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史学批评的零散言论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两汉时期,司马迁评论《春秋》、班彪评论《史记》,奠定了史学批评传统的基础。魏晋隋唐时期,史学批评传统从具体的批评上升到了理论阐述的高度。至清代章学诚,史学批评传统实现了哲理化的提升。史学批评传统对于中国史学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史学批评是引领史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第二,史学批评是史学创新的前提;第三,史学批评在晚清民国的史学革命中扮演了急先锋和催化剂的角色。传统强调传承,批评则指向变革。史学批评传统是理性的反省,是理智的观察,是深沉的思考。历代史学家在史学批评中获得了研究的灵感与动力、取得新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也在史学批评传统的指引下不断地完善自我、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治史传统的国家,同时也有着悠久的史学批评的优良传统,产生过很多优秀的史学批评著作和较为系统的史学批评理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学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随着史学领域研究成果的不断积累,审视、反思这些成果的优劣得失,成为历史研究繁荣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由此,史学批评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史学工作者在史学批评理论建设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尽管很多史学工作者呼吁加强史学批评研究,但史学批评仍然是史学研究领域的“新兵”,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史学批评还远远没有达到反省批判自身、规范史学研究、推进史学发展的目的,很多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史学批评的实践意义和学术意义仍有巨大的讨论空间,为此,我们特邀请了北京师范大学、暨南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单位相关领域的学者就“史学批评与史学发展”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以推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范畴是在史学批评史上逐步产生、不断发展和逐渐趋于稳定,并为人们所广泛接受的概念。它影响着史学批评的发展和学术规范,有助于明确史学批评的标准和基本原则。研究这些范畴,不仅对进一步认识其内涵与结构、从更高的层面上揭示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面貌、彰显中国史学的本土特点与风格有所裨益,而且也为当代史学理论的创新、中国史学与外国史学对话提供理论上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瞿林东先生的《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从宏观角度提炼了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的理论体系,具体涉及到史学批评的概念、目的、标准及方法、作用等。其《中国史学史纲》从微观角度对自唐迄清的史学批评进行了深入探究。瞿林东先生对史学批评的理论建构与实践研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学界史学批评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50-60年代之后的一段时期,是法国年鉴学派"总体史"史学发展的鼎盛时期,但物极必反,就在这辉煌之时,以布罗代尔为代表的总体史研究却日益式微。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史学受到全面的批评和质疑。80年代以后,这种批评和质疑就越来越多,"史学危机"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为了矫正史学研究的弊端,史学家逐渐将研究的重心转到了个人以及与个人有关的细微事件上来了,于是微观史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6.
对史学批评性质与作用的再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史学批评的认识对象、认识目的、认识过程所体现出来的性质特征 ,说明史学批评对史学的分析和评论 ,其重点在于考察史学家的史学思维过程。史学批评具有主体性与当代性的特点。史学批评的作用一方面体现为史学理论的建设与发展 ,促进史学理论在实践运用中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另一方面则起到沟通史学与社会之间的中介与桥梁的作用。史学批评由此而推动史学的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以考察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中人们反思、评析史学家们的史学活动、史学成果为研究对象;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清朝中叶,中国古代的史学批评活动经历了两千五六百年的演变过程,可以划分为前后衔接、上下贯通的七个阶段,以揭示其发生、发展、兴盛、拓展和高峰等阶段性特点;每个阶段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史学批评家,撰写了大量的史学批评著作,创造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和观念,为形成中国史学传统话语体系,推动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爬梳并分析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发展中提出的重要问题,阐发它在沟通史学与社会的联系、史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史学理论的积累、生成和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对史学批评史上有关的概念、观念作出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可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提供扎实的文献根据和深刻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在二战后爆发的现代社会与文化危机下,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进步论遭到重大质疑,科学的负面影响也动摇了以理性为基础的历史观,后现代史学理论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它对历史现实的概念提出怀疑,对过去的历史文本和当代的历史叙述能否符合实际地构建过去以及史料的可靠性提出怀疑,对历史认识的信仰及客观真理的追求提出怀疑。现代史学的确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冲击,如重视解读语言结构,回归叙述和文本,转向微观史学等。我们在批评后现代思潮对现代史学内容和方法上的挑战时,也应该看到落后的史学观念会给历史学的发展制造障碍。后现代主义对现代史学的挑战迫使历史学家去反省某些长期以来的方法和步骤,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他们理清思绪,从而寻求更严密和更有效的历史学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9.
<正>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主办、中心主任瞿林东教授主编的《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日前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2003年11月)。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反映国内外史学界同仁在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史学正处于一个学术转型期 ,较之以往 ,史学工作者的研究视角和观照点在发生新变化 ,涉及当代史学观念的自觉与纯化 ,学术定位的优先性 ,学术与社会的视角 ,史学批评等四大方面。这些变化需要从理论上加以探讨和总结 ,以揭示其对史学进一步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史学批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下进行的,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社会环境下,史学批评会与意识形态的分歧、政治观点的分歧混淆在一起,形成非学术的史学批评。学术性的史学批评,就是史学领域中重要的内容史学评论,它是史学成果的一部分,可以代代相传,成为史学史中的重要内容;而非学术的批评,如媒体的评论、群众性的讨论可以形成大批判运动,可以在某一时期形成潮流,但是随着时代的转换,也就烟消云散了。  相似文献   

12.
趋势和走向:中国史学批评研究3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史学批评研究已经走过了30年。30年来,学者们在中国史学批评的贯通研究、专题研究、个案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相关问题已有比较深入的探讨。但总体上看,贯通研究相对薄弱,专题研究众说不一,个案研究发展不平衡,中国史学批评学科的建设还任重道远。今后宜重视贯通研究和理论探索,加强研究中的基础性工作建设,深化专题史学批评研究,重视断代史学批评研究,拓展史学批评个案研究,关注史学批评学科建设研究。果能如此,则中国史学批评学科的建设与繁荣,或指日可待矣。  相似文献   

13.
"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10月底在浙江温州举行,会议重点探讨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分析史学遗产的价值,反思近代以来的史学成就和继承问题,研究中外史学的交流和回响等问题,对于今后的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必将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5.
当代俄罗斯史学,是指自戈尔巴乔夫改革以来30多年的史学发展和史学研究。其主要研究对象和考察内容,应当包括俄罗斯史学危机引发的史学改革、史学转型,以及在改革、转型基础上形成新史学的整个过程。本文针对一种回避俄罗斯史学危机、史学转型,回避俄罗斯新史学形成过程的观点,认为俄罗斯史学的转型是全面的,包括从理论方法到从古至今各个时期具体历史的转型,不是局部的转型;其研究对象应以史学转型为中心,涵括对史学危机和新史学形成的整个过程的系统研究,不应该只局限于对所谓"当代俄罗斯历史反思的历史"之研究。  相似文献   

16.
历史的故事性内含了史学的受众维度。史学受众具有自我和他者两个面向、求真与致用两层维度。史学受众的问题实际上是史学认识论批判的内容。从史学受众视角出发,可以发现教育史学的危机可以转换成一个受众流失的问题。教育史学可以从内外两方路向寻找受众,以摆脱危机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17.
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主任为瞿林东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为龚书铎教授。中心成立于2000年1月,同年1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目前下设四个研究室,即史学理论研究室,中国古代史学与史学理论研究室,中国近现代史学与史学理论研究室,中西史学比较研究室。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对西洋史学的性质、西洋史学的方法和西洋史学研究题材的选定提出了批评, 肯定了史学界已经出现的相对怀疑态度,鼓励了一些与传统不同的历史写作,影响了史学 界以外的人对史学的看法。由于它开启了历史研究的新方向,更改了西洋史学的严格体 制,所以,它的出现对历史研究的发展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与刘知畿的《史通》在史文关系、史学批评原则与方法、史家自身修养上的总结达到了史学理论的共通面向,尤其是双方在秉笔直书、辨证史义、论世知人等方面的史学批评理论的互补与融合,为后世史学、史学理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同时,二人关于“史学三长”到“史德”概念的发展衍变及对史家自身“天职”问题的探讨,不仅为史家自身批评素养理论提供了准绳,更是为后世史家不断反思和提高自身修养提供了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20.
钱大昕是清代学术大师,在众多领域都有卓越建树,而于史学用力最多、成就最大。在史学批评上,他提出了“成一家之言”的治史境界、“美恶不掩,各从其实”的撰史原则、“博采慎择”的取材标准、“增其所当增,省其所可省”的表述要求、“师古之是,平心度之”的批评态度、“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谨严灵活”的史法义例等等,散见于其对具体史书或史事的考证和评论中,在史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