.
正每篇散文都有内在的结构和行文思路。把握住文章的内在结构与线索,作者渐进的思路,明确作者思路上的联系点,对相关内容进行筛选提炼、整合概括、分析综合,无疑是解读散文的一条便捷之径。运用这个方法训练提高高中生的散文阅读水平,确有实效。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思维过程,要求围绕一个中心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一个方面到更多方面沿着一个中心线索,把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文章结构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  相似文献   

19.
(五)线索式任何一篇故事都有个发展线,这个发展线就是作者写作的线索.教者应当抓住故事情节.情节的线索,线索的转折点,步步深入,揭示文章的段与段的内在联系,把故事情节展示在学生面前.目的在于较快地掌握故事情节,明确情节线索和各部分的衔接关系,把握内容,了解作者思路和意图.  相似文献   

20.
线索是什么?线索是贯穿于文本(一般是记叙文或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脉络,是作者组织材料的道具和安排叙述的轴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